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农业中,温室大棚曾是人类对抗自然局限的重要工具。然而,随着人口增长与气候恶化,依赖人工经验的大棚管理暴露出能耗高、精度低、响应慢三大痛点。
数据触目惊心:
-我国温室平均能耗达120~200kWh/㎡·年,是荷兰的2.3倍;
-因温湿度失控导致的病害损失占比超30%;
-人工巡检响应延迟常超过2小时,错过最佳调控窗口。
智能控制系统的出现,正将温室升级为“会思考的生态工厂”。通过物联网、自动化控制、生物传感技术的融合,实现从“人控”到“智控”的质变飞跃。
一、系统架构
温室智能控制系统本质是赋予大棚“感知-思考-执行”能力:
-感知:用传感器代替人眼,24小时捕捉环境与作物信号;
-思考:用物联网管理云平台替代人脑,制定最优调控策略;
-执行:用机电设备代替人手,精准控制水/光/温/肥。
二、核心功能
1、环境智能监测与数据采集
多参数实时感知:空气环境:温湿度、CO₂浓度、光照强度/光谱、风速风向;土壤环境:墒情(含水量)、温度、EC值(电导率)、pH值、氮磷钾含量;作物生理:叶面温度、茎流速率(蒸腾量)、叶绿素含量(需专用探头)。
空间动态建模:通过分布式传感器生成温室环境动态变化图,定位冷热/干湿异常区,避免局部微环境失控。
2、全自动环境调控系统
温度:变频风机/湿帘/地源热泵,寒潮预警提前启动加温,高温自动通风降温;
湿度:弥雾机/除湿机,根据蒸腾模型防结露,避免高湿诱发病害;
光照:补光灯/遮阳网/反光膜,阴雨天自动补红光促光合,强光时段调节遮阳率;
CO₂:智能施肥机,光合作用峰值期释放富碳气体,提升固碳效率;
通风:天窗/侧窗电机,依据内外温差自动开闭,平衡能耗与通风需求;
3、水肥一体化精准管理
智能灌溉:基于土壤墒情传感器阈值,触发滴灌/喷灌系统,实现按需供水(节水50%~70%)。
动态配肥:AI算法根据作物生长期、营养缺失诊断(如叶片黄化),自动调配N-P-K比例。支持EC/pH值闭环控制,防止肥害或盐渍化。
根系级供给:分区控制不同作物区的灌溉量(如苗区减水、果区增肥)。
4、智能报警与防控
视频监控:支持接入网络监控视频头,与监测参数同屏反馈。
定向治理联动:自动定位感染区,控制无人机/喷药机精准施药,减少农药用量。
5、智能运维与决策支持
集中管控平台:可视化大屏监控所有设备状态,远程批量调整策略(如设置节假日模式)。
故障预警:实时检测设备异常(如电机卡滞、传感器失效),推送报警信息。
数据驱动决策:生成生产报告:能耗分析、产量预测、成本效益评估;接入市场行情数据,指导种植计划(如“什么赚钱种什么”)。
6、应急安全联动
灾害响应:遇暴雪/大风自动加固棚膜,高温熔断时启动喷淋降温。
应急照明/供电:断电瞬间切换备用电源,保障系统持续运行。
三、应用场景
1.极端环境农业开发
西藏/青海等地年均温<5℃,传统大棚无法越冬的高原/寒地,种植时地源热泵+双层充气膜保温,光照不足时自动补紫外光谱,稳定棚内环境。
2.高附加值作物工厂
针对人参/石斛等药用植物培育,维持恒定温湿度(22±0.5℃,75%RH),动态调节弥雾频率,光照模拟原生林荫环境。提升有效成分含量,缩短种植周期。
3.城市垂直农场
层架式立体种植,每层独立调控光配方(生菜用蓝红光比1:3,草莓用全光谱),同时联动控制,营养液循环系统根据EC值自动补肥,水利用率达95%。
4.育种科研基地
表型组学研究,高光谱相机捕捉叶片氮积累量,根际微环境传感器监测分泌物,缩短育种周期50%,精准筛选抗逆株系。
当新疆戈壁滩的智能温室在-20℃寒夜中孕育出热带水果,当荷兰垂直农场用0.01%的耗水产出同等蔬菜——智能控制系统正在突破地理与气候的桎梏,重塑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