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馈回路设计方法解析
1. 个人经历与反馈回路设计启蒙
我从高中起就热衷于设计和构建音频及低频控制的反馈控制系统。上世纪50年代末,我对高保真音频产生兴趣,那时晶体管稀缺且性能不佳,所以我主要研究真空管电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了解到负反馈能显著改善音频放大器的各项特性。我搭建并改造Heathkits套件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也经历过因反馈过多导致的振荡问题。
在麻省理工学院(MIT)的大一项目中,我学会了利用负反馈将不稳定的设备转变为稳定的设备。我制作了一个装置,通过电子管放大器驱动电磁铁,使钢球悬浮在电磁铁下方。钢球的位置由光照在光电管上感应,其位置变化会部分遮挡光线,光电管输出反馈到放大器输入以控制电磁铁。最初电路搭建好后就出现了振荡,我使用新的电容替换盒,发现了能抑制振荡的网络,后来得知这是超前 - 滞后网络,从此我对如何使反馈稳定有了直观的认识。
在MIT学习期间,我掌握了电路理论、电路分析和反馈电路分析方法。学校教授了通过“观察”分析电路的方法,以及常见的回路和节点方程与数学分析。我学会了在时域和频域之间转换分析电路的理论,并将早期的实践经验与理论相结合。同时,我很欣赏通过观察分析电路以获得近似结果的方法,因为在反馈回路设计中,很多时候只需对性能进行大致估算即可,过于精确的分析往往因电路中变量和影响因素过多而变得无用。
毕业后,我进入半导体自动测试设备(ATE)领域工作,先后在Teradyne和LTX公司设计可编程电源等ATE系统的仪器和部件。可编程电源大量使用反馈回路,我也因此开发了一套设计和分析方法。下面我将以在LTX设计的可编程电压/电流源为例进行详细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