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上低信噪比地震资料速度反演技术调研

本文探讨了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处理问题,重点关注了复杂地表和特殊地质体对信噪比的影响,介绍了静校正、去噪、速度分析和偏移成像等技术。文章还特别关注了山前带地震资料处理的分歧,提出了炮检分离浮动基准面处理方法,以及深度学习在自动建模中的应用。最后,讨论了多次波的有效利用及其在复杂构造中的价值。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一、低信噪比地震资料

  • 常见到的低信噪比资料有这么几类:
    1)陆地可控震源采集、单点接收的地震资料;
    2)复杂地表条件下采集的陆地资料,比如厚黄土、戈壁、起伏地表等;
    3)特殊地质体屏蔽,如复杂火山岩、复杂气云区等;
    4)深层和超深层的勘探目标,如潜山内幕、沙漠超深层等。

  • 造成低信噪比的原因:
    反射信号的频率和能量相对较低,这使得噪声的干扰非常明显,这也是出现低信噪比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上层地层的结构相对较为复杂,存在吸收衰减以及屏蔽的作用,在反射波下传的过程中,其频率和能量都会迅速降低.
    2)中深层位置处波阻抗的差异化程度逐渐降低,地震波的能量也得到一定程度的降低.

  • 相关处理环节:
    1)静校正(层析静校正)
    2)去噪(目前使用的去噪方法是基于对噪声不同于信号的某一方面特征的认识建立的,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因此就显示出了综合去噪或称组合去噪的重要性)尽量不做叠前去噪,而让后续的处理特别是偏移步骤来压制噪声,这一做法正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
    3)速度分析(循环迭代的次数由速度谱和叠加效果的改善来监控)
    4)偏移成像(叠前时间偏移技术是目前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问题的一种最常用工具。优点1:是无水平层状介质的假设前提,能够实现真正的共反射点叠加,提高成像精度,在资料具有一定信噪比的前提下,地质构造越复杂,倾角越陡,成像效果越明显﹔优点2:叠前时间偏移技术在解决复杂构造成像问题的同时,能够通过成像道集的不断优选和正常时差分析求取高精度的速度场。)然而,对于信噪比较低的资料,速度分析十分困难,依据初始速度分析结果进行速度修正也十分困难,道集上的速度调整缺乏可靠的资料依据,并且由于相邻道集变化较大,横向缺乏一致性,因此,速度调整的结果缺乏方向性,往往越调整效果越差,结果,叠前时间偏移很难获得预期的效果,有时甚至不如叠后时间偏移。

小结: 低信噪比地震数据可能会给后续反演带来以下影响:成像分辨率下降,模型参数误差增大,信号强度衰减.从而导致反演结果的准确性和稳定性降低。可以通过预处理与噪声抑制,数据补偿与增强,在反演过程中,引入正则化项或额外约束条件,以增加对噪声的抑制和模型约束,提高反演结果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二、典例-山前带

复杂山前带主要分布于我国西部地区,包括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周边区域,这些区域总体勘探程度较低,蕴藏着丰富的油气资源,是中石化油气资源重要战略接替区,也是目前以及今后一段时间内油气勘探的重点。

  • 研究现状
    山前带地震资料常常采用大偏移距采集方式,如果应用常规动校正技术,将无法解决与大偏移距相关联的介质各向异性问题.为此,常常采用高阶动校正处理技术来考虑各向异性的影响.全波形反演(FWI) 速度模型中不正确的各向异性会导致共成像道集(CIG)无法拉平。
    山前带的特征是横向地质特征变化快,要求速度分析也应当区别地质对象,分别予以约束,这就迫使人们转向求助综合地质判断正确分析速度。
    山前带资料处理技术焦点就是解决地表起伏和浅表低速风化层对地震成像的影响.在2010年之前,生产中起伏地表处理基本是将静校正量平滑量作为浮动基准面,用静校正方法将浅表问题简化,通过反射波剩余静校正,浮动面时间偏移的流程进行地震成像。而随着对山前带成像研究的深入,很多学者意识到时间域静校正为主的方法带来成像误差远大于深度域起伏地表的偏移成像误差。成像技术也由时间域转到深度域,强调的是少使用校正量,用浅层速度建模和真地表或小平滑面近似真地表的深度偏移成像来解决浅表问题。

  • 问题1(数据不一致)
    针对山前带资料处理仍然存在着不小的分歧:一种思路认为用浅层速度建模和近似真地表的深度偏移来解决山地成像问题,少使用或者不使用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这种思路多以领域内专家为主;另一种思路认为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是必不可少的步骤,应用静校正方法改善资料的信噪比,这种思路多以实际生产中的处理员为主。那么有没有一种方法既能结合静校正方法之优势,又能符合深度偏移的数据要求,达到时间域和深度域处理的数据统一,从而开展有效的山前带复杂地区深度成像呢?目前这个问题的解就是:炮检分离浮动基准面处理方法。
    该方法最大程度利用地震数据和地震地质认识作为约束从浅至深建立合理的速度模型。
    浅层低速带的速度建模采用初至回转波层析反演建模方法。
    ②初至波反演的缺点是速度更新的覆盖范围较浅,穿透深度多在 500~800 m。如何利用好浅层精确的初至反演速度,做好浅层和中深层速度的模型融合,是浮动地表速度建模的关键一步中深层速度可利用叠前时间偏移的速度场并转换为深度域层速度得来,速度融合的界面选择参考回转波射线密度可信穿透深度,在射线密度体上拾取融合层位。
    ③在浅地表速度模型较精确的前提下,利用全局反射波网格层析反演,以数据为驱动更新中深层速度模型。

潘龙,马俊彦,秦宏国等.炮检分离浮动基准面处理方法在复杂山地地震成像中的应用——以准噶尔盆地南缘为例[J].新疆地质,2021,39(01):162-166.

  • 问题2(分辨率低)
    针对双复杂构造地区,仅仅考虑近地表的速度模型是远远不够的,更多的是要将整个速度模型的建立与成像方法综合起来进行研究,于是就出现了从起伏地表直接进行偏移的方法和技术,这也是双复杂构造地区来获取高精度成像效果的有效途径之一。

杨勤勇,方伍宝.复杂地表复杂地下地区地震成像技术研究[J].石油与天然气地质,2008,29(05):676-682+689.

首先利用走时层析反演的方法来进行近地表速度模型的建立;然后利用起伏地表的速度分析方法来进行中深层地层速度模型的建立;同时利用已知的地质信息和地球物理信息综合标定的基础上,对模型进行一个曲面拟合从而得到一个全速度模型来作为直接叠前偏移成像的初始全速度模型;最后利用直接叠前偏移成像的共成像点道集对全速度模型进行分析和修正,从而得到最终用于叠前偏移的速度模型。

  • 问题3(去噪VS保幅)
    噪声压制方法:层析静校正技术、叠前噪音压制技术组合和弱信号恢复技术组合
    噪音压制环节仍然有改进的空间,尤其是近偏移距的去噪.
    一种理念:去噪要保幅保真,随机噪音可以少花些精力,但是微弱信号保护要重点做好;偏移参数选择时注意保护高角度断层、大孔径的深部成像,引入的弧状随机噪音可以后续压制。

挖掘地震信号中的隐含信息,并且用不同的方式表征出来。Wextra(Wavelet extraction)的理念就诞生了:通过信号处理的手段提取出低信噪比资料中的有效信号,具体做法就是从不同频段、不同变换域中分析有效信号或者连续信号进行加强,而随机和不合理的噪音就进行压制。
首先“多次覆盖”是提高信噪比的有效办法,叠加或偏移剖面中往往有效信号是易识别的,只是有时被能量更强的随机噪音所覆盖。从叠后资料中提取有效信号,反过来提高道集处理质量,最终就可以达到提高资料信噪比的目的。常用的有效变换包括f-k域(频率-波数域),tau-p域(倾角域),SVD域(能量域),曲波域等。

三、DL的意义

1.自动建模(快速稳定)

郑浩,张兵,于鑫等. 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速度建模技术[C]//中国石油学会石油物探专业委员会(SPG),国际勘探地球物理学家学会(SEG).SPG/SEG南京2020年国际地球物理会议论文集(中文).《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2020:4.DOI:10.26914/c.cnkihy.2020.014974.

张兵.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叠加速度谱的地震层速度自动建模方法[J].石油物探,2021,60(03):366-375.

受水平层状介质假设的限制,常规速度谱拾取时间-速度的建模方法复杂构造低信噪比数据的适用性较差。不同于速度谱拾取,提出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智能化速度建模方法,该方法直接将速度谱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数据, 将时间域层速度作为标签数据,解决了速度谱和速度模型的空间不匹配问题,使得速度谱与速度模型的空间映射更加紧密,能够避免复杂低信噪比速度谱时间-速度对的拾取问题,克服复杂构造对水平层状假设下速度谱能量团不适应的影响,增强了深度学习速度建模网络的泛化能力和实用性。模型和实际资料测试表明,该方法能够适应复杂低信噪比地震资料的自动速度建模,建模精度与人工拾取相当。


四、多次波

  • 是无用的噪音还是有用的波?

传统地震数据处理中,多次波通常被视为噪音,在成像前需要被去除,然而多次波也是来自地层界面的真实反射,其反射角小、传播路径长、覆盖范围广,因此,多次波的有效利用近年来已成为地球物理学家广泛关注的热点,尤其是针对表层多次波的有效利用研究更为深入,因为表层多次波能量较强,具有典型的周期性,在地表发生的多次反射会产生不同阶次的表层多次波,并且阶次越高,传播路径越长,地下覆盖范围越广,包含的地下构造信息越丰富,所以对各阶表层多次波的深入研究对于获取更为精细的地球内部构造信息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 怎么理解"发育的多次波"

在地震勘探中,"发育的多次波"一般是指地震波在介质中传播过程中形成的多种类型的波。这些波通过介质中的反射、折射、散射等过程而产生,最终被接收器记录下来。

发育的多次波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1. 直达波(P波、S波):直接从震源沿直线传播到接收点,没有经过反射或折射。

  2. 一次反射波:自震源发出的地震波在遇到介质界面时发生反射,并返回到地表或接收点。

  3. 多次反射波:地震波在介质内部多次反射后再次到达地表或接收点。

  4. 折射波:地震波在遇到介质速度不同的界面时发生折射,改变传播方向。

  5. 绕射波:地震波在遇到边缘或障碍物时绕过障碍物传播,形成在阻挡物后方出现的波。

  6. 散射波:地震波在遇到介质中的不均匀性或杂乱结构时发生散射,波的方向和能量会发生变化。

地震勘探中利用这些发育的多次波信息可以获得更多关于地下构造和物性的信息。通过分析和解释这些波的相互作用、干涉现象以及波形特征,可以帮助确定地层的界面、岩性、构造、孔隙度等地质参数,从而达到对地下结构进行勘探、研究和识别的目的。

  • 研究内容
    对表层多次波的有效利用主要体现在多次波成像中,通常将地震记录作为震源波场,表层多次波作为检波波场,基于传统成像方法即可实现表层多次波的成像,然而由于不同阶次的表层多次波在成像过程中相互干涉,导致成像结果中引入了大量的串扰噪音,所以该方法无法实现对各阶表层多次波的有效利用,为消除成像过程中各阶表层多次波之间的干扰,对各阶表层多次波分离方法的研究成为必须解决的难题。(2017)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