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ium Designer实用系列(七)----嵌入式硬件新手AD绘制电路板入门级教程

   声明:本人水平有限,博客可能存在部分错误的地方,请广大读者谅解并向本人反馈错误。
   有需要代画原理图和PCB的可以直接私聊博主哦~~

一、 初识Altium Designer软件

1.1 AD软件界面介绍

  首先需要声明的是,我个人使用的是AD2020版本,不同版本之间界面布局和操作可能稍有偏差,但是绘制电路板的流程是一样的
  此外,鉴于本篇博客是为入门新手做的教程,所以熟悉AD的大佬可以直接跳过哦~~
  打开软件界面之后,可以大概看到下图所示的界面,主要分三大模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①工作区:显示当前该工作区下面的工程。
  • ②工具菜单:一些常用工具,包括新建工程等等,详细的会在后面讲解。
  • ③原理图和PCB:该区域是用户进行操作的主界面,原理图和PCB都会在该区域显示。

  AD的文件系统分为三级:工作区、工程、原理图/PCB。如果把工作区比作房子,那么工程相当于房子里的柜子,而原理图/PCB则是柜子里放置的一些物品。下面我将分别介绍这三级文件系统。

1.2 工作区

  博主在初学AD软件时,一直搞不懂工作区是干啥的,后来经过学习才弄懂,这个“工作区”是为了区分不同工程的,使用者可以根据某个工程的归属去建立工作区。例如:工程1是项目A的,工程2是项目B的,工程3属于项目A,那么你就可以建立两个工作区:一个项目A工作区,一个是项目B工作区,工程1和3放在项目A工作区下,工程2放在项目B工作区下。
  我目前的工作区的分类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项目工程区里面放一些有关横向项目和自己课题的电路板;研究生工作区则是放自己空余时间画的一些电路板,都是自己画着玩的小玩意。

1.3 工程

  工程是包含在工作区中的。一个工作区可以有很多个工程,例如我的项目工作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4 原理图/PCB

  原理图和PCB是包含在工程中的,这是一个工程所必须的。当然,一个工程也会包含其他的,如原理图库和PCB库等。这两个一般去找合适的库导入进来即可(至少我是通常这样做的)。
  此外,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一个工程下,理论上只能包含一个原理图,但是可以有多个PCB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统一说明一下各个文件的后缀:

  • 工作区:.DsnWrk
  • 工程:PrjPcb
  • 原理图:SchDoc
  • PCB:PabDoc
  • 原理图库:SchLib
  • 封装库:PcbLib

二、 新建第一个工程

  各位亲爱的读者第一件需要干的事情,就是在自己的电脑里创建一个专用于AD软件的文件夹(注:最好是全英文路径)。然后在该文件夹下建立若干文件夹,分别保存原理图库、封装库、工作区、3D模型库、打板(当然也可以根据个人需求去建立,我的文件分类差不多是这样的)。

2.1 创建工作区

  我创建了一个AD文件夹,专门放置AD软件所需的各类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方便教学,我在这新建了一个叫做“我的工作区”的文件夹。回到AD软件,依次点击“我的->新的->设计工作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新建工作区之后,整个AD软件变成如下图所示,啥也没有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不要着急,这时候右键点击左侧的Project_Group_1.DsnWrk,选择保存设计工作区,然后把工作区重新命名成“MyWorkSpace”(根据个人爱好命名即可),保存到AD文件夹下的“我的工作区”文件夹中:
右键点击左侧的Project_Group_1.DsnWrk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OK,恭喜你创建了一个属于你的工作区了,相当于搭建一座房子的框架了,下面将在该工作区下建立一个新的工程。

2.2 创建工程

  右键点击MyWOrkSpace.PrjPcb,再选择“添加新的工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之后会弹出一个对话框,对话框中默认的工程保存位置是上一个工程的位置,因此咱们要先把文件的保存位置修改一下,然后点击Creat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新建工程之后左侧的显示如下,细心的读者可以发现,在MyWorkSpace.DsnWrk后面有个红色的标识,这个标识表示这个工作区有了改动,但是用户没有保存,同样右键MyWorkSpace.DsnWrk,再点击“保存设计工作区”就可以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还有一批细心的读者发现MyFirstProject工程下面显示“No Documents Added”,这个表示该工程下没有任何文件,因此,这就需要我们进行下一步:创建原理图和PCB。

2.3 创建原理图和PCB

  这一步同样是非常简单,右键MyFirstProject.PrjPcb工程,选择“添加新的…到工程”,选择Schematic即可建立一个原理图文件;重复同样的操作,选择PCB即可建立一个PCB文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新建原理图和PCB之后,使用Ctrl+S快捷键保存这两个文件并重新命名(我个人命名的习惯是:***项目原理图、***项目PCB),新建之后右键MyFirstProject.PrjPcb,点击保存,这样就可以把工程下的原理图和PCB同时保存一下,希望各位读者养成经常保存的习惯,隔几分钟最好Ctrl+S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文件管理器跳转到“我的工作区”,可以发现里面现在有一个工程文件夹和工作区文件。点开工程文件,里面会有一个工程文件、一个原理图文件,一个PCB文件。此外,还有个History文件夹,这个文件夹会以压缩包形式自动保存工程的旧版本,用户每保存一次,这个文件夹就会出现一个新的压缩包,这个文件夹可以帮助我们在电脑出现意外情况后,重新打开工程时恢复之前的版本,比较贴心(不过占用的内存会很大,如果将工程发给其他人,建议将这个文件夹直接删除)。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三、绘制原理图

  文件建立之后,那么就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去绘制原理图文件了。
  在这个新手教程中,我会跟大家制作一个STM32L496VET6的最小系统板。

3.1 确定最小系统应该具备的模块

  这个标题是针对该例程去写的,其实对于任意的原理图,需要心中有一个大概的框架,就是这个原理图中应该包含哪些内容,然后依旧框架去绘制原理图。
  对于我们的最小系统板,毋庸置疑,肯定需要STM32芯片。有了芯片需要我们给电路板供电,那么就会有电源模块(该例程的STM32L496芯片需要3.3V供电),我准备使用5V电压给整个板子供电,通过降压芯片出来3.3V电压给芯片及其他模块供电;此外,芯片工作需要有晶振,这个就类似我们人类的心脏,没有它芯片无法正常执行代码;板子焊好之后,需要给STM32芯片下载代码进行测试,因此需要下载接口;一般芯片上都会带有一个复位引脚,咱们也可以利用起来,去设计一个芯片的复位电路。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确定最小系统板包含以下模块:

  • 电源模块(5V降3.3V)
  • STM32芯片(包含排针,将芯片的引脚引出,方便后续使用)
  • 晶振电路
  • 下载器接口
  • 复位引脚

3.2 导入/绘制原理图库

  确定好电路框架之后,就可以导入原理图库,我个人不太喜欢自己去绘制原理图库,对于简单的元器件还好,多引脚的芯片就比较麻烦了。所以我一般喜欢利用一些网站或者工具去导入原理图库,这样会节省很多时间。
  通过网站导入原理图的教程可以参考这篇博客:Altium Designer实用系列(四)----Ultra Librarian 下载芯片原理图库及封装并导入AD
  还有个很好用的AD软件插件Altium Library Loader V2.2,直接点击插件搜索芯片的名字,就会出来原理图库和封装库,大家可以参考下面这个博主的博客进行安装:Altium Designer软件插件之封装神器Altium Library Loader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然,如果你电脑本地有一些原理图库,也可以按照下面的操作进行导入:
  ①在软件右下角找到Panels,选择里面的Components。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②点击Components界面里的三个横的符号,然后选择第一个: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③点击“安装”,此时会弹出文件选择对话框,选择你的原理图库或者封装库所在的路径,找到对应文件导入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这一步有问题,欢迎各位读者在博客下或者私聊我,给我说一下,我会尽量给你解决的。

3.3 开始绘制原理图

  这一步开始正式绘制我们的原理图了,首先要做的就是把一些需要的芯片拖进来。在原理图库找到芯片之后,左键按住需要的芯片拖动到左侧原理图文件中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细心的读者肯定会发现,这个拖进来的芯片标号为什么是U?A?这个“?”这个暂时不用管,但是A是什么呢?下面是两个元器件的原理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U?A表示这个芯片的原理图绘制者在绘制时,将这个芯片分成了多个部分;U?表示这个芯片原理图就这一个部分,所有引脚都在一起。那么如何把多部分的芯片全部拖进来呢?按照下面操作即可:依次选择Part A/B/C(Part A已经拖进来了,再把B/C拖进来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这些是对于芯片原理图是分部分绘制的情况,如果芯片原理图不是分部分的,那就完全没必要进行上面操作了。
  芯片拖进来了,再把其他需要的部分拖进来吧:AMS1117(5V->3.3V LDO芯片)、32. 768KHz晶振、8MHz晶振、2P电源接口、4P下载器接口、复位按键、3P Boot Loader插针以及引脚外扩排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两个晶振上面有红线,这个是由于他们现在的标号(Designator)是一样的,所以软件给画个红线表示警告。尤其一些比较复杂的原理图,上面的电阻电容会非常多,将电阻电容拖进原理图之后,可以不用手动修改它们的标号,原因后面我会揭秘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4 绘制各模块原理图

  上一小节已经把各模块的元器件拖进来了,这一小节就开始把各模块连接起来吧。

3.4.1 电源模块

  为了方便区分模块,我个人习惯使用线段将各模块圈起来,并添加文字描述:添加红线,可以在原理图上右键,选择“放置->绘图工具->线”(最好记住快捷键:P+D+L),软件默认绘制出来的显示黑色细线,这时可以双击线段,进入线段属性设置界面,可以选择线的颜色、粗细以及线的形状。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添加文字也是右键原理图,选择“放置->文字”,然后输入模块名字即可。同样,双击文字后,在属性栏也可以修改字体形式。下图显示的是添加线和文字之后的样式。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现在模块的引脚都是没有电气网络的。首先电源接口,一个引脚输入5V,一个引脚接地:点击原理图上方的按钮,添加两个GN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双击其中一个GND,进入属性界面修改成5V电源输入。补充一点,如果想要旋转元器件的方向,左键按住这个元器件,按空格即可进行逆时针旋转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尽管我们已经将电源放到原理图上了,但是电源的网络标号和元器件引脚并未进行电气连接。右键原理图,选择“放置->线”(注意,这个线和上面的红线不一样,这里的线是一种具有电气连接属性的。此外,强烈建议大家记住这个操作的快捷键:P+W,因为这个操作会经常用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之后将鼠标放在引脚上,会出现一个叉号,这是左键点击一下,继续拖动连接到另一端,再左键一下即可(若要结束连线指令,按esc按键退出即可)。连接好的网络标号或元器件也可以移动,而线会随着移动自动调整。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对于ASM1117(5V转3.3VLDO芯片),需要阅读其数据手册说明,确定各引脚的作用,才能知道如何绘制它的外围电路。
  ASM1117芯片比较简单,但是如果给为读者后续设计一些复杂芯片的原理图,一定要仔细阅读他们的数据手册,这也是电路板设计中的关键一步,只有知道芯片各引脚作用,电气水平等等关键的指标,才能尽可能确保在功能调试时不会出现问题。
  下图是ASM1117推荐的外围电路连接图,因为比较简单,因此我们按照手册说明,在原理图上直接连接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处有两个10uF和22uf的电容,他们可以统称为滤波电容,但其实它们的作用并不一样,22uF的叫做退耦电容,10uF叫做旁路电容。这些电路知识在这里就不做过多介绍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去找一些资料看一下。
  我们拖动一个电容进来之后,可以在电容上左键点击一下,然后按住shift键,再按住左键拖动到其他空白地区,就可以复制一个电容出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拖进来的电容默认100pF,双击电容下面的100pF,进入属性栏,将Value栏的值手动改为10uF即可。

记得我刚开始学AD时,总以为AD会有电路仿真的功能,所以半天没搞明白这个软件到底要干啥,后来就明白了:这个原理图其实就是把电路如何连接的表示出来,也为后面导入PCB做基础工作。因此修改这个value值并不是进行仿真的,只是为了让设计者清晰这个元器件的容值或者阻值是多少,如果你记忆力惊人,能记住各个电阻电容的值,把这个value改成“我爱你,老婆”也是可以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就是电气连接好的整个电源模块: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细心的读者又发现了,你这图上红圈圈出来是啥意思?其实我想说明的是,这两种虽然形状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网络标签,放置第②个的操作是:在原理图空白处右键,选择“放置->网络标签”。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第①种网络标签只在电源网络中使用,在一般的电气网络中,一般使用第②种

3.4.2 STM32芯片

  首先先将芯片的电源部分连接起来。一般在连接芯片引脚之前,一定要仔细阅读数据手册,确定芯片引脚功能以及一些注意事项后再动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电源部分完成之后,剩下的就是将芯片引脚与排针相连,以便后续使用中。
  在下面接线中,我们使用两种方式,即直接连线和网络标号连线,对比一下两种连线方式。
  ①直接连线(PA13和PA14引脚在这连接起来是为了做个示意,这俩引脚后续还用在下载器接口电路中,所以各位读者在绘制时暂时不要连接这俩引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②网络标号连线(相同网络标号的就表示互相连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上面两张图不难看出,网络标号连接更加简洁,看起来更加美观。我个人是比较推荐后者的,尤其是非常复杂的电路板,如果直接连线那会导致原理图非常复杂。

3.4.3 晶振电路

  前面说过了,晶振电路就是芯片的心脏,没了它芯片是不会工作的,一般在STM32中,会存在两种晶振:32.768KHz和8MHz(常用)。其中32.768KHz是用来给芯片的RTC提供时钟脉冲的,8MHz或者其他频率的晶振经过STM32内部的PLL、倍频器、分频器产生不同频率的时钟信号,为各个外设提供晶振。感兴趣的可以查阅一些资料,在这就不过多介绍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选择STM32的外部晶振时,一般使用无源晶振(即不需要供电)。当然有一些特殊的芯片会特别注明需要使用有源晶振(需要外部供电)。上图中晶振的负载电容是根据厂家的数据手册选择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4.4 下载器接口

  这里选择的下载接口为SW,下载器接口比较简单,只有四根引线,即VCC、GND、SWDIO(数据线)、SWCLK(时钟线)。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4.5 复位引脚

  设计复位引脚是为了方便调试程序,或者在程序跑飞时及时复位,重启软件运行。其电路连接如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未按下复位按键时:NRST引脚电压为10K上拉电阻的3.3V,电流走线为①;当按下复位按键时:NRST引脚为低电平,此时检测到低电平时,芯片内部触发复位中断,将内部的程序运行强制复位。

3.4.6 BOOT电路

  该电路是为了引导程序运行:STM32具有主引导模式(Main Boot Mode)和系统引导模式(System Boot Mode)。 当将BOOT0引脚接地时,芯片内代码将从内部Flash中读取并启动,也就是运行用户通过SW或者JTAG下载的代码
  如果BOOT0引脚接高电平(通常是VDD电源电压),将进入主引导模式。在该模式下,芯片将尝试通过串行线路(USART、SPI或CAN等)接收新的固件,用于更新或烧录新的程序,也就是芯片里面默认的程序(不是用户的下载的,也就是不是运行FLASH里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3.5 检查原理图并确定各元器件封装

  经过上面的步骤我们已经把原理图绘制完成了,完成后的原理图如下(偷个懒,最后的原理图没有经过美化):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可以看到,完成后的原理图存在一些红线,下面点击工具栏的工程,选择第一个命令,编译咱们的原理图,之后在弹出来的“Message”中会出现目前电路存在的一些问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些问题包括四个等级:致命错误、错误、警告、不报告。对于前两个等级问题,我们必须处理,对于不是特别严重的警告,可以忽略掉,或者通过工程配置将错误改为不报告:例如上图出现了一个"off gird Net Label…",这个警告是因为咱们的元器件没按照尺寸放在栅格上,这个警告完全可以忽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右键原理图,选择“工程选项”,弹出的对话框划到最后面,找到“off grid object”,点击后面的图标,选择成不报告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时再编译原理图就会发现这类警告了,但是仍然有其他错误或者经过。其实这些大部分原因是元器件标号一样了,比如都是“C?”或者“R?”。前面说过,咱们拖进来元器件之后暂时不用手动修改,但是到这,我们已经完成原理图了,因此需要去给每个元器件一个独一无二的标号了。
  点击工具栏的“工具->标注->原理图标注”,弹出的窗口直接选择“更新更改列表”,这时又会弹出一个“information”窗口,点击OK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点击“接收更改(创建ECO)”,在弹出来的对话框中依次点击“验证变更”、“执行变更”,最后点击两个对话框右下角“关闭”即可完成自动标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此时再编译原理图,会发现很多错误都没有了,原理图上也没有红色波浪线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虽然大部分错误都没了,但是还有几个警告,他们的意思是某些元器件缺少封装,虽然是警告,但是千万不可忽略。这些警告也引出来原理图的最后一步:确定元器件封装
  什么是封装?下面是deepseek给出的回答:

元器件的封装是指容纳半导体集成电路芯片(Die)的一个外壳、外衣。
您可以把它想象成:

  • 芯片(Die) 是集成电路的“大脑”——一个非常精密但极其脆弱的小硅片。
  • 封装就是为这个“大脑”建造的“身体”和“房子”。它保护大脑,并为其提供与外部世界(比如电路板)沟通的“四肢”和“通道”(引脚/焊球)。

简单来说,封装就是芯片的外在物理形态,包括其大小、形状、引脚数量、引脚间距以及尺寸等。


封装的主要作用和功能

封装绝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容器,它承担着多项关键任务:

  1. 物理保护:保护内部精密的芯片免受机械损伤、灰尘、湿气、化学腐蚀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
  2. 电气连接:将芯片上微米级别的细小电路触点,通过内部极其精细的金线连接到封装的引脚上,从而将这些信号和电源引到外部,方便与印刷电路板连接。
  3. 散热:芯片在工作时会产生热量。封装材料(如某些金属或陶瓷部分)和设计充当了散热器,将内部产生的热量传导到外部环境中,防止芯片因过热而损坏。
  4. 标准化:封装提供了标准化的尺寸和引脚排列,这使得自动化生产(如贴片机)成为可能。工程师可以根据封装类型来设计电路板,而无需关心每个芯片内部的具体实现。
  5. 机械支撑:为芯片提供了一个坚固的底座,便于安装和焊接在电路板上。

常见的封装类型(举例)

封装技术不断发展,种类繁多,但主要可以分为两大类:

  1. 通孔插装技术(Through-Hole Technology, THT) 这种封装的元件有长长的引脚,需要插入电路板上钻好的孔中并进行焊接。现在主要用于需要高机械强度的场合。
  • DIP (Dual In-line Package)双列直插式封装。这是最经典的传统封装,芯片两侧有两排平行的引脚。常用于早期的微处理器(如Intel
    8086)、RAM内存条和基础集成电路芯片(如555定时器)。
  1. 表面贴装技术(Surface-Mount Technology, SMT) 这是当前绝对主流的封装形式。元件的引脚(或焊端)直接贴装在电路板的表面,而不是插入孔中。SMT元件更小,适合自动化高速生产。
  • SOP/SOIC (Small Outline Package)小外形封装。可以看作是DIP的表面贴装版本,引脚更小,间距更密。
  • QFP (Quad Flat Package)四侧引脚扁平封装。引脚从封装的四个侧面引出,在微控制器(MCU)中非常常见。
    • TQFP (Thin QFP):更薄的QFP。
  • QFN/LGA (Quad Flat No-lead / Land Grid Array)四侧无引脚扁平封装。封装底部有裸露的焊盘用于散热和电气连接,没有向外伸出的引脚。体积小,散热性好,广泛应用于现代芯片。
    • DFN:双排版本的QFN。
  • BGA (Ball Grid Array)球栅阵列封装。在封装的底部是一个阵列式的焊球(而不是四周的引脚),密度非常高,性能优异,主要用于高端CPU、GPU、FPGA和内存芯片。
    • LGA (Land Grid Array):与BGA类似,但封装上不是焊球而是触点,主板上则有对应的引脚(常见于台式电脑的CPU)。
  • CSP (Chip Scale Package)芯片级封装。其封装尺寸几乎和芯片本身一样大,是目前最先进的封装技术之一,追求极致的miniaturization(小型化),广泛应用于手机等便携设备中的存储芯片和处理器。

为什么封装如此重要?

  • 对于设计工程师:在选择一个芯片时,不仅要看其功能、性能,还必须考虑其封装。封装的尺寸决定了电路板布局,引脚数量和排列决定了布线方式,散热能力决定了是否需要额外的散热措施。
  • 对于采购和生产:不同的封装对应不同的生产工艺和成本。BGA封装的焊接需要更精密的设备(如X光检测)和工艺,成本高于QFP或SOP。
  • 对于维修人员:需要根据封装类型选择合适的工具(如热风枪、BGA返修台)和技术来进行更换。

总结

简单来说,元器件的封装是连接内部脆弱芯片和外部坚固电路板的桥梁。它实现了保护、连接、散热和标准化四大核心功能。不了解封装,就无法进行现代的电子设计和生产。当您看到一个芯片时,您第一眼看到的其实就是它的封装。

  说白了,就是在AD软件中确定的元器件的封装要与实际元器件的尺寸大小对应起来。打个比方:有个M10(直径为10mm)的螺孔,你给它往里拧M8或者M12的螺丝,都是拧不进去的。元器件焊接也是一样的道理,实际元器件大小和封装不对,是无法焊接道电路板上的
  点击工具栏“工具->封装管理器”,首次打开可能什么也没有,这时点击“图纸名”,选择对应原理图即可出来所有元器件的封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对话框右侧最上面,显示的是当前封装的名字,最下面显示的则是导入PCB后的封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我们将电容和电阻的封装全部确定为0805,晶振封装选择前面嘉立创截图中的封装,即SMD3215-2P和SMD5032-2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添加封装时,点击“添加”按钮,再点击弹出对话框的“浏览”按钮,选择合适的封装库,然后可以在Mask里输入封装的关键词,比如我输入了0805,就自动跳出来0805-1C了,这个就是我们需要的封装(注意:不同人做的封装库里名字不是特别统一的,只要封装的尺寸或者焊盘位置合适即可)。最后两个对话框都点击“完成”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时在右侧最上面会有两个甚至多个封装,右键想要设置的封装名字,点击“设置为当前”即可修改封装。当所有元器件的封装都设置完成后,点击右下角的“接受变化(创建ECO)”,然后依次点击“验证变更->执行变更”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再编译一次,就会发现没有任何问题,只有编译成功的提示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到这把我们的原理图保存一下就行了。下一步:把元器件导入PCB。接下来进行第四章的内容。

四、绘制PCB

4.1 从原理图将元器件导入PCB

  点击工具栏“设计->Update PCB …”(注意:做这一步之前一定要先创建一个PCB文件,否则“设计”下面是没有这个选项的),之后弹出的窗口还是依次点击“验证变更”和“执行变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几秒之后,AD就会自动把元器件导入到PCB文件中,导入后如下图所示: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初始导入的PCB中,有一下几个问题:

  1. 有个红色背景板(我也不知道这个啥,就一直这么叫)
  2. 元器件的名称乱码
  3. 芯片引脚全是绿色的(PCB绘制时出现错误会提示绿色哦,这个颜色指示需要读者自己适应一下)

  下面咱们一个个解决这些问题。
  ①直接点击这个背景板删除即可。
  ②双击乱码的字符,在Font Type下选择“TrueType”即可。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个问题出现了,那么多乱码的,一个个改那得多麻烦!不要着急,跟着我继续做:再找到一个乱码的字符(咳咳,实话告诉大家,其实刚到进来的所有字符都是乱码的,尽管英文和数字字符可以显示出来,但是也不是我喜欢的),选中这个字符并右键,点击“Find Similar Objects”,弹出的对话框里找到“Stroke Font”,将它后面的Any选择成Same,点击“确定”,然后就看到所有的字符都被选中,右侧还弹出一个属性对话框,点击对话框的“TrueType”,之后所以的字符都被修改过来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③STM32引脚是绿色的原因是出现了一些与规则相违背的问题,放大之后,可以看到两两引脚间写了个“<10mil”。在这里提到了一个名词:规则。这里的规则主要是指PCB布局时设计的一些规则,比如STM32芯片引脚这个问题,默认的规则可能规定了两两引脚之间的间距不能小于10mil,但是这里STM32引脚间距比10mil小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出现这种问题怎么办呢?首先,针对上图这个问题,一定不是修改引脚间距,因为这个引脚间距就是STM32芯片的实际间距,你在PCB上改了,那么PCB生产出来后,实际芯片引脚是无法对应到PCB的引脚上的,因此也就无法焊接了!!!那怎么办呢?很多聪明的小伙伴一定想到了:改规则!!!
  是的,没错,这种问题就是改规则!
  工具栏点击“Designs->Rules”(我习惯使用公制单位,所以会在PCB界面先点击Q,更改单位),下面我会把一些常用的规则给大家说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图就是焊盘或者过孔之间的间距限制,这也是上面STM32引脚是绿色的原因,这里默认的是0.254mm(10mil),我一般习惯都改成0.089mm(大概3.5mil)。这个规则需要询问PCB生产厂家,他们最小能做到多少,这里限制到多少即可,当然如果是非常专业的电路板,这些规则可不是简简单单这么设计就可以,感兴趣的可以查阅一些资料学习学习。
  类似excel操作,左键按住全选(最后一行不需要),然后键盘输入需要的间距要求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时也可以点击“确定”,回到PCB界面就会发现STM32这些引脚错误已经没有了。
  继续往下看一些比较重要的规则:
  首先是线宽,这个线宽的设置,一般是根据板子上最大电流去设计的,在这个示例中,电流并不会很大,所以这里建议最小宽度和首选宽度不动,把最大宽度改成0.5mm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过孔的规则我一般喜欢设置成下面这样,尤其孔径的最小值需要了解一下厂家最小能做到多少,低于他们的最小值,可能这个过孔在PCB上就做不出来了。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过孔是什么?这个在后面实际绘制的时候会解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这个是差分布线的规则设置界面,这个示例里用不太到,如果是比较牛逼的板子,那就得需要这个了,在这里大家暂时了解一下就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下面有个Holesize的规则设置,这里需要和上面的过孔分开(via):过孔是带有电气属性的,而这里的孔既可以带点,也可以不带电(我的解释可能不对,建议大家搜搜资料深入学习一下)。 它的规则设置保持默认就行,有需要的话再改就行。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这两个分别是焊盘内环之间、焊盘外环之间间距的最小值,建议第一个设置为0.1mm,第二个设置为0.089mm。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再后面两个指的是丝印与焊盘的间距,设置为0mm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读者可能疑惑丝印是啥玩意:丝印就是印在电路板上的一些具有标识的字符或者图案,没有电气属性。例如下图中的就是丝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补充:建议大家先找资料看一下PCB的各个层分别是什么。如果各位时间有限,可以只了解顶层、底层、丝印层(又分为顶层丝印层和底层丝印层)、禁止布线层,其他的层可以在今后慢慢了解与学习。

4.2 确定PCB的大小及形状

  其实在确定PCB时,需要根据实际需求,比如结构尺寸,在这里就简单使用一个矩形的外形。首先在AD最下面,将默认的顶层改到禁止布线层(Keepout),只需要左键点击一下keepout就可以切换过来(还有一个快捷键可以快速切换层:同时按住ctrl和shift,滚动鼠标滑轮也可以切换层)。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工具栏点击“place”,选择Line。还是推荐大家记住快捷键:P+L。在PCB文件上绘制出一个矩形区域,注意,这个矩形一定要封闭起来。此外,建议这个矩形长7cm,宽5cm(双击线段就可以进入属性,可以修改长度)。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全选这个矩形,左键从矩形左上角按住,拖到右下角就可以全选(关于AD的使用技巧会专门写一篇博客说明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按照下图的选项依次点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出现下面的对话框,说明图形没有封闭,不过我一般继续点击“是”,AD依然可以为我们生成板子外形。如果电路外形没有成功生成,那就需要修改一下这个图形有没有封闭了。 最后我们的板子外形就生成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3 初步布局元器件

  在最开始布局的时候,尽量先把比较大的件(电阻电容可以暂时不管)放到电路板(就是4.2节画出来的黑色区域)上。还有就是尽量避免绕线,比如下图的上下两个扩展接口,就比较绕。不过好在我们可以修改扩展接口上的引脚顺序,可以把线稍微调整一下,但是一般在实际画板时,是不能修改一些引脚网络的。这里为了方便初学者布线,我们在电路板上稍微调整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大家按照我下面修改后的原理图进行设计。注意修改完后一定要再编译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之后按照之前的操作,把原理图往PCB再更新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更新之后的PCB如下,尽管还有线比较绕,但是没关系,我们在布线时注意就可以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整理布局完之后,再把电阻电容放进去就好。有些元器件想放到底层去(bottom layer),操作也很简单,双击这个元器件,在属性栏里将层选为底层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下面就是我的大体布局了,大家可以稍微参考一下(当然你也完全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布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4.4 连线

  布局已经结束了,下面就是将各个引脚之间用导线连接起来。首先连接电源部分,点击place,选择track(建议记住快捷键:P+T),然后从电源引脚的5V连接到AMS1117的5V引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布线时,AD会将同网络的引脚高亮。由于是电源引脚,所以尽量把线设置得宽一点,这里设置成我们规则里最大的0.5mm。在布线时(注意:一定在线未连接至终点时),点击TAB键,可以弹出线的属性,在里面修改宽度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修改完之后再连接到终点即可。在这个板子上,只需要把5V、3.3V和GND的布线设置成0.5mm即可,其他的线保持0.254mm。(注:可以暂时不管GND,最后会通过覆铜进行操作)。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人可能在布线时觉得一些没用的层影响布线,所以这个可以修改显示的层。点击PCB左下的LS,然后选择Signal Layer,这样显示的只有顶层底层两层了(对于两层板而言)。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布线时,有一个比较重要的点就是:布线尽量走钝角,避免直角和钝角,锐角和直角会造成阻抗的不连续性,感兴趣的读者可以查阅资料了解一下。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有个常识就是不同信号线不能短路,就是两两连接在一起,那么就有可能出现下面的情况:我的这个线想连接到PB8这个引脚上,但是四周都被顶层的线围住了,这时你在拖动线的时候也是无法拖动的,那怎么办呢?办法只有一个:使用过孔!过孔就是打一个顶层到底层的贯穿孔,然后从底层连线到PB8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在使用过孔前需要把线画到要放过孔的大概位置处。然后右键place,选择Via(推荐记住快捷键:P+V)。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把过孔放置到要连接的线上,这样就会自动设置网络。最后切换到底层,从底层把线接到PB8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当所有的线(除GND外)布完之后,我们可以使用覆铜对电路板进行处理。在覆铜前,尽量在板子上多放置一些GND的过孔,因为在覆铜时,可能某个引脚的GND被隔离了,覆铜之后它还是没法和铜皮连接。
  尽量多放置GND过孔后,我们可以对引脚进行滴泪操作:点击Tools里面的Teardrops,弹出的对话框保持默认即可,然后点击确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就可以看到引脚处的连接都变成下面这样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进行覆铜操作:首先按照下图单击,在弹出来的对话框中,点击“来自…的新多边形”,再点击板外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紧接着对话框变成了下面这样。第一次会默认层为顶层,需要读者手动把Net改成GND。此外,需要把下面去除孤岛等选项选中。最后重复“来自…的新多边形->板外形”,把层选择成底层,Net还是GN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点击确认即可。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上面就基本完成了PCB的绘制了,这时需要进行最后一步了:检查PCB。

4.5 检查最终绘制好的PCB

  恭喜你完成了PCB的90%工作了,这是绘制PCB的最后一步了,和画完原理图进行编译类似,PCB的这个检查叫做电气检查,主要用来找出不符合我们设计的规则的连线等问题
  点击Tools,选择第二个选项,建议不要勾选弹出的对话框里的“创建报告文件”(我个人习惯,可以不对此对话框进行操作),最后点击确定。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软件会帮你找出不符合规则的地方,在Message里会报告。我这里电路板的没有啥太大的问题,因为每个人布线和布局不一样,可能出现的问题不一样,如果出现问题不知道如何解决,可以在我的博客下面留言,或者读者自行搜索一些资料解决都可以。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五、往期回顾

Altium Designer实用系列(一)----原理图导入PCB、PCB板子外形、多层板绘制等
Altium Designer实用系列(二)----PCB绘图小技巧
Altium Designer实用系列(三)----部分问题解决办法(连完所有的线之后还存在飞线,isolated copper…)
Altium Designer实用系列(四)----Ultra Librarian 下载芯片原理图库及封装并导入AD
Altium Designer实用系列(五)----整理并导出PCB的BOM表
Altium Designer实用系列(六)----AD问题整理,持续更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致虚守静~归根复命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