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3 金融行业关系型数据库信创技术路线选型:基于PostgreSQL系列的技术路线分析
3.3.1 基于PostgreSQL的国产集中式数据库单节点架构介绍
1 背景
当前,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以及基础软件设施等信息系统关键环节的自主可控要求,金融企业加速数字化转型升级并呈现出数智赋能、开放融合以及全面安全信任等全新发展态势。数据库作为金融行业中信息系统基础设施的关键组件,成为金融领域数字化转型和信创改造的一个难点。
2 金融行业数据库信创技术路线分析
2.1 金融行业数据库国产化发展现状
近几年,金融业数据库根据可信的发展要求和创新的发展理念,有序的推进着多种类型的数据库在金融行业的应用实践。根据金融信息化研究所最新发布的《金融业数据库创新发展报告》显示,金融业数据库发展呈现4个特性:
1)集中式分布式数据库应用占比较高,分布式数据库应用呈现增长趋势。根据2022年金融行业数据库供应链调研数据,金融业集中式数据库占比高达89%,其中银行80%、证券和保险行业占比均超90%。由此可以看到集中式数据库在金融机构中仍将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不过分布式数据库的使用占比也在不断增长,预期将会出现集中式和分布式并存发展的技术架构趋势。
2)OLTP类数据库应用占比较高,OLAP和HTAP类应用需求不断增加。在金融行业的业务类型中交易和账务类业务的业务比重,而随着海量数据的存储以及不同种类的业务发展需要,偏报表处理及分析的AP类业务需求不断增加。
3)非关系型数据库在金融行业加快探索实践。针对一些大数据量的加工处理以及文本、图像等特殊场景的数据存储和加工,非关系型数据库在金融行业得到广泛应用,并结合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及大模型算法,赋能业务实现数据价值。
4)开源数据库在金融行业得到广泛使用。以MySQL和PostgreSQL为代表的开源数据库由于其开放性和便捷性、功能丰富性受到开发人员的青睐,主要应用于非关键业务系统和内部管理类系统中。
同时金融行业作为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在数据库的国产化信创改造方面也是有序稳步展开。以IBM大型机下移为代表的核心系统数据库国产化替换、传统Oracle和DB2数据库为代表的关系型替换工作以及办公管理类系统的信创改造在金融行业已经有不少成功的实施案例,并且在金融行业内部以及行业外的其它应用系统中逐步推广,积累了丰富的数据库国产化实施经验和标准化的建设规范。本文将重点关注关系型数据库的国产化技术路线。
2.2 金融行业数据库信创技术路线分析
2.2.1 数据库信创的三种主流技术技术架构
关系型国产化数据库在传统的集中式数据库的基础之上,随着分布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又演进出分布式数据库的技术架构。因此,国产化数据库的主流技术架构包括国产集中式数据库架构、基于中间件的类分库分表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以及原生的分布式数据库架构。三种技术架构如下图所示,各自具备以下特性:
-
基于国产集中式数据库构建数据库主备复制架构:该架构由一个主数据库实例和多个备数据库实例组成,主节点提供读写服务、备节点提供只读服务,数据集中存储在存储节点。通过主备节点保证数据库的高可用,另外备节点扩展了读请求服务能力。国产数据库中像达梦和OpenGauss等属于典型的集中式数据库架构。
-
基于分库分表的分布式架构:该架构将数据分成不同的分片,每个分片又存储在不同的存储节点,且单个分片是主备复制架构以保证高可用。业务请求经过数据库中间件(计算节点)解析和路由分发到不同的数据分片,实现分布式功能。同时通过全局事务协调节点来保证事务的全局一致性。这种架构满足业务增长的横向扩展需求、以及高并发的业务处理能力,缺点是应用需要指定分片信息对应用侵入较大,而且涉及到跨分片的事务访问性能较差。国产分布式数据库中TDSQL、GoldenDB等都属于这种架构。
-
原生的分布式架构:该架构是将数据以Region或分区的维度分布在不同的数据库实例上,每个实例都独立处理自己的请求。每一份数据基于Paxos或Raft一致性算法复制到不同的数据库实例上,保证了数据的高可用性和一致性。相比较分库分表的方案,数据库对应用来说是透明的,不需要修改应用增加分片信息等,应用像访问单个数据库一样,简化了应用的开发和维护成本。国产数据库中OceanBase、TiDB等都属于这种架构。
图1 数据库国产化三种主流技术路线
以上几种国产数据库的技术架构各自有不同的特性,并且适合不同的应用场景,实际实施过程中根据不同的需求及场景进行选择。
2.2.2 国产化集中式数据库与分布式数据库特性对比分析
在国产数据库的选型中不得不提到集中式数据库和分布式数据库的技术特点以及优缺点。分布式数据库是在集中式数据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满足架构上的横向扩展需求,并且具备高可靠和高并发的特性。下表列举了国产化集中式数据库和分布式数据库的一些特性,主要从技术架构和扩展性、数据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