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段时间,一个叫「夸夸群」的名词突然火遍了大街小巷。
群内的网友们舌灿莲花,字字珠玉,不论你是前一秒刚拯救地球,还是后一秒被老板骂的狗血淋头,都能收获一长串让人有些不好意思的夸奖。

还有一个与这类夸奖近似的名词,叫做「彩虹屁」。

起源于饭圈女孩,现广泛地运用于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
不论是喜欢的女孩,暗恋的男孩,还是又爱又恨的甲方,都可以成为你「吹彩虹屁」的对象。
面对这些长篇大论的夸奖,有的同学可能会认为并没有什么实际的作用:大家都知道这些夸奖是被夸张化的,热闹完了,还是得自我消化郁闷;或者是觉得「这不符合中华民族一向内敛含蓄的情感表达方式,这些话都太羞耻了吧!」
然而,从心理学角度来看,训练在这些「彩虹屁」面前保持「被赞赏的勇气」,则有着极大的社会意义。
为了更好的自己
根据Erikson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我们从1岁开始,就萌生了对于社会认同的寻求。
通过与他人形成有意义和有效的社会化关系,来帮助自己更好地生存下去。
在这个阶段收到过多批评的儿童,可能会出现强烈的自我怀疑,并且可能会成为贯穿一生的发展危机。
到了成年后,提出了需求三角理论的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Maslow则认为「社会关系」和「个人需求」在该时期占据重要的地位。
而来自他人的夸赞,正是一种社会接纳以及个人能力被承认的表现。
在这种相对积极的语境下,我们的认知和心态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化,能够更高效、富有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根据1994年的一项心理学研究得出,获得了糖果的受试者在创造性测验中会比没有获得糖果的受试者表现明显要好,正是因为获得糖果的受试者处在温和愉快的情绪之中。(Estrada et al., 1994)
而这些彩虹屁,正是我们「小确丧」生活中的糖果。
当温和的情绪积攒到足够的数量时,我们的主观幸福感也会提升。
除此之外,许多「彩虹屁」常常会把对象吹得「亲妈都不认识」。不由得让人怀疑:「这真的是我吗?我有这么好吗?」
而这些看似不切实际的夸赞,可能会成为你的「自我实现预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ies)。
大量研究指出,人们对于某些情境所持有的信念和期望,能够显著地改变这些情境的真正特性。(Gerrig&Zimbardo., 2016)
在这些夸赞的包围下,我们可能会拥有对自己更高的期望和信念,从而潜移默化地靠近,甚至最终成为「彩虹屁」中所描述的那样的人。
到那时你就可以故作高深地说:
「你看,我终于还是成为了,自己最喜欢的那种人。」
为了更好的世界
在「夸夸群」中,夸夸行为是一种交互的过程,有来有往,今天你夸我,明天我夸你。
所有人都有机会成为彩虹屁的输出机,向外界提供属于自己这一份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是他人提供的一种资源,告知某人他是被爱、被关心、被尊重的,他生活在一个彼此联系且相互帮助的社会网络当中。(Gerrig&Zimbardo., 2016)
当他人获得了来自你的社会支持时,他们面对压力的承受能力会显著提高,从能够更好地应对来自工作、社交、生活、健康的各种困扰。
同时,人类具有互惠性,面对给予自己「喜欢」的人,也会回馈同样的「喜欢」(Backman & Secord,1959; Kenny & La Voie, 1982)。
面对给予自己「彩虹肯定」的人,也会回馈同样,甚至更胜一筹的「彩虹肯定」。
当面前的人微笑时,我们的镜像神经元也会相对应发出微笑的信号。
互相夸赞的人越多,这样的正向循环也就越多。
久而久之,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请一起唱起来)。
然而「群」的夸赞方式还是有些局限,需要基于一定已有的社交关系或者环境/地理位置关联才能产生,像我这样的社交废柴阿宅就没有什么加入的机会。
于是我们搭建了这样一个彩虹屁随机生成器,从网络中收集已有的夸赞,随机呈现在用户面前,让你随时随地都能获得彩虹屁:
彩虹屁生成器9357.studio






连文字的配色都是像彩虹一样七彩,这样才能配得上世间独一无二的你。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情绪。消极情绪并非一无是处,和处于积极状态的人相比,处于消极心境的人,往往会更加详尽、努力地处理加工自己所获得的信息(Clore & Huntsinger, 2007)。
但长期沉浸于消极情绪中,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还是远远大于积极形象的。这时候最好的应对方式,不是爆发,也不是隐忍:
要想平静下来,请表现得彬彬有礼,举止平和!就像微笑能使你开心,凝视别人的眼睛能让你感觉到自己爱上了对方。表现得平静也能让你迅速平静下来。(Wiseman, 2012)
所以我们也设计了对应的「Dark Mode」黑暗模式,当你在生活中遇到令人不快的弟弟行为,敢怒而不敢言时,让它「优雅地」说出你想说的话,你只要负责微笑保存就好:




作为一个一时兴起,just for fun的项目,能够在「全情(Jia)投入工作(ban)」的情况下,拥有现在的完成度,全都仰赖 @黄圆绿皱 程老师(开发者)以及 @Saiko周 (UI设计者)的大力支持。
我只是做了一些围小的牵线搭桥的贡献,从而催生了由三名90后组成的「9357」等差数列工作室。
接下来可能还会不会继续迭代或者搞事情……
就全看这次的效果了(并不是)。
总而言之,希望大家都能从中获得「被赞赏的勇气」。
因为你们值得。
比心!
参考内容:
- Gerrig, J., & Zimbardo, Q. (2016). Psychology and Life. Beijing: The People's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ess.
- Wiseman, R. (2012). Rip It Up. Changsha: Hunan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