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以图搜图系统指的是从图像内容提取特征向量,然后使用向量数据库进行向量数据的插入、删除、相似性检索等操作,进而提供根据图像内容搜索出具有相似内容的其它图像的功能。
系统架构
典型的搜图系统整体架构时序图如下:
图像上传过程:
- 客户端上传图像到服务端。
- 服务端存储图像至对象存储、插入结构化数据至关系型数据库、发送消息至 MQ 消息队列。
- 服务端对客户端请求返回响应。
- 图像搜索服务接受 MQ 的消息,下载图像内容,使用特定模型提取图像特征向量,然后将特征向量插入到向量数据库。
这里使用 MQ 的主要原因有:
- 异步快速响应,因为提取图像特征比较耗时,如果是同步的过程则会对客户端体验不友好。
- 解耦服务、服务异构,提取图像特征属于计算机视觉领域,编程语言生态基本是 Python ,而后端服务则常见于 Java、Golang、Node.js 等,这在架构上就要求服务异构和解耦。
- 削峰填谷,由于用户上传图像具有波峰波谷的天然特性,使用 MQ 可以使下游图像计算保持平稳。
图像搜索过程:
- 客户端上传图像到服务端。
- 服务端发起调用并将图像传递到图像搜索服务,图像搜索服务提取图像特征向量,然后查询向量数据库进行相似性搜索,最后返回向量搜索结果。
- 服务端根据向量搜索结果查询结构化数据,整合数据,最后响应。
我们可以看到以上系统中,比较耗时的有两部分:
- 图像传递链路长:客户端 -> 服务端 -> 对象存储 -> 图像搜索服务。
- 图像特征计算比较耗时、且比较消耗服务器资源。
使用客户端模型优化架构
为了进一步优化系统架构,我们可以尝试使用客户端模型进行图像特征提取。
图像上传过程:
- 客户端向服务端请求对象存储的直传地址,然后客户端直接将图像内容传递到对象存储(需要对象存储支持直传操作)。
- 客户端进行本地计算,提取图像特征向量,然后传递特征向量和结构化数据给服务端。
- 服务端对结构化数据和向量数据分别插入到不同的数据库,完成响应。
图像搜索过程:
- 客户端进行本地计算,提取图像特征向量,然后传递特征向量和结构化数据给服务端。
- 服务端分别进行向量检索和结构化数据查询,整合数据,完成响应。
优化后的架构:
- 图像传递链路短,只有客户端 -> 对象存储。
- 图像特征计算卸载到了客户端完成,服务器不需要再消耗计算资源。
- 减少了 MQ 和图像搜索服务这两个构件,架构更加简单、复杂度降低。
客户端模型的可行性和约束
客户端相比于服务端具有硬件资源有限、且不可扩展的特点,因此这就要求客户端使用的模型要更小、计算消耗更少。
我们根据上图中的模型对比可以看到 mobilenet 这种模型更符合我们的需求(模型的名字就能看出来)。
示例
以下给出一个前端使用 mobilenet 完成图像特征提取的示例:
<!DOCTYPE html>
<html lang="en">
<head>
<meta charset="UTF-8">
<script src="https://cdn.jsdelivr.net/npm/@tensorflow/tf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