制定宽高比相关标准的考量维度需从以下维度综合权衡:
功能性需求
核心场景适配:明确产品核心用途(如运输、显示、存储),确定宽高比对功能的影响权重。
物理限制:材料强度、热力学性能(如散热需求限制电子设备厚度)。
生产效率与成本
模数化设计:定义基础模数(如100mm),使部件可批量生产、灵活组合.案例如,建筑门窗按模数协调尺寸(GB/T 5824),减少切割损耗。
材料利用率:优化宽高比以匹配标准原材料尺寸(如玻璃基板、金属卷材)。
用户体验与人体工学
操作舒适性:手持设备(如手机)宽高比需适配手掌尺寸(16:9 vs 18:9的握持感差异)。
视觉感知:显示设备比例需平衡信息密度与沉浸感(如影院21:9 vs 办公屏16:9)。
兼容性与全球化
国际标准对齐:优先采用ISO/IEC等国际标准(如ID-1卡片),减少贸易壁垒。
跨平台适配:屏幕比例需兼容主流内容格式(如4:3历史资料与16:9流媒体)。
技术演进与扩展性
预留迭代空间:避免过度固化比例(如USB-C接口的物理尺寸兼容未来协议)。
模块化兼容:允许通过扩展组件调整比例(如可拼接显示屏)。
分层标准体系
基础层:强制性的安全与兼容比例(如最小结构强度、国际接口适配)。
推荐层:行业最佳实践(如建筑模数、屏幕比例)。
自定义层:允许企业基于需求微调(如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