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
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之前,在限定的时间内,用最经济的方法开发出一个可实际运行的系统模型,用户在运行使用整个原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其评价,提出改进意见,对原型进行修改,统一使用,评价过程反复进行,使原型逐步完善,直到完全满足用户的需求为止。
2.原型法意义
原型法意义是可视化,强化沟通,降低风险,节省后期变更成本,提高项目成功率。一般来说,采用原型法后可以改进需求质量;虽然投入了较多先期的时间,但可以显著减少后期变更的时间;原型法投入的人力成本代价不高,可以节省后期成本;对于较大型的软件来说,原型系统可以成为开发团队的蓝图;另外,原型通过充分和客户交流,还可以提高客户满意度。
3.原型法适用场景
- 目前已经有比较成熟产品,该产品能满足用户或客户的大部分需求;
- 该系统的需求比较新颖,用户或客户从未见相关的产品或界面;
- 用户对自身需求不明确,只有大概的理念,需要看到实际的产品来判断是否是自己所需要的;
- 该系统的需求难以使用自然语言对其进行描述,开发人员需要借助图形或界面来跟用户沟通。例如:界面的布局等。
4.原型法类型
原型可以分为三类:
- 淘汰(抛弃)式(disposable):目的达到即被抛弃,原型不作为最终产品。
- 演化式(evolutionary):系统的形成和发展是逐步完成的,它是高度动态迭代和高度动态的循环,每次迭代都要对系统重新进行规格说明、重新设计、重新实现和重新评价,所以是对付变化最为有效的方法。
- 增量式(incremental):系统是一次一段地增量构造,与演化式原型的最大区别在于增量式开发是在软件总体设计基础上进行的。很显然,其应付变化的能力比演化式差。(产品二次开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