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goDB 容错与高可用性全解析
1. 应用设计
1.1 无模式并非无需模式设计
MongoDB 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对象关系映射(ORM)/对象文档映射(ODM)的日益流行。以 JavaScript 和 MEAN 栈为例,开发者可以在前端(Angular/Express)、后端(Node.js)和数据库(MongoDB)中使用 JavaScript,并且常常结合 ODM 来将数据库集合映射到 Node.js 模型。这样做的好处是开发者无需手动设计数据库模式,但缺点是数据库集合和模式设计依赖于 ODM,而 ODM 可能缺乏业务领域知识。
在架构层面,对于 MongoDB 和其他基于 NoSQL 的数据库,我们应综合考虑当前和未来的需求来做出决策。例如,我们可以结合不同的数据库技术,使用图数据库进行图相关查询,使用关系数据库处理分层无界数据,使用 MongoDB 进行 JSON 数据的检索、处理和存储。
1.2 读取性能优化
- 合并读取查询 :我们应尽量减少查询次数,可通过将信息嵌入子文档而非创建单独实体来实现。不过,这可能会增加写入负载,因为需要在多个文档中维护相同的数据。
- 设计考量 :数据复制/非规范化有助于提高读取性能,而数据引用(DBRef 或使用属性作为外键的应用程序代码)有助于保证数据完整性。
- 适用场景 :当读写比很高(数据很少更改但频繁访问)、数据可以在短时间内不一致,并且我们需要快速读取时,可考虑进行非规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