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控制
文章平均质量分 93
资源存储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感谢您的支持!!!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自动控制】【最优控制】
最优控制是控制系统设计中追求“高性能、低消耗、智能性”的核心技术之一。它不仅仅是“控制系统”,更是“高质量地控制系统”,将“控制”与“优化”有机结合。随着算力提升与数值方法进步,最优控制将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航天、电力系统和智慧交通等场景,也为实现复杂系统的智能与可持续运行提供了坚实理论基础。%20Bu。原创 2025-07-25 13:07:12 · 714 阅读 · 0 评论 -
【自动控制】【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判定方法】
当系统受到扰动或有非零初始条件时,其输出是否随时间趋于有限值(或趋于零)。内部稳定性:系统状态随时间趋于有限值(例如零)。外部稳定性:当输入为有界信号时,输出是否也保持有界(BIBO 稳定性:Bounded Input → Bounded Output)。方法适用系统类型特点特征根法LTI状态空间简洁直接,适合状态模型极点分析LTI传递函数直观判断极点位置Routh-Hurwitz 判据LTI代数方法不需求根,适用于中低阶系统Nyquist 判据LTI频域分析。原创 2025-07-25 12:35:32 · 920 阅读 · 0 评论 -
【自动控制】【过程控制】
过程”泛指一种能量或物质转化、传递、反应的连续物理现象,通常存在于生产、加工系统中。例如:化学反应器中的原料转化为产品;锅炉将水转化为蒸汽;储罐中的液位控制;管道中的流体流速调节。过程控制作为自动化领域的重要分支,面向的是缓慢响应、耦合性强、带约束的连续工业过程。无论是传统PID控制,还是先进MPC、自适应控制等,都需围绕系统建模、参数识别、策略设计、系统部署与调优五个核心要素展开。未来,随着智能制造、碳中和、工业互联网等趋势的深入推进,过程控制将朝着更加智能化、数据驱动、能效导向的方向发展。原创 2025-07-25 12:09:30 · 964 阅读 · 0 评论 -
【自动控制】【线性时不变系统、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时不变系统、非线性时变系统的详细解释】
一个系统是线性时不变系统线性性:满足叠加原理(可加性与齐次性);时不变性系统的行为与时间无关,系统参数不会随时间变化。系统为线性时变系统线性性:满足叠加原理;时变性:系统的参数(如系数矩阵)随时间变化。系统为非线性时不变系统非线性性:系统响应不满足叠加原理,输出不是输入的线性组合;时不变性:系统参数不随时间变化。系统为非线性时变系统非线性性;时变性:非线性函数中显含时间 ttt,即f = f(x, u, t)。类型线性性时变性典型工具控制方法应用难度LTI是否。原创 2025-07-25 12:01:29 · 894 阅读 · 0 评论 -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中的能观性详解】
对于一个连续时间线性系统,其状态空间表达式为:其中,为系统状态向量,为输入,为输出,A,B,C,D是系统矩阵。如果已知输入 u(t)和输出 y(t)在时间区间上的值,我们能否唯一地确定系统的初始状态?若“能”,则系统是能观的。若“不能”,说明存在某些状态对输出隐藏”,系统就是非能观的。能观性是自动控制理论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属性,它与可控性一道构成了系统可设计性的基础。通过本文的介绍,我们认识到:能观性是判断是否可通过输出推断状态;能观性有清晰的代数判据与能量视角;原创 2025-07-25 11:20:51 · 1024 阅读 · 0 评论 -
【自动控制】【自动控制中的可控性:理论与实例解析】
线性定常系统(LTI)在状态空间中的表达为:其中:x(t)∈Rn:状态向量;u(t)∈R:输入向量;y(t)∈R:输出向量;A,B,C,D:为维度合适的常数矩阵。系统是可控的当且仅当对于任意的初始状态 x(0)=x0和任意的目标状态 x(T)=xT存在一个输入 u(t),使得在有限时间 T>0内从x0精确过渡到xT。可控性是自动控制领域的基础性概念,其判断直接决定了控制器设计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原创 2025-07-25 10:37:42 · 571 阅读 · 0 评论 -
【自动控制】【状态空间法的起源、作用、优点和缺点】
状态空间法自20世纪中期诞生以来,已成为现代控制理论与工程应用的基石。它不仅克服了传统频域方法的局限,还为分析、设计、优化复杂系统提供了强大工具。在未来,随着系统复杂性与控制智能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状态空间法将在数据驱动建模、智能控制与大系统协调中发挥更广阔的作用。原创 2025-07-25 10:20:30 · 812 阅读 · 0 评论 -
【自动控制】根轨迹法综述
本文系统梳理根轨迹法的起源、理论基础、应用作用,并深入探讨其优点与缺点,力图为控制工程人员提供完整的理论框架与工程参考。尽管根轨迹法本质不适用于不确定系统,但可作为鲁棒性分析的直观辅助工具,例如观察不同模型下极点变化范围,为鲁棒性指标(如极点裕度)提供初步估算。根轨迹法作为自动控制理论中一项经典而重要的分析方法,在系统稳定性分析、控制器设计、性能优化与教学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随着计算机辅助工具的发展,根轨迹法在现代控制工程中仍保持其独特价值,未来将继续作为分析与设计环节中不可或缺的基础工具。原创 2025-07-25 10:07:43 · 742 阅读 · 0 评论 -
【自动控制】反馈控制与最优控制的不同:原理与案例详解
反馈控制和最优控制是现代控制理论中两类基本而又各具特色的控制策略。尽管它们在许多系统中可以互相融合使用,但在设计理念、信息使用方式、性能指标、系统依赖程度和适用场景等方面存在本质性差异。本文从基本原理出发,系统比较反馈控制与最优控制在结构、方法、作用机制方面的不同,并通过多个典型工程案例,如恒温控制系统、列车节能控制、无人车路径跟踪、火箭姿态调节等,深入说明两者在实际工程中的区别和应用差异,进而揭示不同控制策略的适用条件与发展方向。项目反馈控制(PID)最优控制(轨迹优化)实时调节能力强。原创 2025-07-25 09:46:28 · 1037 阅读 · 0 评论 -
【自动控制】【控制系统的组成】
控制系统的组成虽然看似结构简单,但每一组成部分都承载着系统运行中不可或缺的功能。从参考输入设定到控制器的决策调节,从执行器的能量转换到传感器的实时反馈,整个系统构成了一个有机闭环,实现了智能化、自动化的调节与控制。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进步,控制系统正在朝着更高精度、更高集成度和更强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其组成结构也愈加复杂与多样,但基本原理始终遵循上述控制闭环的核心框架。原创 2025-07-25 09:31:56 · 913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