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生物膜3D模式与最优套期保值策略的关键路径研究
细菌生物膜3D模式研究
在细菌生物膜的研究中,我们关注细菌由于细胞运动性和细胞 - 底物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模式。研究使用了为细菌和缓冲/环境流体混合物开发的数学模型,并借助基于二阶投影方法的3D数值模拟工具来预测多种环状模式和因底物设计产生的特定模式。
1. 粘附能对细菌模式的影响
- “NSF”模式形成 :当w0在“NSF”区域更大时,该区域的粘附能更小,导致更多细菌附着在“NSF”区域,从而形成“NSF”字样的模式。例如,在图3中展示了在t = 0、20、40、60时“NSF”模式在3D中的形成过程,其中“NSF”模式上w0 = 1500,其他地方w0 = 1000,δ = 0.01。
- 对生物量的影响 :粘附相互作用还会使更多细菌聚集到底物上,而不是开放的环境流体区域,从而降低环境中的细菌浓度。
2. 同心环模式形成
- χ = 0.6时 :当在模型中加入粘附能后,在更现实的情况下模拟3D细菌模式形成。在底物中心放置一滴细菌,观察到细菌滴在底物上生长成同心环模式。图4展示了χ = 0.6时同心环/甜甜圈的3D图,图5是图4在y = 0.0处的2D横截面图。
- χ = 0.55时 :对应较弱的相分离状态,同心环形成后会从中间开始破裂成液滴。图6 - 8从不同视角展示了模拟结果。
下面是细菌模式形成研究的流程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