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ccess的未来发展 ieee_IEEE Access 期刊怎么样,在国外认可度高吗?

本文探讨了IEEE Access期刊在国外的认可度,指出评价期刊好坏不应仅看国人投稿比例或发表数量。强调了科研成果快速分享的重要性,同时讨论了公平性、录用率、审稿机制和对学生的影响。文章质疑了仅依赖IF、论文数量和作者身份来评价期刊和科学家的合理性,并引发了对科研评价体系的反思。

这个问题是问在国外认可如何?结果是一大堆的国内的人在回答的评价。不管这么多的评价如何,仍然是华人(可能有在国外的)自己的评价。没有外国人的直接回复。

前面有很多评价IEEE Access这个期刊不好的。也有些评价很中肯。

IEEE Access到底是不是一个好期刊呢?看IF吗?还是看发表论文数量?还是看中国人在其中论文投稿的占比?

》如果从中国人在其中论文投稿的占比来看问题,只能说明,这些年国家对科研支持的力度大,国内的学者有钱可以投这样的论文。但是,这不能说明一个期刊不好。如果多做一下调研,就会发现几乎所有的IEEE的期刊,包括很多Trans,都是中国人的投稿量占到40%或者更多。中国人投稿量多,不是评价一个期刊的标准。发表论文数量多,也不是评价一个期刊好坏的标准。

再问一个问题,如何评价一个好的科学家呢?看他是否拿了帽子,还是看他的他引和H-index值呢?

》国内拿帽子的时候,做评价是否看申请人的论文引用次数?答案是不看的。杰青和优青很多以论文为评价的,看的是CCF A的论文的篇数,而不是论文的引用,是精品工程为向导的。国外没有国内这么多的帽子,评Fellow的时候,重要的指标就是对某个特定领域的贡献,极其看重Citation和H-index值。那么CCF A里面的期刊的IF都很高吗?并不是。

为什么会有IEEE Access这个期刊?而且是开源的?为什么要快呢?

》IEEE Access面向的是快速分享研究成果,开源是为了帮助学者可以更好的获得论文,并帮助在其中发表论文的人获得更多的Citation。我想每个学者都会希望自己的研究成果早日发表,而不是被拖上很长的时间。是开源的更加容易获得引用,还是不开源的呢?

谁是做科研的主力军?老师吗?不还是学生吗?

》那些不让学生投这个期刊的老师,真的是因为这个期刊很差,还是因为没有足够的经费呢?又或者是要做冲击CCF A的精品工程,而不考虑学生读书的时间周期呢?为什么博士一定要投不一样的期刊?老师追求的是什么?为什么不替自己的博士生考虑?为什么不可以在自己努力保证论文质量的基础上,让博士生更快的发表论文,更快的毕业呢?

一年只发表几十篇论文的期刊,公平性高吗?

》一年只发表几十篇论文的期刊,就和申请少之又少的重大重点项目一样。是不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加公平呢?如果认为IEEE Access是糟糕期刊的学者,是不是应该不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而只去申请重大重点项目呢?道理是不是一样的?

IEEE Access的录用率怎么样?算高还是算低?IEEE Access是华人设计出来的期刊吗?

》IEEE Access给了很多人平等的机会。录用率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录用率如何?IEEE Access是外国学者主推的,而不是华人学者,第一任主编就是美国的白人教授。它的设计初衷就不是为做精品工程而拿帽子的华人服务的。

学生们喜不喜欢IEEE Access?

》学生们肯定喜欢,因为它快。

老师们喜不喜欢IEEE Access?

》快还不喜欢吗?那如果不喜欢的话,又不缺钱的话,一定是要发表Trans了,追求CCF的List了。

国内不少985大学追求CCF A的会议,到底好不好?

》对老师而言,是精品工程,好事情。对大多数的博士生而言呢?这些只发表会议的博士生,都能留在985的大学工作吗?如果不能,去排名差一些的学校,看的是会议还是SCI期刊论文呢?不可能所有的这样的博士生都能出国去工作呢。不为这些博士生未来找工作考虑考虑吗?

IEEE Access之后,IEEE又出了多少个新的开源期刊?

》IEEE最近推出了很多的新的开源期刊。如果说开源期刊不好,那么为什么开源期刊越来越多呢?

难道这些地方都会变成花钱买文章的阵地?还是说IEEE的核心学术界的做决策的大佬们都疯了?

再谈一谈审稿的问题。

》一个好的学者,通常会审很多期刊的论文,这其中就会有IEEE Access的和各种IEEE Trans的。那么一个好的学者会因为一篇论文来自于不同的期刊,就会把自己审稿的能力和水平降低吗?或者说区别对待吗?绝对不会。如果会区别对待,说明这个审稿人本身就有问题。

IEEE Access的审稿人的选择和其他的IEEE Trans的审稿人的选择的机制是怎么样的?

》现在很多IEEE的期刊的审稿人的选择都是由审稿系统自动推荐的,这里就包括IEEE Access和很多的IEEE Trans,从随机性的角度上讲,同样的一篇论文,投到两个不同的IEEE期刊上,极有可能是系统自动推荐的审稿人名单是相近的。那到底是没有收稿数量限制的期刊更加公平些,还是有收稿数量限制的期刊更加公平些呢?大家可以自己评价。

要不要把公平性作为一个期刊的评价标准?

》大家可以自己想。

再说说7天审稿时间的事情?

》假如,一个Trans给审稿人30天审稿,一个IEEE Access给7天审稿。一个有兴趣审稿的学者,如何对要审稿的论文感兴趣,会真的分别花30天和7天去区分评审吗?大多数的评审多是在2-3天之内完成的。为什么审稿快,就一定会是审稿质量差呢?这个应该不等价。

为什么认为研究生的论文水准就可以低一点,而博士生的论文就必须要水准高一点?

》从学术严谨的角度出发,应该对所有的研究成果一视同仁,而不应该区分研究生和博士生。不一视同仁,其实反而更加体现学者的不严谨。作为老师,应该把控的是每篇自己投出去的论文的质量。

对于认为自己的学术水平不行,就被邀请审稿,而基于自己被邀请审稿,就去评价期刊不行?这样可以等同吗?难道其他的IEEE Trans期刊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吗?

》如果明知自己没有审稿的水平,就不应该去接受审稿邀请。邀请可能是系统推荐的(深入想想,为什么这个系统会被采用?目的是不是为了降低AE寻找审稿人的工作量?),但是如果没有审稿的能力,去接受审稿邀请,而且还在这里提出这个原因去评价这个期刊。你觉得你有这个资格在这里做负责任的评价吗?前面是不是应该就更加负责任的不接受审稿邀请呢。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