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MRI):揭秘大脑“清洁系统”——类淋巴系统

探秘人体类淋巴系统:MRI 如何揭示脑内 “清洁系统” 的奥秘?

你是否想过,我们的大脑也有一套精密的 “清洁系统”?它像隐形的管道网络,日夜不停地清除代谢废物,维系着神经系统的健康。这个被称为 “类淋巴系统”(glymphatic system)的神奇结构,近年来成为神经科学与放射学研究的焦点。

今天,我们就来深入解读这篇发表在《Investigative Radiology》的重磅综述,看看磁共振成像(MRI)技术如何揭开类淋巴系统的神秘面纱,为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研究带来新曙光。

一、类淋巴系统:大脑的 “排毒管道”

类淋巴系统的概念由动物实验提出,经过十余年研究逐渐清晰。它是一套高度有序的液体运输系统,核心功能是清除中枢神经系统的代谢废物(如 β- 淀粉样蛋白),其运作机制堪称精妙:

文章配图

图一 组织间液转运与类淋巴系统概念
  • 脑脊液(CSF)的流动路径:脑脊液从蛛网膜下腔进入动脉周围间隙,借助动脉搏动深入脑实质,与间质液混合后,通过静脉周围间隙和颅神经排出。

  • 星形胶质细胞的关键作用:星形胶质细胞的血管足突形成血管周围间隙,其表面的水通道蛋白(AQP4)是液体流动的 “闸门”,调控脑脊液与间质液的交换。

  • 睡眠的 “激活效应”:研究证实,睡眠时类淋巴系统功能显著增强,这也解释了为何长期睡眠不足会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

尽管这一假说仍存争议,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支持其在废物清除中的核心作用,尤其是在阿尔茨海默病、特发性正常压力脑积水(iNPH)等疾病中,类淋巴系统功能障碍被认为是关键病理机制之一。
文章配图

图二 静脉注射单剂量钆基造影剂(IV-SD-GBCA)重T2加权3D-FLAIR 成像

二、MRI 技术:类淋巴系统的 “透视镜”

作为无创成像的 “金标准”,MRI 已成为研究人类类淋巴系统的核心工具。根据是否使用对比剂,研究方法可分为三大类:

(一)无外源性对比剂的 MRI 技术

这类技术通过捕捉脑脊液或间质液的自然流动特征,实现对类淋巴系统的评估,更接近生理状态:

  1. 时间 - 空间反转脉冲技术(Time-Spatial Inversion Pulse)
  • 原理:对脑脊液区域施加反转脉冲,以脑脊液自身作为示踪剂,追踪其流动轨迹。

  • 发现:侧脑室脉络丛周围几乎无明显流动(除室间孔附近),挑战了 “脑脊液主要由脉络丛产生” 的经典理论。

  1. 相位对比技术(Phase Contrast Imaging)
  • 4D 相位对比成像可量化脑脊液的时空流速分布,发现室间孔和外侧裂存在 “往返搏动”,而侧脑室内流动较少,且脑脊液运动受呼吸和心脏搏动显著影响。
  1. 低 b 值扩散成像(Low b-value Diffusion Imaging)
  • 采用 b=500 s/mm² 的扩散加权成像,通过信号衰减反映水分子运动。研究发现,侧脑室及脉络丛周围信号衰减微弱,进一步支持脑脊液产生机制的新观点。
  1. 扩散张量成像 - ALPS 指数(DTI-ALPS)
  • 这是评估血管周围间隙液体扩散的创新方法:

    • 原理:分离白质纤维束与血管周围间隙的水分子扩散方向,计算 ALPS 指数(沿血管周围间隙的扩散率与垂直方向扩散率的比值)。

    • 临床价值:ALPS 指数降低与阿尔茨海默病认知障碍程度相关,在 iNPH 患者中显著降低,且术后改善程度可预测手术疗效。

  • 局限性:受成像平面和头位影响,需通过标准化方法(如蒙特利尔神经研究所坐标校正)提高重复性。
    文章配图

图三 ALPS技术概念
  1. 其他技术
  • 超快速 MRI 捕捉低频脑脊液振荡,发现睡眠时脑脊液存在宏观流动波,与神经活动和血流节律同步。

  • 自由水成像(Free Water Imaging)通过量化间质液比例,揭示其在血管周围间隙扩大与白质高信号(WMH)之间的中介作用。

(二)鞘内注射钆基对比剂(IT-GBCA)的 MRI 技术

鞘内注射是直接评估脑脊液流动的 “金标准”,但属于超说明书使用,需严格控制剂量以避免不良反应:

  • 成像特征:GBCA 首先沿大动脉周围间隙渗透入脑实质,证实颅内搏动是类淋巴系统的 “驱动力”。

  • 疾病关联

    • iNPH 患者中,GBCA 从脑实质清除延迟,且脉络丛吸收功能下降。

    • 睡眠剥夺者表现出 GBCA 排泄延迟,直接证实睡眠对类淋巴系统的调控作用。

    •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GBCA 渗透受阻,而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PA)可恢复其流动,为卒中治疗提供新靶点。

(三)静脉注射钆基对比剂(IV-GBCA)的 MRI 技术

静脉注射更符合临床可行性,通过追踪 GBCA 在脑脊液和脑内的分布,间接反映类淋巴功能:

  • 关键发现

    • 正常人群中,GBCA 可通过类淋巴系统进入脑脊液,无需血脑屏障破坏。

    • 基底节区血管周围间隙在注射后 4 小时出现强化,而白质区血管周围间隙无强化,提示两者成分差异(可能与废物清除效率相关)。

    • 年龄相关变化:随年龄增长,GBCA 向脑脊液的渗漏增加,与血脑屏障通透性增加及类淋巴系统功能下降相关。

  • 对比剂选择:线性与大环类 GBCA 均可通过类淋巴系统进入脑内,但大环类安全性更高,目前更常用于临床研究。

此外,17O 标记水作为新型示踪剂,具有无创、安全的优势,但其高昂成本(数百美元 / 毫升)限制了广泛应用。研究发现,17O 标记水在脑内分布速度远快于 GBCA,提示溶剂与溶质的转运机制存在差异,为理解类淋巴系统的 “选择性清除” 功能提供新视角。

三、类淋巴系统的 “全路径” 探秘

类淋巴系统的功能评估需覆盖从脑脊液产生到废物排出的完整链条,MRI 研究已拓展至多个关键节点:

(一)血管周围间隙:废物堆积的 “预警信号”

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 Space)是类淋巴系统的 “主干道”,其扩张(dPVS)与疾病密切相关:

  • 结构差异:基底节区动脉周围间隙由两层软脑膜包绕,而白质区仅单层,静脉周围间隙与软膜下间隙相通,这种结构差异导致其与不同疾病的关联:

    • 基底节区 dPVS:与高血压、血压波动强相关。

    • 白质区 dPVS:与阿尔茨海默病、脑淀粉样血管病更相关。

  • 年龄特征:研究发现 dPVS 体积随年龄呈 “双相变化”——30 岁前随年龄增长减小,30 岁后增大,提示中年可能是类淋巴系统功能衰退的关键转折点。

  • 影像新发现:IV-GBCA 注射后,基底节区 dPVS 在重 T2 加权 3D-FLAIR 成像上出现强化,而白质区 dPVS 无强化,这一差异为区分不同类型 dPVS 提供了影像学标志物。

(二)下游引流路径:从脑膜到颈部的 “排毒网络”

类淋巴系统的废物最终通过脑膜淋巴管和颈部淋巴结排出,MRI 研究揭示了这一过程的关键细节:

  1. 脑膜淋巴管
  • 分布:沿上矢状窦、横窦和乙状窦分布,IV-GBCA 可使其显影,而血管内对比剂无法显影,证实其淋巴管属性。

  • 疾病关联:帕金森病患者脑膜淋巴管引流延迟;乙状窦旁脑膜淋巴管扩张与脑脊液清除延迟相关,可能是废物引流障碍的 “代偿性表现”。
    文章配图

图四 IV-SD-GBCA后MPRAGE检测到条状高信号
  1. 矢状窦旁硬脑膜
  • 作为脑脊液吸收的 “储备库”,内含丰富的液体通道,与脑膜淋巴管相连。IT-GBCA 研究证实,其吸收功能在 iNPH 患者中受损,且与认知障碍程度相关。
    文章配图
图五 皮质静脉周围蛛网膜下腔的囊性和线性结构
  1. 颈部淋巴结
  • 类淋巴系统的 “终末站”,IT-GBCA 可追踪至颈部淋巴结,而颈部淋巴结结扎会导致脑内废物清除障碍,提示其在全身淋巴网络中的关键作用。

(三)眼部与内耳:类淋巴系统的 “延伸战场”

近年研究发现,类淋巴系统并非局限于中枢神经系统,眼部和内耳的 “类淋巴功能” 异常与多种疾病相关:

  1. 眼部类淋巴系统
  • IV-GBCA 成像显示,健康人眼前房和视神经周围蛛网膜下腔可见对比剂渗透,部分人群出现玻璃体渗漏(以下颞侧为主),且与年龄相关。

  • 疾病关联:视网膜母细胞瘤侵犯视盘可抑制眼部类淋巴功能,导致 GBCA 排出延迟;青光眼患者的眼部类淋巴功能障碍可能是眼压升高和视神经损伤的中间环节。
    文章配图

图六 眼部类淋巴系统
  1. 内耳淋巴液动力学
  • 梅尼埃病的内淋巴积水是内耳类淋巴功能异常的典型表现,MRI 通过以下技术实现可视化:

    • 静脉注射 GBCA 后 4 小时,重 T2 加权 3D-FLAIR 成像可清晰显示内淋巴间隙(无对比剂)与外淋巴间隙(有对比剂)的界限。

    • 17O 标记水鼓室内注射可追踪内淋巴流动,发现梅尼埃病患者内淋巴周转延迟,且 AQP4 和 AQP6 表达异常可能是发病机制之一。

这些发现将类淋巴系统的研究从 “脑” 拓展至 “多器官”,为理解青光眼、梅尼埃病等疾病的跨系统关联提供新框架。
文章配图

图七 注射¹⁷O 标记盐水后系列磁共振脑池造影

四、临床转化:从影像到疾病的 “桥梁”

类淋巴系统的 MRI 研究已逐步走向临床应用,为疾病诊断和治疗评估提供新工具:

  • 阿尔茨海默病:ALPS 指数降低与 β- 淀粉样蛋白沉积、认知评分下降显著相关,可作为早期诊断标志物。

  • iNPH:IT-GBCA 清除延迟和 ALPS 指数降低可预测分流手术疗效,指导临床决策。

  • 帕金森病:脑膜淋巴管引流延迟与运动症状进展相关,可能成为疾病监测的新指标。

  • 睡眠障碍:MRI 证实睡眠剥夺导致类淋巴系统功能下降,为 “睡眠干预改善脑健康” 提供影像学证据。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对比剂的安全性(尤其是鞘内注射)、技术标准化(如 ALPS 指数的扫描参数统一)、以及影像标志物与病理机制的直接关联,仍是未来研究需突破的重点。

五、总结与展望

类淋巴系统作为脑内 “清洁系统” 的核心,其 MRI 研究已从基础探索迈向临床应用。从无对比剂的 DTI-ALPS 到对比剂增强的全路径追踪,技术创新不断推动我们对这一系统的理解。

未来,随着超高场 MRI(7T)、人工智能影像分析等技术的发展,我们有望实现类淋巴系统功能的 “精准量化”,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干预、疗效评估提供全新视角。

正如文中所述,类淋巴系统的影像评估才刚刚起步,但它无疑将成为连接神经科学、放射学和临床医学的关键纽带,为 “脑健康” 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Naganawa S, Taoka T, Ito R, et al. The Glymphatic System in Humans: Investigations With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Investig Radiol. 2024;59:1–12. doi:10.1097/RLI.0000000000000969

感谢关注,欢迎合作

技术指导

如需技术指导,请加作者微信。

联系方式

微信:Chushanzhishi2022
微信公众号:NMR凯米小屋
作者B站:楚山之石
CSDN: 楚山之石
知乎: 楚山之石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