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网上有人总结的Buck 电路的导通模式、工作模式、控制模式下各个行为的叫法。有时候跟同事交流,有可能你说的是导通模式,他说的是工作模式,不容易对齐。如果两人都看过这样表,就容易沟通的多。PWM模式里面是不是包含CCM模式,所以很容易搞混。
CCM、BCM、DCM是从功率电感上的电感电流是否连续角度来看的。
1)连续导通模式(CCM)
在一个完整开关周期内,电感电流始终大于零,从未降至0A。开关管关断期间,电感仍保持连续电流流动,磁通未完全复位。电流波形特征: 开关管导通时电感电流线性上升;关断时线性下降,但最低点始终高于零。平均输出电流 IO=(ILmin+ILmax)/2
2)断续导通模式(DCM)
开关管关断期间,电感电流会降至0A并持续一段时间。每个周期内电流完全复位,存在零电流间隔。电流波形特征:电流下降至零后维持无电流状态,直至下一周期开始。输出电流 IO等于电感电流斜坡的平均值,且 IO<ILmax/2
3) 临界导通模式(BCM)
电感电流在开关周期结束时恰好降至0A,控制器立即重启新周期(零电流触发开关)。属于CCM与DCM的临界状态。
这其中还有个FCCM模式,意思是Buck 本来工作在DCM模式,但是为了让电流连续。可以让电流变成负电流。下管打开。电流从负载通过电感,再通过下管功率管,再流到地。这样电感电流连续,属于CCM模式,但这是强迫的,所以被定义为FCCM模式。
PWM、PFM、PSM是从脉冲的调制方式来看的。
1)脉冲宽度调制(PWM)
固定开关频率,通过调节导通脉冲宽度(Ton)控制占空比稳定输出电压。波形特征:周期(T)恒定,脉冲宽度(tD1, tD2…)动态调整。电感电流连续(CCM模式)或临界连续(BCM)。优势:输出纹波小,噪声低(固定频率工作),重负载时效率高(>80%)局限:轻载时开关损耗大,效率显著下降。
2)脉冲频率调制(PFM)
固定导通时间(Ton),通过调节开关频率(改变Toff)稳定输出电压。波形特征:脉冲宽度恒定,周期(T1, T2…)随负载动态变化。轻载时休眠期延长,频率降低。优势: 轻载效率极高(输入电流比PWM小10~100倍)。局限:输出纹波大,EMI干扰强(频谱分散),无电流限流能力。
3)脉冲跨周期调制(PSM)
跳过完整开关周期,在输出电压超标时进入休眠(仅由输出电容供电),电压回位后再重启脉冲。波形特征:非休眠期频率固定,休眠期无开关动作,电感电流断续(DCM模式),优势:轻载效率接近PFM,且频率可控(避免音频噪声)。局限:输出电压纹波大(突发性充放电)EMI问题显著。
按照控制方式分,又可以分为电压模式、电流模式、迟滞模式、COT控制模式。这个下篇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