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ChatGPT学习电路知识——光耦隔离输入电路

💡 一、电路功能简要分析

电路图是典型的光耦隔离输入电路,用于将外部信号输入通过光耦隔离后接入 MCU 或其他控制器。我们来逐个分析,并说明你一般可以在 IN1+ / IN1− ~ IN2+ / IN2− 接口连接什么设备。

每个通道(IN1 到 IN2)都包括如下关键部分:

部件名说明
EL817S1(D)(TA)-F光耦隔离器,输入端通过光电隔离器将信号传递到输出端,起到保护 MCU 和抗干扰作用
D1~D4 (M7)快恢复二极管,防止反向电压击穿
R5R6, R9R10 等下拉电阻,用于保证信号稳定
R3R4, R7R8 等限流电阻,保护光耦输入电流不超标
CAN_5V给输入端提供电源(作为上拉电压)
CAN_GD接地,共地参考
VDD_3V3光耦输出侧工作电压,通常接控制电路(如 MCU)的工作电压

🧩 二、信号路径说明(以 IN1 为例)

  1. IN1+ / IN1− 接收到外部差分信号(或者模拟电平信号)。

  2. 差分电压驱动光耦 LED 导通。

  3. 光耦输出端隔离传输信号至 MCU 侧。

  4. 最终信号被控制器(例如 STM32)采集处理。


🔌 三、你可以接什么设备到 IN1+ / IN1−(IN2~IN4 同理)

由于这是光耦隔离输入通道,你可以接:

✅ 常见输入源类型:
设备描述
开关量输入如干接点、继电器输出、开关按钮等。
PLC 输出端口PLC DO(数字输出)可以接入。
传感器的开关量输出如接近开关、光电开关、霍尔传感器输出等。
工业控制信号如 5V / 12V / 24V 的工业电平信号,适配限流电阻即可。
差分信号(需要确认隔离级别)如果设备输出的是差分信号,也可通过此对接入。
⚠️ 注意事项:
  • 光耦输入侧是电流驱动型,典型电流为5~10mA,所以外部设备输出必须能提供对应电流。

  • 你短接 IN1+ 和 IN1−(以及其它)后能收到信号,说明光耦被导通,说明此输入是通过电压差或导通路径触发

  • 输入电压不能超过光耦耐压(通常输入电阻与限流电阻已做保护)。

  • 接入差分信号或 TTL 电平需根据实际电平调整限流电阻。


🛠 四、实际接法示例

示例1:干接点(继电器常开触点)
  • 接法:IN1+ 接 5V,IN1− 接干接点 -> CAN_GD(闭合后导通)

示例2:NPN 开路输出传感器
  • NPN 输出 → IN1−

  • IN1+ → 外部 5V(或通过限流接 CAN_5V)

示例3:PLC 数字输出(24V)
  • PLC DO+ → IN1+

  • PLC DO− → IN1−

  • 注意加合适限流电阻(比如 R3、R4,47KΩ)


📦 总结

这个光耦输入模块可用于:

  • 接入干接点信号

  • 接入 NPN/PNP 型工业传感器输出

  • 接入 PLC 数字量输出

  • 接入 TTL 或 24V 开关量信号(需限流)


二、光耦隔离器的作用

光耦隔离器(Optocoupler 或 Optoisolator)的核心作用就是**“隔离”**——它通过光信号将输入电路和输出电路完全电气隔离开,防止高压、噪声或干扰从一侧传导到另一侧。


✅ 一句话总结:

光耦的作用是“用光传递信号,用电隔离两个系统”,保护低压控制电路的安全。


🔧 光耦的内部结构与工作原理

一个典型的光耦由两部分组成:

  • 输入端:一个小功率 LED,发出红外光

  • 输出端:一个光敏三极管或光电晶体管,感应红外光导通

当输入端有电流流过时,LED 点亮,发出红外光。输出端的光敏晶体管感应到光后导通,从而“传递”信号。但因为中间是光,没有电连接,所以两边完全电气隔离


🔋 光耦隔离的作用详解

功能描述
🛡 电气隔离把高电压/高噪声侧(如传感器、工业设备)和低电压/微控制器侧隔离,防止电压串扰、共模干扰
🔥 过压保护外部高压或浪涌信号无法直接传导到 MCU 电路,避免烧毁芯片
🌩 抗干扰光传输对电磁干扰不敏感,能大大提高系统可靠性
🔀 信号转换有些光耦具备逻辑电平转换功能,如 24V 转 3.3V 信号
防止地环流两侧不共地,可以避免地环路产生干扰或破坏电路
🔌 接口适配可以兼容不同电平的输入信号,如 12V、24V 工业信号转 MCU 的 3.3V 接口

🧪 举个实际例子:

例子:工业传感器输出 24V 信号,MCU 是 3.3V 电平

直接连 MCU:

  • 一旦 24V 窜入 MCU,芯片烧毁。

加入光耦:

  • 光耦输入端连接 24V,通过限流电阻驱动 LED;

  • 光耦输出端与 MCU 侧(3.3V)通信;

  • 无论 24V 多大,输出端都安全,因为电没有“通”过去,只是光。


🧭 常见应用场景

应用场景描述
工业控制输入采集 PLC、继电器、传感器信号等
串口/通讯保护CAN、RS485/RS232 等接口隔离
电源反馈隔离如开关电源反馈电路使用光耦
开关输入采集干接点、按钮信号输入
PWM 驱动隔离用于驱动 MOS 管、IGBT 等

📌 总结一句话:

光耦是一种既安全又抗干扰的信号隔离桥梁,特别适合用在 MCU 控制板与外部高压/强电干扰源之间,是工业设计中非常常用的一种保护手段。

三、47KΩ电阻是在输出端,如果在输入端接24v,光耦的内部输入端和输出端是靠光传递信号,那么当输入24V时,47KΩ电阻为什么会起到保护LED的作用


这个疑问非常有代表性,我们来澄清两个关键点,并以你电路中的 IN1 通道为例,一步步解析:


1. 明确“输入端”和“输出端”的定义:

在光耦电路中:

名称是光耦的哪一侧工作原理
输入端(LED 侧)光耦 初级侧接收电流、点亮 LED
输出端(光敏晶体管 侧)光耦 次级侧接收光线、输出电流信号给 MCU

你提到的 24V 是接在 输入端(即光耦内部的 LED 两端),所以确实,我们关注的是:

是否有足够的限流措施保护光耦内部的 LED?


2. 电路结构回顾(以 IN1 通道为例):

让我们回顾下你的电路(IN1)信号输入路径:

外部信号 → IN1+ -----> D1 (M7) → R5 → 光耦 LED (引脚1) → 引脚2 → R6 → CAN_GD(地)

R3 = 47kΩ 并不在这个路径上,它是连接在 VDD_3V3 → 光耦输出(晶体管侧),属于输出端的上拉电阻,不影响 LED 电流路径!


🧩 所以,输入 24V 时,保护 LED 的关键是哪些电阻?

在电流路径:

24V → IN1+ → D1(保护二极管)→ R5(限流)→ LED → R6 → GND
  • 真正限流的是 R5(在 IN1+ 后)

  • R6 是下拉电阻,通常在几kΩ,用于保证 GND 参考,可能也影响电流大小

  • D1 是防止反向电压的保护二极管


✅ 那么,47kΩ 是谁?

你说的 47kΩ(R3) 是:

VDD_3V3 → R3 → 光耦输出(引脚4)

它属于光耦输出端,用于:

  • 给光敏晶体管集电极提供上拉

  • 与开集电极输出结构配合输出逻辑电平

这和 LED 工作电流无关,也不会保护 LED!


🔍 结论:你说得完全对!

  • 你接入 24V 是在光耦输入端(LED)

  • 真正保护 LED 不被烧坏的,是 R5(而不是 R3 = 47kΩ)

  • R3 的作用在于光耦输出端上拉,并非限流


✅ 建议你检查每一路:

确保每个 IN+ 路径上有 限流电阻(如 R5、R9、R13、R17),这些电阻的值需要根据你接入的电压来计算:

快速计算公式(供参考):

R=Vin−VfILEDR = \frac{V_{in} - V_{f}}{I_{LED}}

  • Vin = 24V

  • Vf ≈ 1.2V(LED 正向压降)

  • I_LED ≈ 5mA

则:

R=24−1.20.005=4560Ω→可选4.7kΩ 10kΩ都可以R = \frac{24 - 1.2}{0.005} = 4560Ω → 可选 4.7kΩ ~ 10kΩ 都可以


✅ 总结

误区正解
R3 = 47kΩ 用来保护光耦 LED❌ 不是,R3 是输出端上拉电阻
输入 24V 会烧坏光耦 LED 吗?⚠ 如果 R5 太小,电流过大就会烧
真正保护 LED 的电阻是?R5(限流电阻)

如果你不确定某个通道的 R5 值适合多少,我可以帮你计算推荐值,也可以给你列出一张完整的通道保护电阻表,要不要我帮你整理一下?

四、上拉电阻和限流电阻

这是一个非常经典的问题,尤其你提供的电路图中上拉电阻限流电阻都实际存在,但它们分别在不同的电路段上、功能完全不同。下面我们就结合你的这张光耦输入电路来深入讲清楚它们的区别。


✅ 一图看清位置

以 IN1 通道为例(你电路中的结构):

输入侧:                       光耦内部:                      输出侧:

   +24V ──► IN1+ ──┬─► D1 ──► R5 ──► LED ──► GND (CAN_GD)
                   │                                     ↑
                   └────────────────────┐                │
                                        │                │
                                  光耦内部                │
                                        ▼                │
                             光敏晶体管 (光控制导通)      │
                                        ▲                │
                                        │                ▼
                              VDD_3V3 ──► R3 = 47kΩ ──► 输出信号
                                   ↑         上拉电阻
                              控制器侧供电

🔍 一、限流电阻(R5)

🧩 作用:

控制通过光耦 LED 的电流大小,避免因输入电压过高而烧毁 LED。

📐 位置:

在输入电压(IN1+)到光耦 LED 的路径中。

📊 电流公式:

ILED=Vin−VfR5I_{LED} = \frac{V_{in} - V_f}{R5}

  • VfV_f 是 LED 的正向压降(约 1.2V)

  • 电阻越大,LED 电流越小;电阻太小 → LED 过流烧毁

🔥 不加限流电阻的后果:

输入电压一旦超过 2~3V 就可能瞬间烧毁 LED,因为 LED 是电流驱动器件,电阻为0时电流几乎无穷大。


🔧 二、上拉电阻(R3)

🧩 作用:

提供一个默认高电平,将光耦输出(开集电极)拉到 VDD_3V3,便于控制器(MCU)读取明确的高或低电平。

📐 位置:

在光耦输出(光敏三极管的集电极)与正电压(VDD_3V3)之间。

🧠 为什么需要它?

光耦输出是**“开集电极”结构**:

  • 当 LED 点亮,光敏三极管导通 → 输出被拉低(接地)

  • 当 LED 熄灭,三极管截止 → 输出开路(悬空) ❌

  • 所以用上拉电阻将其拉成有效高电平

类似于:

插座没电源,就算插上灯泡也不亮——上拉电阻提供“电源”让电平能被拉起来。


📋 总结对比表

项目限流电阻(R5)上拉电阻(R3)
📌 作用限制 LED 电流,保护光耦将输出电平拉高,便于 MCU 读取
📍 位置在输入电压 → 光耦 LED 之间在光耦输出(三极管集电极) → 电源之间
🎯 主要用途电流保护电平确定
📐 常见阻值1kΩ ~ 20kΩ(取决于输入电压)4.7kΩ ~ 100kΩ(取决于IO读取速度)
❌ 不使用后果LED 可能烧毁输出电平悬空、不确定(MCU误读)
🔁 工作时是否有持续电流有(LED点亮时)有,但很小(数十微安)

✅ 示例图解(逻辑波形)

状态LED 状态光敏三极管输出端MCU读取
IN1+ = 高电平(24V)点亮导通(接地)0V低电平
IN1+ = 0V熄灭截止由 R3 拉到 3.3V高电平

🧠 类比记忆法:

类比角色电阻名称功能
水龙头控制水流量限流电阻控制电流进光耦LED的“水量”
弹簧把门推回原位上拉电阻没人推时,把门(信号)恢复为“高电平”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