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老刘,一个喜欢小铜钱的普通小老百姓,小老头儿~
初识古钱时,总有人劝我 “玩大的才够分量”,可是每次在古玩街碰到各种小铜钱,总是走不动路,蹲下来一个一个过手,一个一个跟老板瞎砍瞎聊天。反而对那些动不动大几百几千几万的大钱,没有任何兴趣,可能也是因为我穷吧~
小钱的乐趣,首先在字里行间。北宋是中国钱币史上的 “书法黄金时代”,真草隶篆行楷瘦金体,几乎能在方寸之间集齐。
徽宗赵佶的瘦金体堪称一绝,崇宁通宝,“崇宁” 二字锋芒毕露,长撇如刀,短捺似剑,把帝王的风骨刻进了青铜;
而同为徽宗所铸的大观通宝,又多了几分飘逸,笔画间带着行书的灵动,仿佛能看见御笔挥毫的洒脱。
更妙的是不同书家的手笔,元祐通宝有司马光的楷书版,笔画厚重如石;也有苏轼的行书版,笔意舒展如流云。一枚枚小钱摊开,就像翻开了一部流动的书法史,比任何字帖都更鲜活。
往钱文背后看,藏着的是沉甸甸的历史。南宋的铸币总让我爱不释手,背面的 “元”“二”“三” 等纪年字,像一个个时间戳,记录着南宋军民在江南的挣扎与坚守。
拿到一枚背 “十二” 的嘉定,会忍不住想:这是嘉定十二年铸的钱,那年陆游刚过世,文天祥才十岁,蒙古铁骑还在北方草原。
还有会昌开元,背面的 “京”“洛”“越” 等字,是晚唐藩镇割据的印记,一枚背 “润” 的开元,说不定曾在镇江的码头流转,见证过漕运的繁华与凋敝。
小钱的妙处,更在它的 “亲民”。五铢钱流通七百多年,从汉到隋,见证了多少王朝兴替,如今几十块就能收一枚品相尚可的,拿在手里能掂量出时光的密度。
三元及第的玩法最是有趣,元丰、元祐、元符三枚钱凑在一起,“三元及第” 的寓意讨喜,单枚不过十几块,攒齐一套也花不了一盒好烟钱。
相比之下,大钱的世界总带着些距离。朋友收过一枚咸丰当百,为辨真假跑了三趟鉴定中心,最后虽入了盒,却也花了小半年工资,每次拿出来都小心翼翼,生怕磕了碰了。
我这工薪族,更爱用烟酒钱换小钱的自在。下班回家,把天禧通宝往掌心一放,看 “天禧” 二字在灯下泛光,想起真宗与刘娥的故事,再配上杯热茶,一天的疲惫都散了。
这些小钱,其实是历史递来的明信片。它们没那么贵重,却足够贴身;没那么张扬,却藏着最生动的细节。
摩挲着它们走过的纹路,就像触摸着千年前的市井烟火 —— 或许是汴京酒肆里的一串铜钱,或许是临安茶馆中的一枚小费,或许是某个书生赶考时怀揣的吉语钱。
而现在,它们躺在我的掌心,成了连接古今的纽带,让我在柴米油盐的日子里,总能与千年历史撞个满怀。这大概就是小钱的魔力:不用刻意追求 “大收藏”,却能在方寸之间,把日子过成与历史的温柔相遇。
往期回顾:
《康熙通宝24局整理完成【修订版】》《顺治五式全部整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