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主从复制概述
1.1. 如何提升数据库并发能力
此外,一般应用对数据库而言都是“ 读多写少 ”,也就说对数据库读取数据的压力比较大,有一个思路就是采用数据库集群的方案,做 主从架构 、进行 读写分离 ,这样同样可以提升数据库的并发处理能力。但并不是所有的应用都需要对数据库进行主从架构的设置,毕竟设置架构本身是有成本的。
如果我们的目的在于提升数据库高并发访问的效率,那么首先考虑的是如何 优化SQL和索引 ,这种方式简单有效;其次才是采用 缓存的策略 ,比如使用 Redis将热点数据保存在内存数据库中,提升读取的效率;最后才是对数据库采用 主从架构 ,进行读写分离。
1.2. 主从复制的作用
主从同步设计不仅可以提高数据库的吞吐量,还有以下 3 个方面的作用。
第1个作用:读写分离。
第2个作用就是数据备份。
第3个作用是具有高可用性。
二. 主从复制的原理
Slave 会从 Master 读取 binlog 来进行数据同步。
2.1. 原理剖析
三个线程:
实际上主从同步的原理就是基于 binlog 进行数据同步的。在主从复制过程中,会基于 3 个线程 来操作,一个主库线程,两个从库线程。
二进制日志转储线程 (Binlog dump thread)是一个主库线程。当从库线程连接的时候, 主库可以将二进制日志发送给从库,当主库读取事件(Event)的时候,会在 Binlog 上 加锁 ,读取完成之后,再将锁释放掉。
从库 I/O 线程 会连接到主库,向主库发送请求更新 Binlog。这时从库的 I/O 线程就可以读取到主库的二进制日志转储线程发送的 Binlog 更新部分,并且拷贝到本地的中继日志 (Relay log)。
从库 SQL 线程 会读取从库中的中继日志,并且执行日志中的事件,将从库中的数据与主库保持同步。
复制三步骤:
步骤1: Master 将写操作记录到二进制日志( binlog )。
步骤2: Slave 将 Master 的binary log events拷贝到它的中继日志( relay log );
步骤3: Slave 重做中继日志中的事件,将改变应用到自己的数据库中。 MySQL复制是异步的且串行化的,而且重启后从 接入点 开始复制。
复制的问题:
复制的最大问题: 延时
2.2. 复制的基本原则
- 每个 Slave 只有一个 Master。
- 每个 Slave 只能有一个唯一的服务器ID。
- 每个 Master 可以有多个 Slave。
三. 一主一从架构搭建
一台 主机 用于处理所有 写请求 ,一台 从机 负责所有 读请求 ,架构图如下:
3.1. 准备工作
- 准备 2台 CentOS 虚拟机。
- 每台虚拟机上需要安装好MySQL (可以是MySQL8.0 )。
可以在一台CentOS上安装好MySQL,进而通过克隆的方式复制出1台包含MySQL的虚拟机。
注意:克隆的方式需要修改新克隆出来主机的:① MAC地址 ② hostname ③ IP 地址 ④ UUID 。
此外,克隆的方式生成的虚拟机(包含MySQL Server),则克隆的虚拟机MySQL Server的UUID相同,必须修改,否则在有些场景会报错。比如: show slave status\G ,报如下的错误:
Last_IO_Error: Fatal error: The slave I/O th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