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安排:32(8) 1-9周
教材:计算机网络 8版 谢希仁 电子工业出版社
教学大纲:见学习通
教学日历:见学习通
考核: 阶段30%+作业20%+实验10%+期末40%
考核节点:时间:阶段第7周 4月14-20日; 内容 :教材前3章
期末第10-11周 5月12-18日 内容:课程全部
课程要求:尽量不缺课,适当做笔记,及时完成作业和实验
第1章 概述
一、定义
1.计算机:一种所谓的智能设备;
2.网络:物流网络(高效、安全);交通网络(高效、安全)
3.计算机网络:字面理解上:一种高效安全传输数据的体系;
专业定义-在网络通信协议的控制下,利用通信线路的手段,将独立自治的计算机系统连接在一起,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1)网络的工作方式:协议控制下进行工作; what how 重点
2)网络的组成实体:通信线路、计算机 ;what how 了解
3)网络的目的: 资源共享(数据资源、硬件设备);what how
4.课程教学学习内容:
计算机网络的一般特性的表述:连通性,共享性
二、计算机网络的发展进程概述(知识背景 了解)
1.前期技术储备;2.市场强烈需求
46年 电话:信息的长距离传输问题
美国军方:推动计算机数据的远距离传输问题
美国国防部就推动了一个称谓ARPANET(阿帕网);
2.ARPANET就是计算机网络的雏形;1969年成功了
解决了将4台分属不同学校的计算机系统连接在一起进行数据分享;
探索了连接的基本方式,连接后计算机的工作模式;
提出了一种有别于电话系统传输数据的方式- 分组交换技术;
3.美国国家基金委员会,引入ARPANET并进行了扩展;NSFNET分层的网络技术; ChinaNET 中国教育科研网 1983年
4.商业资本的引入 Internet 国家互联网 1990年 多层次的网络
ARPANET 关闭了;
ISP (中国电信 中国移动 中国联通 )
三、Internet的逻辑组成分析
1.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系统做为主体;
2.Internet : 计算机网络,是由一个个小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形成的一个逻辑网络; 网络的网络;
3.两者之间的联系:往往会有着相同组成技术;TCP/IP
4.Internet 逻辑组成分析:按照网络的各部分在逻辑网络的工作内容
1)链路(通信线路)、交换结(节)点(交换机、路由器);工作内容主要负责数据的高效传输;
通信子网:处于Internet 核心部位 从管理上讲一般由ISP管理;
2)Internet 上的主机:各种计算机设备;工作内容负责产生数据接收处理数据;
资源子网:处于Internet 边缘部位 由用户自己管理;
5.资源子网工作方式:
1)资源数据由谁产生的?
计算机上运动着的软件进程;
计算机网络通信的本质(主体):是不同计算机间进程的通信;
2)进程间工作方式:C/S Client/Server 客户/服务
P2P peer to peer 点对点 对等模式
3)两种方式的特点:
四、计算机网络的性能评价指标 (定量的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