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书笔记与经典摘要(四)成都草堂与再度流亡

目录

1、成都草堂生活

2、再次流亡

3、幕府生活


1、成都草堂生活

注:在长安洛阳以外,繁荣的城市除去扬州就要算成都了

注: 安史乱起,中原民不聊生,更加上严重的灾荒,到处都有人吃人的现象,可是西蜀还能保持暂时的安定。唐玄宗曾经一度率领着一批官僚逃到成都,至于一般人民流亡到这里的当然也不在少数。杜甫就是其中一员。

✔️ 杜甫到了成都的生活

  • 杜甫和裴冕虽然没有直接的交谊,他既然到了裴冕统治的境内,不得已在纪行诗《鹿头山》里用四句诗来恭维恭维裴冕,这种用心是很可怜的。他到成都后,我们再也找不到一句和裴冕有关的诗了。

注: 裴冕,当时的成都尹兼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到成都就到了他的地盘,虽然 裴冕个人行为品格不咋地,杜甫在人家的地盘不得不违心说话了。

注:裴冕的幕中可能有杜甫的友人和亲属,例如他的从孙杜济就是裴冕身边的一个得意人物,这些亲友或多或少会给他一些经济上的帮助。

  • 759年的岁末到达成都,大约48岁左右,住在西郊外浣花溪寺里,寺里的僧人复空是他临时的主人。注: 住了很短一段时间

  • 在城西七里浣花溪畔找到一块荒地,先开辟了一亩大的地方。 杜甫经营这座草堂,不是轻而易举的,几乎事事都需要朋友和亲戚的帮助。

        一方面营建草堂,一方面写诗向各处觅求树秧:向萧实请求春前把一百根桃树秧送到浣花村,向韦续索取绵竹县的绵竹,向何邕要蜀中特有的、三年便能成荫的桤树秧,他亲自走过石笋街到果园坊里向徐卿索求果木秧,无论绿李黄梅都无不可,他还向韦班要松树秧和大邑县的瓷碗。

        经过两三月的经营,草堂在暮春时节落成了。不只杜甫自己欣庆得到一个安身的处所,就是飞鸟语燕也在这里找到新巢,从此这座朴素简陋的茅屋便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人们提到杜甫时,尽可以忽略了杜甫的生地和死地,却总忘不了成都的草堂。

        760年,杜甫49岁,中原没有恢复,关内闹着严重的灾荒,币制紊乱,杜甫却结束了他十载长安、四年流徙的生活,在这里得到一个栖身的处所。。

  • 在这时期内杜甫写了不少歌咏自然的诗。他所歌咏的,鸟类中有鸬鹚、燕、鸥、莺、黄鹂、凫雏、鹭、​、花鸭;昆虫中有蝴蝶、蜻蜓、蜂、蚁;花木中有丁香、丽春、栀子、枇杷、杨柳、荷花、桃、李、桑、松、竹、桤、柟、柟树下的一片药圃。

  •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由于自己的灾难想到流离失所的人们

✔️ 此时的唐朝诗坛状况——仿佛进入一个暂时休息的状态 + 杜甫诗文被攻击

  • 岑参已经结束了他的开辟新境界的边塞诗
  • 王维死于761年
  • 李白死于762年
  • 下一代的孟郊尚在童年,韩愈、白居易还没有降生

        此时只有杜甫还没有休息,但杜甫并不被当时文坛所认可。那时流传下来的诗选集如《中兴间气集》​、​《河岳英灵集》里边,就没有选过一首杜甫的诗。他们不但不承认他的特殊的成就,反而常常制造出许多谣言来毁谤他,就是后来《旧唐书》和《新唐书》的作者也不加审查,把一些恶意的谣言写在杜甫的本传里,使后人对于杜甫发生许多误解。那些拘泥形式的评论家们不但攻击杜甫,对李白也不放松,所以杜甫在《不见》一诗中说李白:世人皆欲杀,吾意独怜才。

说得最清楚的是后来韩愈的《调张籍》​: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不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李白杜甫不只在生前,就是死后也不断受人毁谤。杜甫针对着他所受到的毁谤,写成《戏为六绝句》​。这六首绝句表面上是替初唐四杰辩护,实质上是接触到当前文艺界里批评和创作的问题。 杜甫在当时不只在政治上,就是在文艺界里也是处在被人误解、被人否认的地位。

 ✔️ 杜甫请名画家韦偃在他的草堂东壁上画出两匹雄赳赳的骏马,好像他心情的写照——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题壁上韦偃画马歌》​)

注: 杜甫穷困还很有”格调“

 ✔️ 为了生计,也不能不和另外一些友人周旋。

  • 初到成都时,仰仗一个故人分赠禄米,一旦这厚禄的故人书信断了,他一家人便不免于饥饿;他给唐兴县令王潜作《唐兴县客馆记》​,随即一再寄诗给他,希望王潜给他周济;侍御魏某骑马到草堂给他送来买药的代价,他也得作诗酬答。这都足以说明,草堂周围的农产物还不能养活杜甫的一家人;
  • 杜甫就很坦白地向高适求过援助,他寄诗给高适:百年已过半,秋至转饥寒。为问彭州牧,何时救急难?​(​《因崔五侍御寄高彭州一绝》​)

  • 与严武来往。 762年的春夏两季,严武到成都后,就常常带着小队人马,走出郊外,来到浣花溪边,拜访杜甫;有时还亲携酒馔,竹里行厨,花边立马,形成一种难得的欢聚。杜甫也曾到府尹厅中宴会,展阅《蜀道画图》​,歌咏西蜀的形势

✔️  杜甫的诗作——诗史

  •         从761年冬到762年春,成都苦旱,杜甫认为“谷者百姓之本”​,写《说旱》一文。他希望严武能够亲自讯问狱里的囚犯,加以清理,除却应该处死刑的以外,都释放出来,若是囹圄一空,怨气全消,甘雨必定会降落。这意见虽然有些迷信,但由此我们可以知道,在成都狱中一定禁闭着不少长久没有判决的冤屈的囚犯。
  • 在春社日,杜甫出游,被农夫们拉住在一块儿喝酒。酒酣耳热时,大家都称赞严武。一个老农夫回过头来指着他的大儿子向杜甫说:​“他是一个弓弩手,在飞骑籍里永无更代,但是前天放回来了,帮我耕田;我们对于府尹真是感激,日后如有杂色差科,我们绝不全家逃避了。​”杜甫把这样的谈话写在《遭田父泥饮美严中丞》一诗里,这对于在史书里并没有得到多少好评的严武,是一种过分的称赞。

2、再次流亡

        背景: 玄宗和肃宗先后死去,代宗(李豫即李俶)即位,七月召严武入朝,严武去后,成都少尹兼侍御史徐知道便在成都叛变了,蜀中道路阻隔,致使杜甫流亡到东川梓州

✔️ 流亡中,杜甫继续诗作——诗史

  • 许多历史上不曾记载的事迹都反映在杜甫的诗中,像他的《光禄坂行》​、​《苦战行》​、​《去秋行》和后来在云安写的“前年渝州杀刺史”​(​《绝句三首》​)都是很宝贵的史料。
  • 763年正月,史朝义缢死,他的将领田承嗣、李怀仙等纷纷投降,轰动一时的安史之乱才算勉强告了结束。此时杜甫大约52岁。杜甫远在梓州,听说收复河南河北,一时惊喜欲狂,觉得从此可以不在异乡流浪,有希望回到洛阳的故乡,脱口唱出一首惊心动魄的名诗,好像把他六七年来胸中的郁结都发泄无余:

剑外忽传收蓟北(河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763年的《有感五首》​、​《述古三首》同样是杜甫在这时代的政治诗。这些诗好像处处都为君王着想,事实上是为国家的前途担忧,在那时,要挽救国家的危急,杜甫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君王身上。他看一切的祸源都由于藩镇的跋扈与理财者的搜刮,他说,政府只要下决心铲除小人,实行节俭,便能转变危机,一新宇宙。但他除此以外,已经能够更进一步,道破一个真理:

盗贼本王臣!(​《有感五首》之三)

注: 杜甫此时看的比较透彻了。

        这就是说,你们天天所骂的“盗贼”并不是什么怪物,本来都是逼得无路可走的人民。所以他送路使君赴陵州(四川仁寿)时说:

战伐乾坤破,疮痍府库贫;众僚宜洁白,万役但平均。​(​《送陵州路使君之任》​)

        这是杜甫在当时条件下所能有的进步的政治思想。同时他在另一方面也直接揭发了政府的腐败:

天子亦应厌奔走,群公固合思升平。但恐诛求不改辙,闻道嬖孽能全生。江边老翁错料事,眼暗不见风尘清。​(​《释闷》​)

  • 杜甫一直创作

杜甫在阆州听说松州被围,写出《警急》​、​《王命》​、​《征夫》及《西山三首》​,对于西蜀边疆的危急,不胜焦愁,而悲凉激壮,成为五律中的名作。

松州陷后,成都震动,杜甫为阆州王使君拟《论巴蜀安危表》​,希望减省军用和诸色杂赋名目,最好“省之又省”​,因为巴蜀人民困于军需,充备百役,已经到了无法应付的地步,地方上呈现出一片凋零的景象

✔️ 杜甫的颠沛流离

        杜甫在762年秋从绵州入梓州,晚秋时一度到成都,把妻子接到梓州,763年秋和764年春到过两次阆州,762年十一月曾南游射洪通泉,763年春再赴绵州,西去汉州(四川广汉)​;杜甫虽然说,​“三年奔走空皮骨”​,实际上他往来梓阆之间,从离开草堂到再回草堂,不过只有一年又九个月。杜甫在这时期内,衣食无着,生计完全依靠那些“边头公卿”​。

注:无论进京或入蜀,成都都成为官吏们往来的要道。那些地方官常常设筵迎送,杜甫也陪居末座,写了许多陪宴和送别的诗,这些诗多半是应酬的作品,粗浅无味

763岁,章彝能训练士兵,指挥部属,也许因为严武的关系,时时照顾杜甫。杜甫不得不陪他宴会,陪他迎送客人,陪他游山寺,陪他打猎。 杜甫为了衣食,不得不陪着那些刺史县令们宴会,不得不迎送来来往往的官吏,宴会的场所多半设在寺院或园亭,迎送的地方不外江边或郊野。那些陪宴诗与送别诗是不得已的应酬,没有深厚的情感,甚至浅薄无味,但是宴会与迎送却给杜甫一个机会,能更多观看一些周围的山水。​“远水非无浪,他山自有春”​,他深切地感到,自然的美到处都存在着。

✔️ 回草堂

764年,严武又被任命为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他听到这个消息,​“殊方又喜故人来”​,成都草堂又在他心中增加了分量,致使他立即放弃既定的行程,决定回成都去。

3、幕府生活

        杜甫回到成都的草堂,推开堂门,满地野鼠奔窜,打开书卷,里边是些干死的壁鱼,水槛和药栏也都倾斜破毁,是一片没有主人的荒凉景象。但人事方面,并不是那样荒凉:

旧犬喜我归,低徊入衣裾;邻里喜我归,沽酒携葫芦。大官(指严武)喜我来,遣骑问所须;城郭喜我来,宾客隘村墟。​(​《草堂》​)

注:距离杜甫离开草堂已经一年零九月

✔️ 杜甫让草堂焕然一新,在浣花溪畔,棕下凿井,竹旁开渠,把草堂重新修理一番

✔️ 杜甫又经过一次流亡,他体验面前的事物更深入了一层:

他向草堂旁的五棵桃树说:高秋总馈贫人实,来岁还舒满眼花。​(​《题桃树》​)

他向倾斜的水槛说:既殊大厦倾,可以一木支;临川视万里,何必栏槛为?​(​《水槛》​)

这都是些平凡的道理,但只有这时的杜甫才能说得出来。并且他的胸怀也随着面前的景色扩张到千万里外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绝句四首》之三)

✔️ 但不久,严武是始终都希望杜甫出来做官的,荐杜甫为节度使署中的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杜甫不得不离开草堂。 

        杜甫此时大约53岁,满头白发,穿着狭窄的军衣,在幕府里与些互相猜疑、互相攻击的幕僚周旋,心里充塞了难言的忧郁,期间在幕府的生活: 

  • 因为家在城外,便长期住在府中。
  • 生活呆板
  • 西川节度使署里的人事也很复杂.那里的文武官员因为中原变乱,无法生存,西蜀可以勉强维持生计,所以彼此都勾结阿谀,保全自己的地位.。
  • 被幕僚嫉妒,受他们的攻击

  • 杜甫的身体也渐渐难以支持了。他早年就有肺病、疟疾,这时又添了一个新病:风痹。在办公室里坐久了,四肢会感到麻痹。​(​《宿府》​)

  • 名画家曹霸也流落成都,他在开元时代曾在南薰殿里重摹唐太宗时代的功臣,给唐玄宗爱好的玉花骢写生。如今流落民间,他描画的对象转为一般寻常的人民,因此反而受俗人们的轻视。杜甫同情他的遭遇,写成有名的《丹青引》​,这首长歌是这样结束的:途穷反遭俗眼白,世上未有如公贫。但看古来盛名下,终日坎缠其身。

✔️ 朋友零落       

 到了764年,郑虔死于台州,苏源明饿死长安,杜甫得到这两个消息,写出沉痛的《哭台州郑司户苏少监》​,他放眼看一看当时的文艺界,深切地感到——豪俊何人在?文章扫地无!同时他又反顾他自己的处境,是——疟病餐巴水,疮痍老蜀都,飘零迷哭处,天地日榛芜!

        765年正月,高适也在长安死去了,杜甫作诗哀悼:独步诗名在,只令故旧伤!(​《闻高常侍亡》​)

        严武在四月里忽然死去了。严武一死,使杜甫在成都失却凭依,他不能不在五月率领家人离开草堂,乘舟东下。

杜甫自从760年春在浣花溪畔建筑草堂到这时只有五年半的岁月,再减去梓州、阆州的一年又九个月,他在草堂的居留还不满四年,但他却使这一片地方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从这里产生了不少的传说。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