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mulink是MATLAB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非常容易地实现可视化建模,并把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不需要书写大量程序,只需要使用鼠标和键盘对已有模块进行简单的操作和设置。
21.1 Simulink简介
Simulink是MATLAB软件的扩展,它提供了集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和综合分析于一体的图形用户环境,是实现动态系统建模和仿真的一个软件包。它与MATLAB的主要区别在于,其与用户的交互接口是基于Windows的模型化图形输入,其结果是用户可以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系统模型的构建,而非语言的编程上。
Simulink 提供了大量的系统模块,包括信号、运算、显示和系统等多方面的功能,可以创建各种类型的仿真系统,实现丰富的仿真功能。用户也可以定义自己的模块,进一步扩展模型的范围和功能,以满足不同的需求。为了创建大型系统,Simulink 提供了系统分层排列的功能的设计,在Simulink中可以将系统分为从高级到低级的几个层次,每层又可以细分几个部分,每层系统构建完成后,将各层连接起来构成一个完整的系统。模型创建完成之后,可以启动系统的仿真功能分析系统的动态特性,Simulink内置的分析工具包括各种仿真算法、系统线性化、寻求平衡点等,仿真结果可以以图形的方式显示在示波器窗口,以便于用户观察系统的输出结果;Simulink也可以将输出结果以变量的形式保存起来,并输入到MATLAB工作空间中以完成进一步的分析。
Simulink 可以支持多采样频率系统,即不同的系统能够以不同的采样频率进行组合,可以仿真较大、较复杂的系统
1.图形化模型与数学模型间的关系
现实中每个系统都有输入、输出和状态3个基本要素,它们之间随时间变化的数学函数关系即数学模型。图形化模型也体现了输入、输出和状态随时间变化的某种关系。只要这两种关系在数学上是等价的,就可以用图形化模型代替数学模型。
2.图形化模型的仿真过程
Simulink的仿真过程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模型编译阶段
Simulink 引擎调用模型编译器,将模型翻译成可执行文件。其中编译器主要完成以下任务。
→计算模块参数的表达式,以确定它们的值。
→ 确定信号属性(如名称、数据类型等)。
→传递信号属性,以确定未定义信号的属性。
→优化模块。
→展开模型的继承关系(如子系统)。
→确定模块运行的优先级。
→确定模块的采样时间。
(2)连接阶段
Simulink 引擎按执行次序创建运行列表,初始化每个模块的运行信息。
(3)仿真阶段
Simulink 引擎从仿真的开始到结束,在每一个采样点按运行列表计算各模块的状态和输出。该阶段又分成以下两个子阶段。
→初始化阶段:该阶段只运行一次,用于初始化系统的状态和输出。
→迭代阶段:该阶段在定义的时间段内按采样点间的步长重复运行,并将每次的运算结果用于更新模型。在仿真结束时获得最终的输入、输出和状态值。
21.1.1 Simulink模型的特点
(1)仿真结果的可视化
(2)模型的层次性
(3)可封装子系统
21.1.2 Simulink模型的数据类型
Simulink在仿真开始之前和运行过程中会自动确认模型的类型安全性,以确保该模型产生的代码不会上溢或者下溢。
1. Simulink支持的数据类型
Simulink支持所有的MATLAB内置的数据类型,除此之外,Simulink还支持布尔类型,绝大多数模块都默认double类型的数据,但有些模块需要布尔类型和复数类型。
2. 数据类型的统一
若模块的输入输出支持的数据类型不相同,则在仿真时会弹出错误提示对话框,告知冲突的信号和端口,此时可以尝试在冲突的模块间插入DataTypeConversion(数据类型转换)模块来解决。示例如下:
3. 复数类型
Simulink默认的信号值都是复数,但在实际问题中需要处理复数信号。在Simulink中通常用Real-Image to Complex模块和Magnitude-Angle to Complex模块来建立处理复数信号的模型。如下图示例所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