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方案
(一)全程实践教学体系设计思路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本方案以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着眼于建立“实用、渐进、系统”的实践教学体系,由基础能力培养入手,逐步向专业应用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培养推进,最后落脚于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各个实践环节的训练而得到有效培养和提升。全程教学实践体系由课内专业教育实践体系和课外综合能力训练体系组成,课内专业教育实践体系由基础训练、专业实验实践和综合创新实践三个模块构成;课外综合能力训练体系分四个层次,分别是工艺训练、重点课程综合性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时间安排上贯穿课内、课外,四年不断线,在空间分布上延伸到实验室、各课外活动场所、实习基地乃至整个社会。
(二)全程实践教学体系实施细则
1、课内专业教育实践教学安排及要求
年
级
学
期
层次
能力目标
实践项目(内容)
一
1
公
共
基
础
能
力
训
练
1.计算机应用能力
2.常用电子仪器仪表使用能力
3.基本电子器件的识别和电路测试能力
1.计算机应用基础
2.工艺训练
2
1.大学物理应用能力
2.电路分析设计能力
3.程序设计能力
1.大学物理实验I
2.模拟电子技术实验
3.计算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
二
1
专
业
基
础
能
力
训
练
1.大学物理应用能力
2.电路分析设计能力
3. EWB软件使用能力
4.仿真软件使用能力
5.数据库设计能力
1.大学物理实验II
2.数字电路与数字逻辑实验及课程设计
3.MATLAB基础与应用
4.数据库与应用
2
1.信号仿真分析能力
2.时域、频域信号分析与处理能力
3.电路设计分析能力
4.PCB制图能力
5.焊接能力
6.单片机系统设计能力
7.程序设计能力
1.信号与系统实验及课程设计
2.通信电子线路实验及课程设计
3.单片机项目开发与实践
4.JAVA高级程序设计
三
1
专
业
应
用
能
力
训
练
1.典型微机的分析与设计能力
2.通信系统分析及初步设计能力
3.DSP设计能力
4.EDA应用能力
1.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实验
2.通信原理实验及课程设计
3.通信系统集成电路设计
4.DSP实验与课程设计
5.EDA实验
6.自动控制实验及课程设计
7.嵌入式设计与实践
2
1.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2.社会实践训练,强化职业意识和意志品格。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岗位实习
四
1
专
业
综
合
能
力
训
练
1.通信设备的维护检修能力
2.通信系统方案设计与实现能力
1.电子通信综合实训
2.传感器技术实验
3.微波与天线实验
4.移动通信实验
5.现代交换技术实验
2
1.系统设计能力
2.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3.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
1.光纤通信实验
2.毕业论文(设计)
2、课外综合能力训练实施方案(具体活动计划另定)
年
级
学
期
层次
能力目标
实践项目(内容)
一
1
公
共
基
础
能
力
训
练
1.语言表达能力
2.基本工艺训练
3.实验技能训练
4.计算机应用能力训练
演讲比赛、诗歌朗诵、辩论赛、电子元器件识别与测试、常用仪器的使用、焊接训练、计算机应用训练
2
1.电子电路分析设计能力
2.程序设计能力
3.英语口语能力
4.写作欣赏能力
程序设计、电路设计、大学英语竞赛、大学语文作文竞赛
二
1
专
业
基
础
能
力
训
练
1.电子电路分析设计能力
2.计算机仿真软件的使用能力
3.程序设计能力
4.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焊接技能训练提高、电路故障检修基础、EWB的使用、MATLAB仿真软件的使用、PCB制图、数据库使用、计算机应用技能竞赛
2
1.电路板制作能力
2.程序设计能力
3.电路板制作能力
4.团队协作能力
5.综合技能训练能力
汇编与C混合编程、KEIL51编程训练 、PCB制图及焊接训练、实验技能竞赛、重点课程与核心课程的课程设计、电子设计竞赛
三
1
专
业
应
用
能
力
训
练
1.建模能力
2.开发软件使用能力
3.创新精神培养
4.社会实践能力
5.系统设计能力
数学建模大赛、学术讲座、社会实践活动、通信系统设计、专业课程的课程设计、电子设计竞赛
2
1.理论与生产实际的结合
2.社会实践训练,了解社会需求,开拓学生眼界
3.培养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岗位实习
四
1
专
业
综
合
能
力
训
练
1.通信系统设计能力
2.创新实践能力
3.初步科学研究能力
4.跟踪新技术的能力
通信系统设计、程序设计、学术讲座
2
1.创业基础训练
2.素质拓展
3.创新实践能力
模拟应聘、面试礼仪培训、创业系列讲座等
说明:
第一学年是基础能力形成阶段,课内以计算机基础训练、大学物理实验和C程序设计为主线,逐步训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大学物理应用能力、程序设计能力等,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能力的培养奠定扎实的基础。课外按照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的要求,通过工艺训练培养学生基本技能;第二课堂通过各种主题演讲与表达训练,培养学生普通话水平和口语表达能力,引导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
第二学年是专业基础能力形成阶段,课内通过数字电子技术实验、信号与系统实验和通信电子线路实验等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包括对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能力、对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通过计算机系列课程实验培养学生编程能力等。课外按照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的要求,结合电子设计大赛和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研究进行综合专业技能训练,同时通过职业技能竞赛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等综合素质。假期根据学生的能力和具体情况,合理分配学生分别进行电子设计大赛培训、社会实践活动等,培养学生较高层次的专业基础能力。
第三学年是较高层次专业基础能力形成阶段,通过专业课实验与实训、课程设计和课外的创新实践等培养学生职业技能和素质,并结合学术前沿讲座和岗位实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跟踪新技术的能力,使学生们认识到创新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使学生理解工业标准和国内外有关知识产权的法律法规。
第四学年为学生职业能力和自主发展特长形成阶段,主要完成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等学习任务,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工作责任心和勇于开拓、勇于实践、用实践来检验理论、全方位地考虑问题等科学技术人员素质;培养学生从文献、科学实验、生产实践和调查研究中获取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独立完成课题的工作能力以及勤奋、务实、严谨的工作作风。课外通过创业基本能力训练、就业指导和模拟应聘等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提高就业竞争力。
附表
通信工程专业全程实践教学活动计划表
年级
学期
指导
教师
项目(活动)
名称
工作目的
(解决问题)
时间安排
(第 周)
考核形式
备注:1.按照“问题导向,项目驱动”的要求,一个项目对应一个拟解决的问题,具体工作安排体现在每学期向教务处提交的“实施方案“中。
2.按照《忻州师范学院大学生课外实践活动学分管理方法》(院政字【2013】47号)等文件规定为学生记取相应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