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笛卡尔到康德 | 西方哲学对实在本性的探索与解读

注:本文为 “哲学实在本性” 相关辩论和知乎讨论合辑。

略作重排,如有内容异常,请看原文。


从笛卡尔、莱布尼茨到康德,西方哲学对实在本性的辩论

原创 阿喀琉斯 Achilles 2024 年 08 月 01 日 18:32 四川

罗素在《西方哲学史》的序言里指出,哲学是科学和宗教之间的一个无人地带。笛卡尔之后的哲学家,从洛克、莱布尼茨、贝克莱、休谟到康德,无不受到科学和宗教这两种相反力量的影响。这两种力量对他们影响的程度,塑造了他们关于实在的理论,也几乎塑造了后来的西方历史与文化。

1. 笛卡尔的二元论:信仰与科学的拉扯

笛卡尔无疑是现代哲学的奠基人,这不仅因为他为人熟知的二元论或 “我思故我在”,更在于他的思想对近代科学成果的吸纳。正如罗素所说,笛卡尔哲学内部有一种不和谐:一方面,他毫无保留地接受了经院哲学的基本观念,如上帝和灵魂的存在;另一方面,他深受新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的影响,相信物质存在,并对物质世界采取机械论的观点,不同于亚里士多德式的目的论观点。

笛卡尔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和阿奎那的观点,认为实体的特点是不依赖于其他而独立存在。因此,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只有上帝。但还有次级的实体,即物质和心灵,因为它们只依赖于上帝,而不依赖其他东西存在。其他的一切东西,都只是实体的属性,而非实体,例如物质的属性是广延,心灵的属性是思想。

上帝的存在在笛卡尔看来是不言自明的,但他仍象征性地进行了证明,其证明过程与经院哲学的本体论证明基本一致。通过 “我思故我在”,笛卡尔推出了个体灵魂的存在。

那么,笛卡尔为何没有成为一个彻底的唯心主义者,而是成为一个二元论者呢?他是如何知道物质的存在呢?

笛卡尔的解释很简单: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广延的感觉是如此清晰明白,如果物质世界是假的,那么上帝就成了一个欺骗者。上帝不会是欺骗者,所以物质世界是真的。

有趣的是,笛卡尔认为物质与心灵,或者说一个人的心灵和肉体之间,是可以相互作用的。虽然宇宙中总的运动量是恒定的,但心灵可以改变物质的运动方向。心灵与肉体的连接点是人脑中的松果体,这是笛卡尔认为灵魂所在的位置。

然而,笛卡尔的后继者抛弃了这种理论,转而认为精神与物质无法相互作用。原因是物理学家发现了动量守恒定律,宇宙中不仅总的运动量是恒定的,而且在任何一个方向的运动量也是恒定的。这大概是一个科学发现改变哲学思想的很好例子。

2. 笛卡尔实体与属性的区分是否成立?

笛卡尔的本体论给出了三种实体:上帝、物质和心灵。这三种实体之外的一切事物,笛卡尔都归为实体的属性。物质的主要属性是广延,心灵的主要属性是思维。

笛卡尔承认,有时候我们似乎很难区分实体和属性,因为属性和实体之间只有概念上的区别。那么,我们如何知道有实体存在呢?即我们为什么要认为广延的属性是属于物质的,思维这种属性是属于心灵的?为什么不能只有广延和思维存在着?

笛卡尔的回答是:不存在(nothingness)没有任何属性,所以当我们看到属性的时候,我们可以推断一定有对应的实体。在这里,我们仍然可以看到在 “我思故我在” 里存在的巴门尼德 - 柏拉图式的同义反复。这里已经假定,我们所看到的是属性,而根据属性的定义,当你说看到属性时,已经有实体存在了。否则,你可以只说,我看到了广延,看到了思维。

需要注意的是,笛卡尔对自然世界观的颠覆。笛卡尔认为,对于物质来说,广延之外的其他一切属性,如重量、硬度、颜色等,都是建立在广延之上的。除了物质的位置移动之外,没有其他任何外部物体的属性通过感官进入心灵。以硬度为例,笛卡尔说,硬度无非表明一个物体在和我们的手发生接触时,阻止了我们手的移动。如果我们的手和该物体以同样的速度沿着同样的方向运动,则不会有硬度的感觉。所以硬度并不是物质的独立属性。

笛卡尔还认为世界是无限的,且地球和天体是由同样的物质组成的。这一点与亚里士多德体系的世界观里,地球是由地水火气四种元素组成,天体是由第五元素以太组成大不相同。在笛卡尔眼中,物质世界是同质的,他唯一接受的物理学原则就是那些来自几何学和纯数学的原则,他认为数学可以解释所有的自然现象。笛卡尔的世界图景深受新的科学发现的影响,是牛顿物理学体系的先声。

3. 洛克: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

1687 年,牛顿发表了著名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三年后洛克的《人类理解论》出版。不同于笛卡尔认证了物质和精神两种实体,洛克避开了关于实体的讨论。他只是把心所感知到的所有对象称为观念(注意这个观念是日常意义上的观念,并非观念论形而上的观念),而把可以在我们的心里产生观念的能力称为属性。

洛克认为,当我们在说实体的时候,只是在含糊地假定一个自己并不知道的东西。实体是主观心灵构造出来的复杂观念,它的实际作用就在于使我们在描述属性时能够有所依托。属性分为两种: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

第一属性(primary quality)是指与物体(外物)本身不可分割的属性,包括凝性、广延、形状、运动或静止、数目等。第二属性(secondary quality)并不是物体本身所具有的,而是第一属性在我们心中产生各种感觉的能力,比如颜色、声音、味道等。

洛克认为,无论第一属性还是第二属性,都是外物直接作用于我们感官所产生的,所以一定存在我们某种看不见的粒子。第一属性产生的观念是和物体相像的,它们的形式确实存在于物体本身;第二属性产生的观念,在物体中却不存在他们的相似物,他们仅仅是物体中我们所无法直接感知的部分第一属性而已。

其实,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的区分并不是洛克发明的。伽利略和霍布斯都提出过两种属性的观点,笛卡尔虽然没有相同的表述,但他对于物质世界的看法是类似的。无论是伽利略、霍布斯还是笛卡尔、洛克,他们的共同点是深受近代物理学的影响,他们的世界观是和近代物理学相适应的机械论的世界观。

尽管在哲学内部,两种属性的区分被广泛质疑,这种世界观对宏观物理世界的解释力是无可置疑的。如罗素所说:自从贝克莱以来,关于这一点洛克的二元论在哲学上已经过时了。尽管如此,一直到现代有量子论兴起时为止,它支配着实际的物理学。不但物理学家们或明说或默认,总拿它当假定,而且它到底成为许多极重大的发现的一个根源,有了丰硕的结果。主张物理世界仅是由运动着的物质构成的这种理论,是一般承认的声学、热学、光学、电学理论的基础。这个理论不管在理论上错误到何等地步,按实效讲是有用的。这一点正是洛克学说的特点。

这种机械论的大一统世界观,被很多人视为一种对人性的专制,于是 18、19 世纪,浪漫主义、非理性主义、反科学主义等思潮作为对此的反弹应运而生。时至今日,物理学的面貌早已今非昔比,但是大众已形成的对科学的敌视态度,并未发生大的改变。

初生的科学,像一个巨大的蚕蛹,自负而胆怯的人,将它看成了一个无生命却又似乎充满恶意的异物,他们诅咒且四散逃离,回到原始情感的梦里,以寻求庇护,拒绝看到它化茧成蝶的可能。

4. 莱布尼茨的单子论

莱布尼茨声称,一开始他也为自然的机械论的解释感到着迷,也相信原子说,但后来他发现,仅仅把自然看成一个有广延的物体是不够的。为什么呢?

莱布尼茨认为,复多是由真正的单一组成的,但物理的世界里不存在单一体,因为物理世界的属性是广延,也就是说即便是原子也是有广延的,只要有广延,就是由无限可分的部分组成的。而且,物理世界的物体总是被动的、消极的,在莱布尼茨看来,被动、消极的事物不具备一个单一体应有的统一性。同样,数学的世界也不存在单一体,数学的点仅仅是广延的极端形式,没有任何连续的东西可以由数学的点组成。没有单一,哪里来的复多?

由此,莱布尼茨提出了构成事物的单一精神实体 —— 单子(Monaden)。单子是一种具有能动性的 “实在的和有生命的点”,它既不是物理学上的点(原子),也不是数学上的点,而是形而上学的点。单子的本性是一种 “力”,这种力可以类比于感觉和欲望,所以莱布尼茨又把单子看成灵魂。由于单子没有部分,所以他们不能以自然的方式合成或解散,单子的产生和消灭都是由于上帝的 “奇迹”。

所有的单子中存在一个等级体系,它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有的单子比其他的单子知觉能力更高,比如人的灵魂要比构成无机物的那些单子更高级,而那至高无上、唯一的单子就是上帝。二是低级的单子以高级的单子为目的,比如当我的手臂活动时,这活动所完成的目的是我的灵魂中的目的,不是组成我的手臂的那些单子中的目的。

现在的问题是:莱布尼茨用 “没有真正的单一就不会有复多” 论证形而上的单一体存在的必要性,这是否成立呢?莱布尼茨似乎认为,单一和复多都是独立的概念,而非一对相互依存的概念。而事实上我们知道,离开了复多,“真正的单一” 这种说法是没有意义的。这种对于相对性概念的绝对化的处理和柏拉图很像,比如柏拉图就认为,如果 A 大于 B 而小于 C,那么 A 就同时是又大又小的,在他看来这就是一种矛盾。

莱布尼茨一开始说的 “复多是由真正的单一组成的”,这个复多是相对于哪个单一而言的呢?无论是相对于什么来说,那个东西就已经拥有了单一性。既然单一性已经有了,就不存在再寻找单一性的理由。这里显然是一个循环论证。

5. 莱布尼茨的前定和谐:主体自由 = 封闭性?

莱布尼茨的单子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每一个单子都是自身封闭、彼此孤立而不发生相互作用的实体,单子的运动变化只能从其内部加以说明。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单子是封闭的,如何解释单子的感知能力、身体对心灵的作用?

于是,莱布尼茨提出了著名的前定和谐理论。莱布尼茨认为,上帝在最初创造每个单子的时候,就把能够使他们相互协调一致的程序放进单子里面去了。就像一支交响乐队,每个乐手都按照自己的乐谱来演奏,但是整个乐队却演奏出一曲和谐的交响曲,这是因为整部乐曲已经由作曲家事先写好了。

如果有人质疑,这个作曲家的工作量是不是太大了?莱布尼茨会说,这正是上帝存在的一个绝佳证明,除了上帝,还有谁能承担这个任务呢?又是一个典型的循环论证。

至于身体对心灵的作用,在莱布尼茨这并不成为问题,因为莱布尼茨并不把有广延的形体看作独立存在的实体,它只是单子自发产生的一种现象而已。

单子为什么一定得是封闭的呢?

莱布尼茨认为,若实体可以被除上帝的奇迹以外的其他外物影响,则它是消极、被动的,从而不具备实体应有的单一性。

单子的单一性,类似于自我的单一性,而自我的单一性,在莱布尼茨看来是不言自明的。人造的机器、物质的简单集合不具备单一性,不管它们表面上看起来多么组织有序,它们只能被看成类似于一个畜群、一池塘的鱼和一个由弹簧齿轮构成的钟表的东西。

若单子可以受外部影响,则它难免沦为为机器的一个部件、物质集合的一个元素。

正如自我若受外物决定,则人类的自由意志将无可安放,这是虔诚的基督徒无法接受的。

于是,我们终于接触到了问题的实质: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是一种对于机械论世界观的反抗。莱布尼茨也谈 “力”,但莱布尼茨的力和牛顿的力并不相同。在牛顿体系里,力是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莱布尼茨所说的力,是一种自发能动性,类似于亚里士多德五元素说里各元素的运动属性。

比如牛顿体系里的重力是物体和地球之间的关系,而亚里士多德体系里土元素有向下运动的属性。

牛顿的机械论对于物理世界的解释力是如此之强,为了保持心灵的自由,必须进行一个分割。笛卡尔的分割是不彻底的,因为他仍然认为身心可以相互影响。

只有对物质世界彻底的封闭,才能保证主体的自由。

封闭带来自由,一个很诡异的结论。但这确实是自牛顿以后,虔诚的基督徒的无奈之举,莱布尼茨是如此,后来的康德也不例外。

问题就回到了人类对于自由意志、主体性、自发性的执着上。

将这种不被影响的封闭性等同于自由,其实是现实生活中人们将自由定义为不被他人干涉的一种比拟。

但是我们可以把自然等同于他人吗?自由是否就是拥有无视自然的权力呢?

何况,每个单子自以为是能动的、自由的,但却是被上帝规定好的,其能动性和自由岂不是假象?

或许,还有另一种自由的定义,如斯宾诺莎、休谟所认为的:认识自然、顺应自然而行事,这本身就是自由。事实上,封闭的单一实体这个概念,本身就是悖论。如龙树《中论》所言:“不一亦不异。” 若一,则无缘;若异,则无相续。若单子是一个封闭实体,则上帝可以成为它的缘起?若单子与其他实体毫不相关,则它们如何共同构成一个宇宙?

6. 贝克莱:存在即被感知,一个循环论证

在洛克看来,虽然我们无法确知物质实体的存在,但物体的广延、运动等第一属性,是和物体本身不可分割的。而颜色、味道等第二属性,虽然与我们的感知能力有关,但本质上也是第一属性的延伸,是部分我们无法直接感知的第一属性。

而在贝克莱看来,并不存在什么外在属性:

**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认为,事物是来自不同感官的各种观念的集合。比如,通过视觉,我们有了颜色的观念,通过触觉,我们有了软硬的观念。对于某些通常一同出现的观念,我们的心灵把它们集合在一起,并用一个名称来标记它们,把它们当做一个统一的东西,这个东西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个苹果,一棵树,一块石头,一本书等等。

贝克莱认为,除了观念和知识对象之外,还存在感知的、能动的主体,即所谓心灵、精神、灵魂、自我。但是心灵本身并不是观念,而是观念存在的地方。

“要说有不思想的事物,离开知觉而外,绝对存在着,那似乎是完全不可理解的。所谓它们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因而它们离开能感知它们的心灵或能思想的东西,并不能有任何存在。”

针对洛克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的划分,贝克莱的回应是,观念只能与观念相似,说第一属性产生的观念和物体本身相像是不成立的。另外,洛克所说的外在的物体可以被感知吗?如果可以,那么它们本身就是观念;如果不能,它们又怎么能成为观念的来源?

贝克莱说,第一属性和第二属性是不可分离的,我们无法想象一个没有颜色、只有广延的事物。既然不可分离,它们应该在同一个地方存在,即人的心灵。他举例说,正如滋味因人而异,不同观察角度和不同的眼睛所看到的形状和广延也各不相同,这说明了形状和广延不可能是独立于心灵的。

贝克莱说,即使假定有物质存在,唯物主义者也无法解释物质是如何和精神发生关系的。既然如此,又何必多此一举,假定有物质存在呢?上帝不可能创造无数没有用的东西。

有人质疑说,他可以想象没有被感知的物体的存在。贝克莱说,当你这么想象的时候,你自己就在感知它了。

贝克莱认为,所有的观念都没有自发能动性(这在他看来是显而易见的),所以观念与观念之间不能相互影响,因此观念不可能是任何其他事的原因。既然广延、形状这些都是观念,所以它们当然不能成为我们的感觉的原因。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存在就是被感知,但被感知的观念之间又不能相互作用,那些个体心灵所无法掌控的感官知觉,那些不依赖于个体心灵的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因果关系,又如何解释呢?

贝克莱的解决方案是求助于万能的上帝,自然规律并不来自人的观念,而是来自上帝的观念。自然界的万物也不依赖人的感知而存在,因为它们都在上帝的感知里。

现在我们来看一下,贝克莱的 “存在就是被感知” 有什么理论问题?

首先,既然存在就是被感知,但是自我、心灵、精神、灵魂等感知主体却不是感知对象,同样对我们对上帝也没有感知,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这些东西的存在呢?可以说,在把上帝和灵魂、心灵的存在作为不可置疑的这一点上,贝克莱和唯理论哲学家并无二致。正是假定了心灵的存在,才有感知这个概念,如果去除掉心灵的存在这个条件,我们完全可以说存在的只是一些现象。

其次,何为感知?贝克莱抓住了洛克理论里的一个漏洞,即洛克认为,第一属性和物体本身相像,因为这一点我们无法确定。贝克莱认为,观念只能和观念能够相像,所以观念无法反映观念之外的东西,非观念不能成为观念的来源。

实际上,洛克完全可以以退为进,放弃感知需要完全相像这个条件。就像第二属性那样,感知完全可以是反映观念之外的东西。广义的感知就是一种相互作用,贝克莱把感知定义为完全一致的反映,用于反驳这种相互作用,等于是说一个事物的原因只能是它本身,这就陷入了循环论证。

另外,贝克莱用以证明广延和形状不是独立于心灵的例子,也是站不住脚的。因为相机也拥有同样的性质,而相机是独立于心灵的。事实上,即便各种感官的观念因人而异,只要能够找到解释的外在原因,都不能把它直接归为心灵。

最后,贝克莱用上帝的观念来解释个体心灵无法掌控的感官观念和普遍存在的自然规律。仔细看 “上帝的观念” 这个概念,除了肯定了上帝的存在之外,和外在事物的概念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这只是一个文字游戏罢了。

本质上,贝克莱犯了一个逻辑谬误:感知确实是我们了解存在的唯一途径,但这不代表存在就是被感知。

7. 休谟:反对形而上学

准确地说,休谟是一个不可知论者。他反对一切形而上学,认为我们的知识无法超出我们的经验,而形而上学正是一种寻找终极的实在的妄想。至于物质实体本身的存在与否这个问题,在休谟看来,是超出人类认知能力范围的。

休谟论证的核心是因果关系,在他看来,因果关系是人唯一超出自己自身经验的方式。常见的说法是,休谟完全解构了因果关系,这是极大的误解。休谟并非要推翻因果关系,他要论证的是,因果关系来自于经验,而非先验(a priori)。

认为休谟要推翻因果关系的想法,源于先入为主地在因果关系里加入了普遍必然性。从这个角度讲,休谟确实重构了因果关系,在他看来,因果关系就是一种来自经验归纳的习惯,当人们观察到两件事情相继发生,会认为它们之间有因果关系。但这个过程是纯粹经验的,没有人能在只知道原因的情况下推知结果,因为原因和结果是分离的两个事物,你只能通过经验知道结果。

休谟敏锐地指出,有的具有普遍性的因果关系,会看起来像是某种先验的东西,比如 “物体的运动通过碰撞传导”。实际上,这是因为这种因果关系的习惯是如此的深刻,以至于它不仅掩盖了我们天生的无知,甚至隐藏了它自己。

休谟说,人类确实在努力探索自然现象的原因,但是那终极的真相是永远在人类的能力之外的,或许我们只能满足于弹性、重力、运动之间的传导,这些我们所能探索到的一般原因。

同被看作经验主义的代表,休谟和贝克莱的不同是显然的:

贝克莱一方面认为物质不存在,一方面又对上帝和心灵的实体深信不疑。

休谟则怀疑一切实体的存在,不仅是物质实体,包括精神实体 ——“我” 以及上帝。

贝克莱说存在就是被感知,而休谟说感知是了解存在的唯一途径。

显然,休谟并不看好人类了解实在的能力。

那么,人类究竟能在多大程度上了解实在呢?

我以为,人类的认知能力当然是有巨大的局限性,但也不宜妄自菲薄。有一种看法认为,人类只能定向地认知与自己的生存有关的很狭窄事物,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比如人类有色身香味触五感,一定是因为这五感在人类演化过程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当一种感官形成,它就不一定只局限于与生存有关的对象,并不是所有的感官体验都能带来快乐或痛苦的感受。感官是一种机能,它并不与特定的对象挂钩,自然如要赋予我们某项能力,就必须给我们全套的设备,无法吝啬。正是这样,我们才拥有了一定程度的客观认识的能力。

8. 康德的先天综合知识:复活心灵实体的尝试

在谈论康德之前,我们需要探讨一下他所面临的局面。休谟认为所有知识都来自于经验,这极大地动摇了形而上学的根基。这种动摇不仅仅来自于休谟认为人类无法触及终极实在,更来自于休谟对心灵实体 ——“我” 的否定。

休谟说:“当我想要亲密走进我所谓的自我的时候,我总是被羁绊在这样那样的具体知觉之上,关于冷或热、爱或恨、光亮或阴影、痛苦或快乐的知觉。无论何时,我都不能在脱离知觉的情况下把握我自己,除了知觉,我什么也察觉不到。”

对于虔诚的信徒来说,心灵实体的存在要比物质实体的存在重要得多,因为基督教的道德,道德的条件自由意志,都建立在心灵实体的存在之上。而心灵实体的存在,基本上是笛卡尔、莱布尼茨、贝克莱等人的哲学的一个前提假设。休谟对心灵实体的解构,对于这些人的理论来说,几乎是毁灭性的。

这就是出身于虔敬派家庭的康德需要解决的问题:复活心灵实体。

康德的策略是暗度陈仓,以攻为守。康德首先认同了休谟的观点,即人类无法认识终极实在,即他所说的物自体(noumena)。他所反对的休谟的观点是:所有的知识都来自于经验。

首先,经验无法保证普遍必然性,而康德认为普遍必然性是必要的。其次,康德认为有先天的知识存在,即他所说的纯粹的知识。

康德把判断分为两种,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所谓分析判断,就是它的谓语包含在主语的定义里的判断,比如 “所有物体都是有广延的”,因为物体的定义里本身就有广延这种属性,所以分析判断不包含任何知识。相比之下,综合判断的谓语并不包含在主语的定义里,只有综合判断可以带给我们知识,比如 “地球是圆的”。

综合判断又分为先天综合判断和后天综合判断,后天综合判断就是来自于经验的判断,而先天综合判断是有先天的必然性的判断。显然,休谟不会认为有所谓的先天综合判断存在,所有综合判断都是后天的,因为所有的知识都来自经验。

于是,康德把自己的任务确定为:证明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要达到这一目的,有两个途径:

  1. 证明某些先天判断是综合的。
  2. 证明某些综合判断是先天的。

从第一个途径入手,康德认为,作为先天判断的数学是综合判断。他举的例子是 7+5=12,因为 12 的概念并没有包含在 “7 与 5 的和” 这一概念中。

从第二个途径入手,康德认为,有些综合判断是先天的,比如 “一切发生的事都是有原因的”。如果没有因果律这个先天范畴,人就无法认识因果关系。所以,正是因为先天综合判断的存在,现象界和经验才成为可能。

其实,康德体系里的纯粹理性,就是休谟以前的哲学家体系里心灵实体的变体。休谟让心灵实体的概念濒临破产,而康德反戈一击,想让主体凌驾于自然之上,为自然立法。主体都能为自然立法,自由意志自然不在话下,建立在自由意志上的道德哲学也就有了空间。

可惜,他证明先天综合判断的尝试也并不成功。首先,数学是分析判断,而不是综合判断。康德自己说,分析判断是建立在矛盾律之上的,而数学的演绎推理正是如此。7+5 若不等于 12 则必然产生矛盾,所以它是分析判断,而非综合判断。

其次,普遍的因果律正是休谟所说的那种极为深刻的习惯,它藏在具体的因果关系的背后,并不能说明它是某种先天知识。事实上,康德的先天直观和范畴虽然是先天的,但也只有在经验中才能发挥作用,这在我看来似乎是矛盾的。如果它是在经验的那一刻发生作用,我怎么知道它是先天的呢?即便它是我天生所具有的某种认识能力,我也是通过经验知道我有这种能力的。仅仅因为这些东西更具普遍性,或者在逻辑上处于更基础的层次,并不能认定它们是先天的。时间、空间、因果律具有普遍性,而且似乎是其他经验的基础,这只能说明它们在我们的经验中处于更基础的位置,并不能说明它们是先天知识。

康德是有科学精神的,他的星云假说为天文学作出过贡献,只是在哲学上,他的信仰压倒了他的科学精神。

结语

笛卡尔、莱布尼茨、贝克莱和康德的哲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的体系中有一个封闭性的存在:主体、心灵、灵魂…… 这个主体就像一个不可对象化的盲点和黑箱,专门负责主观能动性、负责自由意志。而因为他们的体系已经整合了近代科学,这种似是而非让他们体系中的主体变成了一个无法驱散的幽灵。

正是因为康德对凌驾于自然之上的自由意志的强调,以赛亚・伯林把他看成浪漫主义的缔造者之一,而浪漫主义是西方近代最大的一场运动,深刻地改变了西方的思想和生活,今天的很多现象,如民族主义、存在主义、仰慕伟人、民主、极权主义、后现代主义,都深受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

《神雕侠侣》里,中了情花毒的杨过吃了裘千尺给的半颗绝情丹,毒性反而加剧,原本 36 天发作变成了 18 天发作。科学、理性就像绝情丹,只吃半颗,不如不吃。


哲学中的“实在性”究竟指什么?

Leoplod

“实在性”的界定堪称哲学领域中一个极具复杂性的边界问题。从哲学史上看,实在性的探讨始于早期的朴素实在论,历经近代唯心主义哲学[1]的发展,再到现代与后现代诸多新实在理论的涌现,该概念始终是哲学体系中的核心基础性问题。

尽管我们可通过大量简单实例对“实在性”进行初步阐释——例如,砖头具有实在性、飓风具有实在性——但一旦涉及非具象化的事物,“实在性”的界定便会陷入模糊。尤其需要注意的是,常识层面往往将实在性等同于物质实在,然而只需稍加思索下述现象,便会发现这一认知的局限性:少量男女在酒馆饮酒属于正常现象,但若一群男性在酒馆聚集饮酒,就可能引发警察上门问询。仅因人数的增加,一种对警方而言具有潜在性的“治安风险”便随之产生;若该国正处于特定危机阶段,此类聚集行为不仅构成单纯的威胁,还可能伴随党派等抽象实体的形成。这一现象清晰地表明,在“1+1>2”的效应中,超出部分虽看似非物质形态,却具备实在性,且无法通过对基本要素的四则运算进行还原。

1 功能主义视角下的实在性

以“学校”为例,其是否属于实体范畴?从表面上看,教学楼、图书馆与宿舍等物质载体的集合似乎构成了学校的实在性。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我们所指的“学校”并非等同于这些建筑本身——若这些建筑被挪作他用,其“学校”的属性便会消失。由此可见,“学校”在某种意义上仅是我们对特定建筑的一种命名,且这一命名可迁移至其他楼宇。

然而,若将“学校”仅视为一种命名,会导致其实体性被否定,并产生显著的任意性[2]。基于此,功能主义的实体观应运而生:学校的实在性并非源于钢筋混凝土建筑的物质实在性,而是在于它作为执行特定功能的区域所具备的属性。依据这一观点,不仅各类临时学校能够获得明确的定义,即便如网校这类无固定宿舍与教学楼的虚拟空间,也可被纳入“学校”范畴,具备实体属性。

2 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实在性

如前文所述,功能主义以“功能”作为界定实体性的标准,但该理论存在两点关键缺陷:其一,具备同类功能的事物数量过多,导致功能主义难以对其进行内部区分,造成范畴内的混沌状态;其二,实体的定义与功能会随历史发展发生演变,试图以固定的具体功能定义各类实体,本质上是一种理论幻觉。

仍以“学校”为例:从前现代到现代,学校的属性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前者仅为贵族群体提供知识传授、德育与美育的场所,后者则成为面向平民、承担统治意识形态再生产与社会资源再分配功能的前沿载体。尽管“教育”始终是学校的核心功能,但随着其社会定位的变化,当权力无法再通过血缘关系进行合理且公开的传承时,学校的社会地位愈发凸显——即便血缘传承的权力模式,也需借助学校这一载体实现“正当化”。在此背景下,文凭不再是对个体能力的认可,而成为个体进入社会体系的“通行证”。

由此可见,尽管不同历史阶段的“学校”均以“教育”为核心功能,但功能主义无法对学校的内在分类困境与概念内涵变迁作出合理阐释。此时,关系主义理论成为替代方案。关系主义虽同样关注“功能”,但更强调实体“因与其他事物形成特定关系而发挥的功能”——它将“关系”置于前提性位置,假定功能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特定关系的建立。

以抗日战争时期大学内迁为例:在功能主义视角下,大学仅在迁移前与迁移后能够稳定执行教学功能,因此仅在这两个阶段具备实在性;而在迁移过程中,因无法执行教学功能,其实在性便被否定。但在关系主义框架中,即便功能处于潜在未执行状态,实体所处的社会关系仍能确保其实在性——大学在内迁过程中,虽未开展常规教学活动,但其与社会体系的关联并未中断,故始终具备实在性。

2.1 关系主义视角下的微观案例:电子的实在性

“电子是否具备实在性”这一问题更能体现关系主义的理论细节。费曼[3]认为,电子本质上是一种极具解释力的假设,是物理学家描述客观现象的工具——其有效性之强,使得人们近乎将其视为真实存在的实体。从实验层面来看,我们确实能够测量电子的电荷,并通过对电子的操控实现芯片制造与量子计算;但从哲学视角进行深层解读,结论则更为复杂。

在关系主义理论的框架下,对“电子是否具备实在”的回答可分为两种情形:当科学家将电子作为解释世界的科学理论工具时,电子不具备实体性;当科学家能够以电子为操作对象展开实践时,电子才被赋予实在性。换言之,电子的实在性依赖于人类与电子之间建立的关系。例如,假设地球存在某种矿藏,其仅能在当前未知的“天顶星科技”核心元件中发挥特殊作用——尽管从科学角度而言,该矿藏始终客观存在,但从哲学实在性的维度来看,其实在性仅在相关技术得到应用、人类与矿藏建立实践关系后才得以显现。

由此可见,哲学语境中的实在性要求社会对自然的持续参与,其理论依据在于:假定存在完全独立于人类参与的“纯粹自然界”,本质上是一种主观臆断。某一事物的实在性,并非源于其物质实体属性,而是在于它能够“现身”并与同时代的各类事物建立密集的关联。

拉图尔提出的“图坦卡蒙不可能死于肺结核”这一观点,正是上述理论的典型体现——在图坦卡蒙所处的时代,“肺结核”这一概念尚未与其他事物建立关联,故不具备实在性。这一结论显然难以被历史学家与解剖学家接受,但从哲学逻辑来看,其具有内在一致性。

需要进一步澄清的是,科学理论的演进并非遵循“出现反例即推翻旧理论”的简单模式。科学从理论A向理论B的过渡,并非因“反A”证据的出现而直接完成;相反,当与理论B相关的关联愈发密集,原本与理论A相关的关联逐渐剥离,学界才会逐步实现从A到B的转变——在此过程中,仍有部分科学家坚持理论A的解释力。因此,简单以“对/错”对理论A与B进行二元对立划分,无法解释科学理论演进的过渡过程。从这一角度而言,“图坦卡蒙不可死于肺结核,因当时肺结核尚未具备实在性”这一表述具有明确的哲学意义,而非无根据的妄言。

当然,关系主义理论也存在局限性:其“古代不存在肺结核”的论断虽凸显了“关系”对实在性的决定性作用,却也暴露了理论的片面性——这一缺陷直接推动了现代实在论的发展,催生出各类试图突破关系主义框架、探寻不依赖于人类关系的“绝对客观实体”的理论体系。

在对“实在性”的诸多解答中,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简洁且深刻的界定[4]:“可进行对象性实践的存在即具备实在性”——无论该存在是民族、电子,还是肺结核。

参考资料

[1] 古典哲学中的实在性概念以神秘主义为根基。在“实体”的界定上,直至黑格尔哲学体系,“实体”仍被广泛理解为“自足之物”,即“不依赖于他物而独立存在之物”——这一概念本质上可等同于“神”或“绝对者”,因此古典哲学中的“实体”通常不被视为存在于人类所处的现实世界之中。

[2] 需注意的是,从人类学视角来看,这种命名的任意性并非荒谬之举,而是早期人类认知与理解世界的重要方式。

[3] 费曼的理论立场倾向于哥本哈根解释,其研究重点并不在于探讨电子实在性的哲学问题。

[4] 事实上,马克思本人对“实在是什么”这一问题并未给予过多关注。在他看来,此类问题属于“经院哲学”范畴,用通俗的表述来说,即“无聊的辩经”。

编辑于 2025-05-27 15:48

实在性:对“实在 - 性”(Real-ness)的解析

Leibniz 蛋卷

在中文语境中,“实在性”的内涵具有显著的直观性——我们无需对“实在性”这一概念本身进行修改,仅通过添加连接符“-”,将其拆解为“实在 - 性”(Real-ness),便可初步展开分析。为准确把握“实在 - 性”(Real-ness)的本质,读者需首先清晰认知“X-ness”这一结构的哲学意涵。

1 “X”与“X-ness”的哲学区分:以“美德”为例

若苏格拉底向我们发问:“我的朋友,何为美德?(What is virtue?)”我们或许会回答:“我们无法给出精准定义,但可列举实例——在 21 世纪,某位百米冠军运动员具备美德,某位千万粉丝的网红具备美德,某位身价不菲的企业家具备美德。”在此回答中,我们所列举的是一系列“X”(即“美德”的具体实例,复数形式为“virtues”),而非“X-ness”(即“美德”的本质)。

正如苏格拉底曾对美诺(Meno)打趣道,此类回答仅为他提供了“一群美德(a whole swarm of virtues)”——当苏格拉底追问“何为美德”时,其真正期望得到的答案,实则是“何为美德 - 性(virtue-ness)”,即所有“美德”实例所共通的本质(the essence of all X)。

类似案例在哲学探讨中极为常见:我的键盘置于桌上,教室中摆放着多张桌子,某人甚至坐在桌子上——这些均为“桌子(table)”的具体实例(即“X”);但当我们追问“何为桌子”时,实则是在探寻“桌子 - 性(table-ness)”,即“桌子”的本质。通过这一铺垫,我们可进一步聚焦“实在 - 性(Real-ness)”的探讨。

2 “实在”(Real)与“实在性”(Real-ness)的循环困境

在“实在性”的探讨中,我们同样需区分“X”与“X-ness”:其中“X-ness”对应“实在 - 性”(Real-ness),“X”则对应“实在的事物”(something that is real)。

部分人在面对“实在的事物”(something that is real)时,会下意识地试图定义“何为实在(what real is)”。然而,结合上一节的分析可知,这种对“何为实在(what real is)”的定义,本质上已是在回答“何为实在性(Real-ness)”——这一过程极易陷入循环论证。

回顾苏格拉底的“美德之问”:若我们在被问及“何为美德(What is virtue?)”时,回应道“苏格拉底,请先定义何为美德(what virtue is)”,实则是在重复问题本身,而非给出解答。同理,当我们面对“实在的事物”(something that is real)时,若直接试图定义“何为实在(what real is)”,也会陷入相同的循环困境。那么,“实在性(Real-ness)”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3 “是”(is)与“实在”(Real)的哲学关联

在传统哲学体系中,“实在(Real)”与“是(is)”具有高度的关联性。当我们使用“something that is real”这一表述时,需首先明确:对传统哲学家而言,“是(is)”这一系词本身蕴含着深刻的存在论意义。

对于接受过当代高中物理教育却未深入思考存在论问题的人而言,“独角兽不存在”“哈利波特不存在”是毋庸置疑的结论——在他们的认知中,这等同于“独角兽非实在”“哈利波特非实在”。但从传统哲学视角来看,“哈利波特不存在”也可表述为“Harry Potter is not”,这一表述初步显现了“is”与“real”之间的内在关联。

然而,“Harry Potter 真的 is not(非实在)吗?”当人们作出“哈利波特非实在”的判断时,实则是将“is”等同于“physically is(物理层面的存在)”——毕竟在现实物理世界中,不存在哈利波特所处的魔法世界,也不存在独角兽。但问题的关键在于,“哈利波特”并非“无(nothing)”或“非存在(what-is-not)”,相反,“He indeed is(它确实存在)”。

这一分析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is”与“real”之间的认知壁垒,更让我们意识到:对“实在性(Real-ness)”的探寻,本质上是对“是 - 性(is-ness)”的探寻;同时,“is(是)”这一系词的存在论意义,实则贯穿于各类表述之中。

回顾我们初学英语时的基础句型,这一认知会更为清晰——这些句型中“is”的存在论意义虽显而易见,却常被我们忽略:

  • The sky is blue.(天空是蓝色的。)
  • The door is open.(门是开着的。)
  • She is tired.(她是疲惫的。)
  • It is late.(时间是晚的。)
  • The child is asleep.(孩子是睡着的。)
  • The soup is hot.(汤是热的。)
  • He is a teacher.(他是一名教师。)
  • This book is interesting.(这本书是有趣的。)
  • The room is dark.(房间是黑暗的。)
  • Time is precious.(时间是宝贵的。)
  • Silence is heavy.(寂静是沉重的。)
  • The city is quiet tonight.(今晚城市是安静的。)
  • Everything is as it should be.(万物皆如其所是。)
  • The answer is clear.(答案是清晰的。)
  • The cat is on the table.(猫在桌子上。)

此时,我们的认知已实现突破:当我们说“The sky is blue”时,关注点不再是“blue(蓝色)”或“the sky(天空)”,而是系词“is(是)”;同理,当我们说“The cat is on the table”时,关注点也不再是描述位置的“on the table(在桌子上)”,而是“is(是)”。

4 从“is”的实例到“is-ness”与“Real-ness”的本质探寻

正如本文开篇对“实在性”的拆解,我们现在手中已掌握了一系列“is”的实例(即“X”);而我们当前的核心问题,便是探寻这些“X”背后共通的“X-ness”——换言之,即所有“is/real”实例所蕴含的“is-ness”(是 - 性)与“Real-ness”(实在 - 性)的本质。

编辑于 2025-05-27 18:41

实在性的核心定义与拉丁词源解析

LosAngelic Reeds

若对“实在性”进行简洁直接的界定,其核心内涵可表述为:一个事物的实在性,即该事物的存在本身

从词源角度来看,“实在”(realitas,形容词形式为 realis)源自拉丁语“res”,其本义为“东西”;但在拉丁语语境中,“res”的含义远不止于此,还涵盖“事件”“行为”“制作”“拥有”“状态”等多重意涵。由此可见,当我们称“一个东西是存在的”时,实则意味着该事物具备“事件过程”“存在状态”,是“被制作而成的”,且“能够产生效果的”——因此,对“事物存在”的探讨,绝不能仅局限于“存在”概念本身,而需结合对“存在”的一系列规定性展开。在这些规定性中,“实在性”聚焦于对“存在的量度”的讨论:实在性具有程度差异,它是对事物“实现程度”的描述

编辑于 2025-05-27 05:04

海德格尔视角下的“实在性”:源于“制作”的本质与实在

林先生

若要深入理解“实在性”,建议研读海德格尔的《现象学之基本问题》。

img

海德格尔在书中明确指出,哲学史上的“本质”与“实在”概念,其源头可追溯至“制作”(Herstellung)的意涵。

img

具体而言,“本质”(Wesen)一词在哲学语境中常与“理念看起来我们上一轮的对话被中断啦~由于没有之前的上下文,我暂时不清楚我们之前在讨论什么主题(比如知识科普、文案创作、问题分析等)。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