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也能看懂的射频线缆选择指南

点击阅读原文,获取更多优质内容,请关注公众号--通信射频老兵:

小白也能看懂的射频线缆选择指南

一、前言

在射频或者毫米波测试环境里,同轴射频线缆可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常用配件了。这玩意儿出问题的情况可不少:弯折导致屏蔽层破损、过度扭曲、连接器拧得太紧(或者太松)——啥情况都有。很多问题都是人为操作不当引起的,但要是实验室里备齐了合适的测试射频线缆,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这些麻烦。今天我们就聊聊不同测试场景下选同轴传输线该看哪些规格和认证,教你怎么挑合适的射频线缆。

图1. 射频同轴线的构成

二、关键参数  

1、阻抗

同轴射频线缆的性能跟好多指标有关,常见的阻抗是50Ω或者75Ω。从测试的角度来说,大部分实验室设备都是50Ω的,要是引入75Ω的设备通常不太现实,尤其是像矢量网络分析仪这种贵的仪器。当用50Ω的VNA测75Ω设备时,得接上最小损耗衰减器或者50-75Ω的适配器、75Ω同轴射频线缆,还得通过TRL/M校准(就是直通-反射-线/匹配校准)或者用带75Ω校准件的SOLT校准(短路-开路-负载-直通校准)把系统校准到75Ω的基准面上。一般1GHz以上的场景常用50Ω同轴射频线缆,而75Ω射频线缆更多是用在家庭电视音视频信号传输这类地方。

图2. 用矢网测试同轴射频线缆的性能

测75Ω器件一般得用最小损耗衰减器,这东西一头是50Ω阻抗,另一头是75Ω阻抗。这类衰减器通常还能转接不同类型的连接器,既能接在50Ω测试射频线缆的末端,也能放在仪器和75Ω测试射频线缆中间。测试的时候得把衰减器本身的损耗值算进去。  

射频同轴射频线缆的阻抗由射频线缆的介电常数和内外导体的直径决定,这个阻抗可以通过下面的公式计算。

 

其中:

Zo = 特性阻抗,单位为Ω

εr = 介质的相对介电常数

D = 外导体的内径

d = 内导体的直径

注:导体内外径的单位可以是任意单位,因为它们在计算中是以比值形式出现的,所以会相互抵消。

2、衰减与插入损耗

同轴组件的插入损耗(S21)说的是信号从输入端到输出端的功率损耗,而衰减是个跟频率有关的指标,用来表示单位长度的损耗。对于双端口的无源同轴射频线缆,S21和S12的测量值应该是一样的。衰减一般用dB/m来表示。  

实验室桌面测试系统通常用1米或1.5米以内的短射频线缆,但室外测试就不一样了,可能需要长射频线缆,比如从控制室连到远端收发机,或者地面设备接到天线塔顶的基站。长射频线缆得选低损耗的型号,这种射频线缆一般更粗、更耐用,中心导体是实心的,不是绞线结构。另外,表面镀层导电性好,能减少高频时的趋肤效应损耗;外护套材料得选抗紫外线、耐温度变化,还能防潮防盐雾的,这对长期测试很关键。

图3. 射频线缆插损测试图

3、电压驻波比(VSWR)

实际系统里肯定会有驻波,这主要是测试射频线缆和后面的组件(像天线)阻抗不匹配造成的。同轴传输线要是结构有缺陷,会改变它的几何特性,进而影响阻抗。实心导体表面一般会镀银,这样能减少信号衰减,还能让表面更平整。

射频线缆在生产或者使用的时候要是出了问题,比如护套鼓包、开裂、融化,或者过度弯折、受到振动,都可能让它的电长度发生变化,导致相位不稳定。

图4. 源阻抗和负载阻抗匹配程度决定了VSWR的大小

4、功率容量

跟波导比起来,同轴射频线缆个头更小,但金属散热的面积也有限,所以能承受的功率不大。波导的信号衰减情况更好,这也是为啥雷达天线的馈线大多用波导,而蜂窝通信系统用同轴射频线缆就够了。

功率容量会随着频率升高大幅降低,举个例子,有的射频线缆在1GHz能扛1800W功率,到了18GHz就只能承受400W了。中心导体因为表面积最小,升温最快,这直接会影响射频线缆的性能。

虽说同轴射频线缆不太适合大功率传输,但在功放测试这类场景里,还是得留意功率参数。这时候就得靠波导、耦合器和衰减器搭配使用,来保护精密仪器了。

图5. 射频线缆功率 vs 频率的示意图

5、屏蔽效能

屏蔽效能是衡量射频线缆抗干扰能力和电磁兼容性的关键指标,从理论上讲,它指的是信号经过屏蔽层反射、吸收以及多次反射后产生的总损耗。  

屏蔽效能和材料表面电阻率(会随频率升高而增加)、磁导率还有屏蔽层厚度呈正相关。像单层编织屏蔽的同轴射频线缆,可能会有覆盖不到的地方,这就容易导致电磁干扰或者信号泄漏。要是反复弯折射频线缆,会让屏蔽层更快变松散,而用多层屏蔽结构能提高整体屏蔽效果。铝箔屏蔽虽然成本低,但会让射频线缆没那么柔软。一般来说,屏蔽层厚度得是趋肤深度的好几倍,不过在高频环境下可以适当薄一些。

图6. 信号在射频线缆中的传播

根据需要的屏蔽效能和覆盖率,射频线缆组件可以把编织网和箔片组合起来用。

图7. 不同屏蔽效果的射频线缆

6、插拔寿命  

测试环境里的连接器插拔次数比固定安装时多得多。虽说大多数连接器坏了都是因为操作不当,比如拧的时候用力太大,或者螺纹没对齐导致刮花,但用钝化不锈钢这类加强材料能明显延长连接器的使用寿命,这样整套线缆组件也会更耐用。

7、弯曲寿命  

测试射频线缆平时弯折的次数比普通同轴组件多得多,所以柔韧性特别关键。一般会通过应力消除结构来减少连接器和射频线缆连接处的变形。细径射频线缆看着好像更容易弯曲,但其实因为尺寸小,反而对过度弯折更敏感。  

“最小弯曲半径”参数里有“单次弯曲半径”,指的是不会让屏蔽层变形或者内导体疲劳的极限值,这个参数更适合长期固定安装的情况;而“重复弯曲半径”是射频线缆能多次弯曲还不影响信号完整性的临界值,通常要求更严格。有些技术手册会标明不同弯曲半径下能耐受的弯折次数。  

弯折时相位和幅度的稳定性对测试很重要,性能稳定的话能延长校准周期,还能提高测量精度。要是测试射频线缆弯折时不稳定,可能会造成很大的测量误差。

8、相位稳定性  

从开关、放大器、耦合器这些器件的桌面评估,到天线特性测试,再到自动化测试设备(ATE)的生产级验证,跟相位相关的测量(包括相位稳定性和重复性)一直都是核心需求。毫米波频段对相位稳定性的要求特别严格,因为低频段的相位偏移到了高频会等比放大误差。  

在信号分配/合成系统里(比如相控阵天线或者多通道信号处理),相位稳定的射频线缆对保持系统性能很关键。相位误差会导致波束成形出现偏差,或者让误码率(BER)变高。长距离部署射频线缆时,还得考虑温度循环引起的介电常数变化,这种变化会改变射频线缆的电长度,进而带来相位漂移。  

一般来说,相位会受射频线缆组件的物理长度、弯曲半径以及组装工艺影响。需要注意的是,射频线路的电长度(用度数表示)由下面的公式定义:

其中,f为频率(单位:Hz),L为物理长度(单位:m),εr为射频线缆材料的介电常数,c为光速(单位:m/s),λ为波长。

射频射频线缆一般设计成能在宽频段里用,还得尽量减少衰减(也就是损耗)。电长度越长,损耗就越大。因为电长度(包括损耗)和介电常数εr的平方根成正比,所以大多数射频射频线缆都用介电常数低的材料做,常见的是聚四氟乙烯(PTFE,就是特氟龙),有时候也会用二氧化硅(SiO₂)。PTFE更常用,因为它容易弯曲还不容易坏,二氧化硅就比较脆,只能用在半刚性射频线缆组件里。  

不过柔性PTFE结构有个缺点,射频线缆弯曲的时候可能会出现相位变化(还有其他性能变化)。弯曲射频线缆会改变弯曲处的物理长度,而且还可能让中心导体周围的介电材料、屏蔽层和编织层被挤压或者变松弛,这也会影响电长度,进而导致相位变化。不同设计和结构的线缆,弯曲时相位变化的敏感程度不一样。所以稳相系列的射频线缆得专门设计和测试,保证弯曲时相位稳定。  

尤其是在毫米波频段,射频线缆尺寸小很多,更容易因为弯曲和弯折受损。这时候射频范围内细微的幅度和相位变化都会被放大。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是给毫米波测试射频线缆做加固处理,防止弯曲测试时过度拉伸。这样就不用完全依赖半刚性射频线缆了,加固后的柔性射频线缆也不会过度弯折。一般来说,相位不稳定会破坏测试系统的完整性,让测试测量的准确度和精度下降。当然,相位不稳定的线缆就得更频繁地重新校准。  

相位稳定的射频线缆会经过大量温度循环测试,确保在不同温度下都能保持相位稳定。这个过程通常会用特殊的介电材料,比如微孔、泡沫或者空气间隔材料,这些材料在温度变化时介电损耗更小,机械稳定性也更高。类似地,时延匹配射频线缆组件里有两根或多根相位稳定射频线缆,它们的时延能相互匹配,让信号在皮秒级时间内同步传播。

图8. 不同型号射频线缆在不同温度下的相位变化

可以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通过反复弯折电射频线缆来分析、评估相位变化。

图9. 对同一线缆进行反复弯折统计其相位变化情况

10、无源互调(PIM)

PIM是设备无源部件里出现的一种现象,会让电气性能出现没法解释的非线性问题。PIM(无源互调失真)的表现是这样的:有两个或者多个强射频(RF)信号混在一起,就会产生一堆没用的信号。这种混合一般会弄出两个发射信号F1和F2的和频信号还有差频信号。这些信号就是F1+F2和F1–F2。发射信号的谐波也会产生和频还有差频信号。低阶的PIM破坏性更大,不过高阶PIM覆盖的带宽更宽。它主要影响的是那种高灵敏度的接收器。干扰信号会把噪声基底抬高,还会把需要的信号给挡住。干扰信号也会让接收器的灵敏度变低 。

图10. 双音信号及交调产物示意图

在多频率、高功率的系统里,比如分布式天线系统(DAS)、基站,PIM问题经常冒出来。因为这些系统需要高灵敏度的接收设备,又得用高功率,金属连接点就可能出现电热失真。PIM产生的功率会干扰信号传输(让误码率(BER)上升),导致通信质量差、通话掉线、数据速率降低。业务繁忙的时候,功率集中,PIM就容易出现;业务少了,情况会好点。它经常表现为间歇性信号,排查起来特别难,因为得精准找到问题源头才能解决。要是在动态环境里做高灵敏度的PIM测试,可能会因为PIM导致测试失败,所以得用低PIM的射频线缆组件,才能保证连接可靠。每增加1dB的PIM,吞吐量就会大约降低8%。

图11. PIM会对吞吐量造成影响

(1)PIM产生的原因:

- 材料非线性:不同金属(如铜与铝)接触时,因氧化、腐蚀或微观表面粗糙度导致接触电阻变化,产生非线性电流-电压特性。

- 机械应力:线缆弯曲、振动或温度变化引起导体形变,改变接触压力或间距。

- 制造缺陷:绝缘层不均匀、导体毛刺、连接器焊接不良等。

(2)降低PIM的设计与工艺:

- 材料选择:

-- 使用同种金属(如镀银铜)连接器,避免电化学腐蚀。

-- 采用低损耗、高纯度绝缘材料(如PTFE),减少介电非线性。

- 结构设计:

-- 优化导体接触面(如空气间隙设计、精密机械加工)。

-- 增加线缆刚度,减少弯曲引起的形变。

- 制造控制:

-- 严格清洁工艺,避免金属碎屑或污染物。

-- 自动焊接或冷压连接,减少人为误差。

三、结构类型

射频线缆的种类虽然很多,但结构基本上能归为三类:半刚性射频线缆、可手工成型射频线缆(可成型射频线缆)和柔性射频线缆。半刚性射频线缆故意做得最不灵活,一旦弯成某个形状,就会保持不变,不能再重新塑形。可成型射频线缆有一定的柔韧性,能被弯曲和重新弯曲(在预定的次数内),以保持特定的形状。顾名思义,柔性射频线缆是最灵活的,但不会保持任何特定形状。每种射频线缆都有自己适用的测试用途和场景,当然还有某些特殊场景会应用到加固型射频线缆。

1、半刚性射频线缆

半刚性射频线缆有几个关键特点:频率范围宽、刚性强、相位稳定、低互调失真(PIM)性能好。它出色的电气性能要归功于自身尺寸的刚性,因为弯曲和温度变化往往会导致不可预测的相位变化。对于半刚性射频线缆来说,弯曲根本不是问题,而且这些射频线缆组件在成型后,通常会经过仔细检查和热循环测试,以确保性能稳定可靠。为了达到刚性,半刚性射频线缆的外导体是挤压金属制成的实心护套,内导体是铜或铜合金制成的实心金属。先把射频线缆切割、弯成需要的长度和形状,再把连接器焊上去。

半刚性射频线缆由实心的内导体和外导体组成,连接处是360度焊接的,能在很宽的频率范围内稳定工作。

图12. 半刚性射频线缆

2、可成型射频线缆

可手工成型的同轴线缆是半刚性射频线缆的一种更易弯曲的版本。这种射频线缆的主要用处就是能被弯曲和反复塑形,保持各种形状,所以可以作为半刚性射频线缆的替代选择。不过,因为柔韧性更好,它的电气性能通常比不上半刚性射频线缆。为了保持可弯曲性,可成型射频线缆的内导体还是实心的,但外导体用的是软质(未退火)铜或者极软的铝。和半刚性射频线缆一样,可成型射频线缆的连接器也是焊接上去的,这样能保证连接可靠。

图13. 可成型半刚性同轴射频线缆,镀锡铜编织外导体

3、柔性射频线缆

柔性电射频线缆大多用在测试和测量场景中,因为测试时一般不需要把射频线缆弯成特定形状,通常只是用同轴线把被测设备和实验室仪器连起来,拉到方便操作的距离。柔性射频线缆的内导体和屏蔽层结构更复杂,这样才能在被扭转或纵向弯曲时,依然保持稳定的性能。内导体可以是实心的,也可以是多股绞合的——绞合的能增加柔韧性,但在高频下,实心内导体的性能更好,因为它的形状更规整。

屏蔽层(也就是信号通过内导体传输时的返回路径)要么是薄铝箔带,要么是编织网(也可能两者都有)。如果用实心护套的话,弯曲时很容易损坏开裂。屏蔽层的材料可以是铜线或铜合金,还可能镀银。对于编织网来说,屏蔽覆盖率和屏蔽效能(SE)是两个重要参数。因为编织网的形状不规整,没法完全“覆盖”住信号,容易出现内部信号泄漏和外部信号干扰,也就是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屏蔽效能衡量的是射频线缆抗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的能力。理想情况下,屏蔽层里的电流应该和中心导体里的电流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实际中做不到,所以在特别嘈杂的环境里,就得关注屏蔽效能。另外,覆盖率和屏蔽效能相关,但不是一回事——比如,覆盖率高的射频线缆,屏蔽效能可能反而比覆盖率低的差,这取决于编织材料的导电性能。

图14. 柔性射频线缆

4、加固型射频线缆

在工业应用里,“加固型射频线缆”可能有好几种意思,比如未连接时的密封性、IP防护等级、耐油、抗紫外线,但测试用的加固型射频线缆不一定是这样。测试场景里的加固型射频线缆组件,得能抗压、超级柔韧、插拔次数多。通常,加固型精度高、相位稳定,还能低PIM工作,因为用到的装甲能限制射频线缆弯折时的扭转,对抗压也有帮助。在需要用精密射频线缆的场景里,装甲特别有用,能避免因为操作不当导致射频线缆横截面变形。测试实验室里,射频线缆一天要在不同测试台上反复用好多次,用很久,所以就得能经得住频繁插拔 。

图15. 镀银层的晶粒微观图

从微观角度看,镀银层的晶粒是连在一起的,但表面不平整,这在高功率工作时尤其容易导致非线性问题。

这种情况经常发生:工程师花时间用矢量网络分析仪(VNA)做了校准,看到响应曲线稳定在0dB的参考值上,然后开始测试,结果后来发现全白做了。排查问题的时候才发现,是一根有问题的同轴线——一弯就相位特别不稳定,没办法,只能重新做整个测试。正因为这类问题频繁出现,所以往往需要加固型和精密的射频线缆组件。从长远来看,优质的元件能节省时间和成本。

图16. 不同接头形式的加固型射频线缆

加固型射频线缆通常配有精密连接器、射频线缆装甲和柔性保护套,这样能保证性能可靠、相位稳定。

三、严苛测试环境(机械、电气和化学测试)

在恶劣的测试环境里,可能得用高可靠性测试射频线缆。这类射频线缆大多用在军事、工业或者各种户外场景,因为这些地方的射频线缆会暴露在严苛环境中。比如说,很多军事射频线缆得做寿命测试或者老化测试,就是把同轴射频线缆放进烤箱里,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温度和湿度循环的应力加速测试。很多工业微电子电路和互连设备在用到恶劣工业环境之前,必须满足机械、防护等级、气候/化学和电磁兼容性这些参数要求。这和军事电路、射频线缆的标准差不多,军事线缆也得做机械测试(像冲击、振动、挤压和弯曲测试),还有化学测试和非标准电气测试(比如绝缘电阻和介电强度测试)。这些参数都是根据同轴射频线缆的具体使用场景定的。比如可能被车辆碾压的线缆,肯定得有抗冲击和抗挤压的能力,这可以通过在射频线缆上加装铠装来实现。  

要是线缆会接触到液压油甚至海水这类化学物质,就得有耐盐或者耐化学腐蚀的能力。不然线缆护套会损坏,让污染物渗进线缆内部。在有恶劣化学物质的环境里,线缆护套材料可能是同轴线缆最关键的部分,因为它能给线缆当防护屏障。含有特殊增塑剂的热塑性塑料,能提供耐紫外线或者耐化学腐蚀的能力。热固性塑料(像氯丁橡胶)也能用,因为这些材料能承受的拉伸和冲击应变比普通热塑性塑料大得多,能提高机械稳定性。热塑性弹性体(TPE)这类复合材料也常用,它结合了热塑性塑料容易剥离的特点和热固性塑料的强度。在一些需要防火的测试环境里,可能得用阻燃材料,比如在热塑性塑料(像特氟龙(FR - PTFE)、聚氯乙烯(FR - PVC)或者聚乙烯(FR - PE))里加阻燃剂,也可以用本身就有阻燃性能的介电材料,比如氟化乙烯丙烯共聚物(FEP)。

图17. 射频线缆机械测试装置

结论

同轴线缆是传输射频和毫米波信号的常用基础元件。然而,在为特定测试选择合适的线缆时,需要考虑多个因素。这取决于环境中的电磁和化学应力以及基本参数(如阻抗、衰减和电压驻波比)。选择合适的测试线缆可以大大减轻测试过程中的压力。

往期高分文章回顾,总有一篇能帮助到你:

射频相关知识:

射频基础知识---你真的清楚巴伦(Balun)是什么吗?

射频基础知识---巴伦、变压器、魔T和电桥傻傻分不清?

射频基础知识---调制信号的功率测量

RF射频PCB设计基础知识(一)

射频基础知识---VSWR、Return Loss和Mismatch Loss概念回顾

收发信机相关知识:

Transceiver收发芯片相关知识分享(一)

Transceiver收发芯片相关知识分享(二)

Transceiver芯片相关知识分享(三)

收发信机基础知识介绍---发射和接收机的类型

收发信机基础知识---时钟噪声对接收机的影响

科普RRU数字基带处理之DDC和DUC

ADC/DAC相关知识:

一文讲透高速ADC基本架构

一文讲透高速DAC基本架构

一文讲透Delta-Sigma  ADC基础知识

一文讲透SAR ADC基础知识

一文讲透什么是时钟抖动Jitter及其影响

一文讲透时钟抖动Jitter对ADC性能的影响

一文讲透ADC中带宽、混叠以及采样等概念

一文讲透ADC中的噪声种类

一文讲透ADC/DAC中的SNR和NSD有什么区别

一文讲透什么是ADC/DAC中的DDC、DUC、采样率以及数据率等概念

DAC基础知识介绍---输出响应(一)

DAC基础知识介绍---输出响应(二)

DAC基础知识介绍---输出响应(三)

ADC 精度 第一部分:精度与分辨率是否不同?

ADC的时域和频域分析方法

如何对ADC进行频率和采样率规划

针对射频采样(RF Sampling)ADC的时钟优化

功放PA相关知识:

深入浅出介绍数字预失真(DPD)技术

深入浅出介绍功率放大器(PA)记忆效应是什么?

数字预失真(DPD)技术:解锁功率放大器效率提升的新秘诀!

深入浅出介绍功率放大器(PA)记忆效应是什么?

射频基础知识---功放(PA)的相关参数介绍(一)

射频基础知识---浅谈为什么Doherty结构能提高PA的效率

几种基于Doherty结构的GAN氮化镓功放设计方法介绍

"5G时代的功率放大器革新:揭秘氮化镓GAN如何引领高效通信"

什么是负载牵引(LoadPull)系统,它有什么用?

浅谈功放PA的VBW

浅谈RRU功放PA保护方法

浅析GAN氮化镓功放在5G中的作用

如何利用包络跟踪技术提高升功率放大器的效率。

如何通过PAPR和CCDF指标来优化5G PA性能

串行通信相关知识:

一文讲透串行通信---LVDS基础

一文讲透串行通信---I²C基础

一文讲透串行通信---SPI基础

一文讲透串行通信---UART基础

时钟系统相关知识:

一文讲透时钟和定时系统

浅析JESD204B和JESD204C的一些区别

PLL锁相环基础知识(一)

PLL锁相环基础知识(二)

PLL锁相环基础知识(三)

在5G网络中使用IEEE 1588实现保持时间同步

在5G网络中,时间同步是如何传播的。

基站相关知识:

浅谈什么是RRU和BBU

5G基站设计难题:尺寸、重量、功耗和散热

半导体设备商新凯来的前世今生

浅谈PIM在基站中的影响

5G小基站Small Cell是什么?

数字信号处理相关知识:

数字信号处理---实数和复数调制

数字信号处理---QAM调制和EVM介绍

数字信号处理---OFDM基础知识介绍

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和窗函数介绍

链路预算相关知识

一文讲透3GPP TS 36.104发射链路相关指标

RRU接收链路RX噪声系数NF测试的几种方法

通信相关知识

关于EVM相关知识的分享(一)

通信人物传记---海蒂・拉玛:美丽与智慧并存的女性

通信人物传记---菲利普・史密斯:从业余无线电操作员到史密斯圆图的创造者

通信人物传记---克劳德・香农:信息论之父

浅谈从4G到5G的一些变化

跨过山海找到你:带你认识卫星通信

天线相关知识

应用于MIMO场景的AAS有源天线系统介绍

浅谈5G NR下的天线进化史

浅谈天线单元在相控阵中的作用

“MIMO技术引领5G通信:速度、容量与效率的完美融合”

案例分析

皮站DPD校准失败案例分析

发射链路EVM指标测试不通过案例分析

RRU在高温下DPD优化失败案例分析

信号完整性相关知识:

深入剖析去耦电容及其作用

掌握EMC秘诀:打造卓越性能的射频PCB设计

信号完整性SI基础知识介绍(一)

PCB设计时的叠层选择

浅谈差分传输中共模噪声

卫星通信相关知识:

卫星通信基础知识---自由空间衰减和天线增益计算

卫星通信基础知识---上下行链路预算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