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其实很好懂》读书心得与经典摘录(四)少欲与知足

目录

1、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2、第十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

3、第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寿」

4、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5、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6、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7、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1、第九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棁之,不可长保。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

译文:

积蓄满当当的财物,不如罢手为好;

锤炼成的锋利金属,迟早折断。

金玉堆满屋子,少有人能守住;

富贵还骄傲,就是给自己招灾。

功成身退,才符合天道(自然法则)​。

理解:

  • 不要让任何事到“极”的地步,很多事差不多就行了。你可以功成名就,但要身退埋名,即使不身退埋名,也要低调,不可膨胀,不可炫耀,不可认为你功勋卓著。功勋卓著这种事,别人说你可以,但你不能自我吹捧。

2、第十二章「圣人为腹不为目」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心妨。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译文:

缤纷的色彩让人眼花缭乱,繁乱的音调搅乱人的听觉,各种味道让人的味觉减退,打猎则让人神智疯狂,稀有的宝物让人行为不轨。因此,圣人只注重是否吃饱肚子,不在声色淫靡的生活上用力。所以,抛掉外在物欲诱惑只让自己基本生活得到满足即可。

3、第三十三章「死而不亡者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译文:

了解他人只能算是聪明,了解自己才是高明。

战胜别人固然算有勇力,但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能够知足就是富有,勉强力行的是有志。

不丧失处所的人算悠久,死后而又不会灭亡的就是长寿。

理解:

  •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小时候曾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意思是问:人生的终极价值是什么?老师告诉他,读书做大官。

王阳明却不这样认为,他说:​“我认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 为什么中国古代知识分子都要做圣贤呢?

第一,中国没有宗教,没有彼岸世界,想要永生只能活在别人心中。没有天堂可去,做圣贤恰好能活在别人心中。

第二,人生是苦的,若要幸福,不能过于关注自己,要有事可做。圣贤是不停止自己行善的人。当你专注于某一件事时,就没有时间胡思乱想,就不会有过多痛苦。做圣贤是中国人最高明的地方,也是中国人在精神上能超越自己的智慧,深信精神充足才最富有,并可以打破生死观。

注: 有个做圣贤的理想, 让人不胡思乱想,有个期盼,这个说法太妙了。 很多人可能疑问过: 人活着的意义是什么? 做圣贤,努力实现死而不亡, 未尝不是一种回答。

  • 老子告诉你,如何破掉生死观。直到今天,人类全部思想的大部分都放在了一件事上,那就是生死问题。破掉生死观不是让人不惧怕死亡,而是让人做到长生不死。老子说,要做到长生不死,有两个办法,一是不失其所,二是死而不亡。

4、第四十四章「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译文:

名誉和生命,何者为亲?生命与财富,何者为重?得到名利和财富而失去生命与得到生命而失去名利财富,哪个正常?过分贪爱着什么,必然招来更过分的破费,得之越多,失去的会更多。所以知足而无求才不至于受到困辱,知道在哪里停止才不会发生危险,方可长久平安。

理解:

  • 老子“适可而止”的理论依据是,名利、财富、生命三者中,生命最重要,享受生命最重要。但生命最重要,并非绝对,是与名利、财富相比后的勉强产物。因为名利和财富如同海水,喝得越多越觉口渴,如同老子说的“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一样。
  • 适可而止的难点在于,什么时候该止?是人看到财富时就停止,还是得到一定财富后停止呢?​“一定财富”又是多少呢?

事实上,适可而止没有唯一答案,你的心就是答案。

注: 甚爱必大费。想起来古董字画之类,可能拍卖价格千万、亿计算,照样有人出价。 但对于绝大多数普通人来说,会出价多少呢? 假设亿万富翁,但不喜欢古董字画的人来说,又肯出价多少呢?

5、第四十六章「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

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

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译文:

天下有道,战马会从战场撤回投入田地;天下无道,母马都要上战场,而且经常把小马生在战场上。祸患源于不知足,灾殃来自欲望。因此知道适可而止的人,永远是满足的。

理解:

  • 西方的叔本华也说,人人都是欲望的囚徒。人的欲望无穷无尽,而其满足却是有限的和暂时的。当一个人的某个欲望未得到满足时,他就会痛苦。而当他实现此欲望时,新欲望接踵而来,于是又陷入新的痛苦。欲望永不枯竭,痛苦则永无止境。即使你的一切欲望全部得到满足,那人也不会高兴,因为他会感到空虚和无聊,这同样是一种痛苦。

叔本华得出的结论就是:人,在痛苦和无聊之间像钟摆一样地来回摆动着。

  • 老子所说的欲望到底是什么。

注: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注: 欲望减少到极致

6、第四十八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

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译文:

从事于学问研究,要每天都增加知识,从事于得道(通过冥想或体验的方式领悟事物未分化状态的道)​,要每天都减损知识,不停地减少知识,最后达到无为境界。什么都不做就等于什么都做了。治理天下的秘诀是不要庸人自扰,倘若总是庸人自扰,一定不能治理天下。

理解:

  • 求学与求道是有区别的:求学增长知识,越学越多;求道则净化内心,越来越虚静。知识无涯,越学越感到无知;大道无涯,越求越接近道。老子主张回归初元的虚静,这样才能得到道,从而做到无为而无所不为。
  • 知识和学问不是道,如果光求多,则越学越傻,成为“知障”​,此种学习反不如不学。与“尽信书不如无书”同理。但如果灵活学习,会越学越少,越学越感到自己的无知,并能做到灵活学习,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才是真正的学习。因为知识是相通的,而知识与道也是相通的。

7、第五十二章「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

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复守其母,没身不殆。

塞其兑,闭其门,终身不勤。

开其兑,济其事,终身不救。

见小曰明,守柔曰强。

用其光,复归其明,无遗身殃,是为袭常。

译文:

天下万物皆有开始,这个开始是天下万物的根源。

能知根源(道)​,就能认识万物,认识了万事万物,又把握了万物根本,那么终身不会有危险。

堵塞欲念的孔穴,关闭欲念的大门,终身不会有烦扰事。

打开欲念的孔穴,就会增添纷杂的烦恼,终身不可救治。

能够察见到细微的,叫作“明”​,能够持守柔弱的,叫作“强”​。

运用其光芒,返照内在的明,就不会给自己带来灾难,这叫作承袭了永恒不变的“常道”​。

理解:

  • 老子说,能够持守柔弱的,叫作“强”​。箕子见无法劝阻商纣王,也没有力量关闭商纣王的欲望之门,那就只能“无为”​:逃走。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 欲望生来就有,不能杜绝,但为了让人生少些烦恼痛苦,只有减少欲望。为此,我们要不断刷新生活,让心态归零,回归到自我初元之本性,保持淳朴本真,淡泊寡欲,保持一份单纯简单,这样才能活出轻松自在。
  • 世人总为欲望裹挟着,匆匆忙忙,不得其闲,无休无止,纷纷扰扰不断,烦恼痛苦无边。为什么?因为被名利物欲迷障了心眼,忘记了根本,失去了自我,精神没了依托,不知所从何来,归往何处,如风车一样,只能随波逐流,却很少反思反观自己,真是劳心劳力。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