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隐形传态:从理论到实验的突破
1. 量子隐形传态概述
量子隐形传态是指在任意距离上对量子系统的状态进行传输和重建。在这个过程中,携带待传输偏振态的初始光子与一对纠缠光子中的一个进行测量,使得纠缠光子对中的另一个光子获得初始光子的偏振态,而且这个光子可以与初始光子相距任意远。量子隐形传态将是量子计算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
传统意义上的隐形传态梦想是能让人在遥远的地方瞬间重现。在经典物理学中,一个物体可以通过测量其属性来完全表征,要在远处复制该物体,只需发送扫描信息用于重建,而不需要原始的零部件。然而,当涉及到电子、原子和分子等微观粒子时,根据海森堡不确定性原理,它们的量子属性无法被精确测量,这就给复制带来了难题。
Bennett等人提出,在不获取粒子状态信息的情况下,可以将一个粒子的量子态转移到另一个粒子上,即量子隐形传态。这一过程可以通过利用量子力学的纠缠特性来实现,纠缠描述的量子系统之间的关联比任何经典关联都要强。
目前,量子信息传输是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领域的基石之一。虽然量子信息处理的理论描述进展迅速,但由于处理量子系统的困难,新方案的实验实现进展相对缓慢。除了量子密码学的有前景的发展以及最近成功演示的量子密集编码外,实验进展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尽管有方法产生纠缠光子对,但原子的纠缠直到最近才得到证实,并且目前还无法产生超过两个量子的纠缠态。
2. 量子信息传输问题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量子信息传输的问题,假设Alice有一个处于特定量子态 (|\psi\rangle) 的粒子,她希望远处的Bob也拥有处于该状态的粒子。直接将粒子发送给Bob是一种可能的方法,但如果Alice和Bob之间的通信信道不足以保持必要的量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