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的五层网络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1)应用层(2)传输层(3)网络层(4)链路层(5)物理层 。OSI参考模型为七层网络结构,从上到下依次为(1)应用层(2)表示层(3)会话层(4)传输层(5)链路层(6)物理层。
1、应用层
应用层常用协议包括HTTP,FTP,DHCP,SNMP,TELNET。协议规定了应用程序接收和发送的数据格式。
HHTP:超文本传输协议,规定了文本传输格式,默认端口号80,传输层采用TCP协议传输。
FTP:文件传输协议,实现不同主机之间的文件传输需求,默认端口号20,传输层采用TCP协议传输。
DHCP:动态主机配置协议,用于主机的网络配置服务,可以动态的为客户端配置路由器地址,IP地址,服务器地址等。
SNMP:用于网络管理服务,检测统计网络流量。
TELNET:远程桌面服务,默认端口23,传输层为TCP协议。
电子邮件服务:SMTP,POP3,IMAP-4。
2、传输层
传输层的功能是建立端口到端口的通信,需要知道本端和对端的IP地址和端口号。传输层的协议规定了数据到达端口时的数据格式。
传输层是为了解决不同主机之间应用程序(进程)传输数据的问题。
传输层协议主要有TCP,UDP两种。TCP提供安全可靠的数据传输,保证数据完整的到达目的地;而UDP提供是不可靠传输,可能会出现数据丢失的情况。
3、网络层
传输层解决的是端口到端口的通信,而网络层的功能是建立主机到主机的通信。数据走出端口,会经过无数的路由器到达目的主机,怎么选择合适的路径是网络层解决的问题。
路由器把数据包的目的主机地址拿出来,根据网络层协议,决定要往哪个方向传输,因此,网路层协议规定了怎么选择传输路径。
网络层协议最主要的是IP协议,IP协议有两个版本,一个是IPV4,另一个是IPV6。
4、链路层
路由器选择好了路径,数据信号沿着制定的路径传输到目的地址,传输的过程中,信号会衰减,或者信号受到干扰,导致到达目的主机是不完整的数据。这就需要链路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