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经典语句摘录

原文: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则不至于责人已甚,而自治严矣

翻译: 看见有德行或才干的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没有德行的人,自己的内心就要反省是否有和他一样的错误。这样就不会过分的责备别人,而对自己要求严格。


原文: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的省察

翻译:不管是面对具体事务还是安静无事的时候,我们都应该持续地保持省察和存养的状态


原文: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翻译:学习应反身自问。如果光是责备别人,就会只看到别人的不对,而看不到自己的错。如果能反身自问,才能看到自己有许多不足之处,哪还有时间去责备别人呢?

注:但责己,不责人


原文:依此良知,忍耐做去……方是遁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之心

翻译:君子避世隐居,虽不为人所知,亦不以为苦;纵不为时世所认同,亦不以为闷

注: 超过的人生境界,遁世非消极,而是内心宁静。不被认可亦不闷,因深知自身价值。


原文:哑子吃苦瓜,与你说不得。你要知此苦,还须你自吃。

翻译:哑巴吃黄连有口难言,但是要想知道有多苦得自己去品尝

注:  如此才是真知,即是行矣。​


原文:如人走路一般,走得一段方认得一段,走到歧路处,有疑便问,问了又走,方渐能到得欲到之处


原文: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翻译:真正的知识是与实践紧密相连的,若知晓了某个道理或知识,却不能将其付诸实践,那么这种所谓的“知”实际上并未真正领悟

注:核心在于强调“知行合一”。其本质是批判割裂认知与行动的观念,指出真正的“知”必然导向“行”


原文: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翻译:知是行动的开始,行是知的完成

注: 两层核心含义:(1)认知是行动的指引和开端,行动是认知的实现和验证;(2)知与行本质上互为表里,不可分割。认知作为起点‌:任何系统化行动都需要先建立目标框架与价值判断,例如医生制定治疗方案前需掌握病理知识。‌‌‌‌实践作为终点‌:认知的有效性必须通过实践检验,如航天器设计需通过实际发射验证理论模型


原文: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翻译:认知达到笃实境界即为行动,行动具备深刻觉察即为真知,二者本质上不可分割


原文:彼其胶于人欲之私,则利害相攻,毁誉相制,得失相形,荣辱相缠,是非相倾,顾瞻牵滞,纷纭舛戾,吾见其烦且难也

翻译:他们陷在的私欲,那么利害相冲突,毁谤和赞誉相制,得失相形状,荣辱相缠,这不是互相倾轧,回顾拉停滞,纷纭错乱暴戾,我看到他的麻烦且困难的。

注:人不能深深陷在自己的私欲,不能自拔。 人生的毁誉,得失,荣辱,是非,都是相辅相成的,世间没有任何绝对的事情,一切坦然顺应,便是境界。


原文:常快活便是功夫

翻译:经常保持身心愉快,就是功夫。

注: 王阳明的学生陈九川卧病虔州,王阳明问他:​“病了之后是不是觉得格物穷理更加困难了啊?​”陈九川说:​“这个功夫确实太难了。​”王阳明告诉他:​“常快活便是功夫。​”

注: 这不是对病痛视而不见,而是在病痛中找到找到内心的宁静。意味着保持内心的愉悦与自在是一种修炼和功夫。


原文: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翻译:天地化生,如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别?你想赏花,即以花为善,以草为恶.若要利用草时,又以草为善了.这些善恶都是由人心的好恶而产生的,所以从形体上着眼看善恶是错误的.


原文: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翻译:真正为自己着想的人,为自己负责的人,都懂得节制。懂得节制,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

注: 所谓“克己”,其实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律。自律,不是苦行僧似的压抑自己,而是一种合理节制


原文: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翻译:可以得到的,就是自己的,不能放弃。不可以得到的,就不是属于我的,不 可以留藏起来。

注:这条天机,用民间的一句哲语所说,就是“命里有时终须有,命里无时莫强求”,该是你的,你当然可以去追求和拥有,不该是你的,强求不来,若是总惦记,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就会产生很多的烦恼,就不会活得快乐。


原文:就如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此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

翻译:就好像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绝对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注:去做才是孝。王阳明一向主张知行合一,在孝道方面也是强调要知行合一


原文:

问立志。

先生曰:只念念存天理,即是立志。能不忘乎此,久则自然心中凝聚,犹道家所谓‘结圣胎’也。此天理之念常存,驯至于美大圣神,亦只从此一念存养扩充去耳。​

翻译:

陆澄向先生请教立志。

阳明先生说:“只是念念不忘,要存天理就是立志。如果能时刻不忘这一点,日子长了,就自然而然能够在心中凝聚,犹如道教所说的‘结圣胎’。这个存天理的念头长存不去,逐渐达到美大圣神的境界,也只是从这一个念头加以存养,并扩充开去。”

“结圣胎”是道教炼丹的名词。

“美大圣神”语本孟子敬天下,意思是说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生而不可知之谓神。


原文: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翻译:不树立志向,天下就没有可以成功的事。即使各种工人和从事技艺的人,也没有不以志向为本的人

注:立志乃人生之始。王阳明之所以强调立志的重要性,是因为缺乏明确志向的人,只能盲目漂泊,注定一事无成。 

注:王阳明在北京的私塾读书。有一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

老师很快作出了坚定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惟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严肃地看着老师说:“我认为不是这样。”顿了顿,一脸郑重地继续说道:“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原文:心即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于理。不合于理,就是存有私心。如果把心和理分开来讲,大概也不妥当

翻译:没有私心,就是合乎天理。不合乎天理,就是有私心。若是把心和理分开来讲,恐怕是有问题的。”此条可作为阳明先生判别“天理”与“私欲”的准则。

注:许多人为追求物质享受、社会地位和显赫名声等身外之物而心力交瘁,疲惫不堪。他们怨天尤人、欲逃离其中而不得,皆因忽略了自己的内心。如果动机出于私心,不合天理,那么相应的事功所获得的不应该是赞美,而应该是否定。


原文:‘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翻译:大道理容易令人明白,后来的学者忽略那些简单明白的大道理不去遵循,而去追求那些难以理解的东西来做学问,结果使得本应简单的事情变得复杂困难。这就是孟子所批评的”道在近而求远,事在易而求难”。

注: 大道至简,真正的道理是简明易懂的


原文: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翻译:一切真理(天理)不在外界事物中,而是内在于人的本心。道德法则、是非标准皆由心发

注: 孝顺父母的道理不在书本中,而在你真心关爱父母的自然流露


原文: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翻译: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每一件事都是磨炼,它教你忍耐、认真、也面对自己认识自己。


原文:日间工夫,觉纷扰则静坐,觉懒看书则且看书,是亦因病而药。

翻译:如果白天用功觉得烦躁不安,那么就静坐。偷懒不想看,那就等等再看,这是对症下药,也是一种劳逸结合的方法

注: 如王阳明边平叛边讲学,仍能“此心不动”,可见他在事上磨的心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