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 uni-app 工程,就是一个 Vue 项目,
一个uni-app工程,默认包含如下目录及文件:
┌─uniCloud 云空间目录,阿里云为uniCloud-aliyun,腾讯云为uniCloud-tcb(详见uniCloud)
│─components 符合vue组件规范的uni-app组件目录
│ └─comp-a.vue 可复用的a组件
├─utssdk 存放uts文件
├─pages 业务页面文件存放的目录
│ ├─index
│ │ └─index.vue index页面
│ └─list
│ └─list.vue list页面
├─static 存放应用引用的本地静态资源(如图片、视频等)的目录,注意:静态资源只能存放于此
├─uni_modules 存放[uni_module](/uni_modules)。
├─platforms 存放各平台专用页面的目录,详见
├─nativeplugins App原生语言插件 详见
├─nativeResources App端原生资源目录
│ ├─android Android原生资源目录 详见
| └─ios iOS原生资源目录 详见
├─hybrid App端存放本地html文件的目录,详见
├─wxcomponents 存放小程序组件的目录,详见
├─unpackage 非工程代码,一般存放运行或发行的编译结果
├─AndroidManifest.xml Android原生应用清单文件 详见
├─Info.plist iOS原生应用配置文件 详见
├─main.js Vue初始化入口文件
├─App.vue 应用配置,用来配置App全局样式以及监听 应用生命周期
├─manifest.json 配置应用名称、appid、logo、版本等打包信息,详见
├─pages.json 配置页面路由、导航条、选项卡等页面类信息,详见
└─uni.scss 这里是uni-app内置的常用样式变量
uni-app代码编写,基本语言包括js、vue、css。以及ts、scss等css预编译器。
在app端,还支持原生渲染的nvue,以及可以编译为kotlin和swift的uts。
DCloud还提供了使用js编写服务器代码的uniCloud云引擎。所以只需掌握js,你可以开发web、Android、iOS、各家小程序以及服务器等全栈应用。
为了实现多端兼容,综合考虑编译速度、运行性能等因素,uni-app
约定了如下开发规范:
- 页面文件遵循 Vue 单文件组件 (SFC) 规范,即每个页面是一个.vue文件
- 组件标签靠近小程序规范,详见uni-app 组件规范
- 接口能力(JS API)靠近小程序规范,但需将前缀
wx
、my
等替换为uni
,详见uni-app接口规范 - 数据绑定及事件处理同
Vue.js
规范,同时补充了应用生命周期及页面的生命周期 - 如需兼容app-nvue平台,建议使用flex布局进行开发
uni-app分编译器
和运行时(runtime)
。uni-app能实现一套代码、多端运行,是通过这2部分配合完成的。
编译器将开发者的代码进行编译,编译的输出物由各个终端的runtime进行解析,每个平台(Web、Android App、iOS App、各家小程序)都有各自的runtime。
页面简介
uni-app项目中,一个页面就是一个符合Vue SFC规范
的.vue
文件或.nvue
文件。
.vue
页面和.nvue
页面,均全平台支持,差异在于当uni-app发行到App平台时,.vue
文件会使用webview进行渲染,.nvue
会使用原生进行渲染,详见:nvue原生渲染。
#新建页面
uni-app
中的页面,通常会保存在工程根目录下的pages
目录下。
每次新建页面,均需在pages.json
中配置pages
列表;未在pages.json -> pages
中配置的页面,uni-app
会在编译阶段进行忽略。pages.json的完整配置参考:全局文件。
通过HBuilderX开发 uni-app
项目时,在 uni-app
项目上右键“新建页面”,HBuilderX会自动在pages.json
中完成页面注册,开发更方便。
同时,HBuilderX 还内置了常用的页面模板(如图文列表、商品列表等),选择这些模板,可以大幅提升你的开发效率。
各端特色 API 调用
除了 uni-app 框架内置的跨端 API,各端自己的特色 API 也可通过条件编译自由使用。
各端特色 API 规范参考各端的开发文档。其中 App 端的 JS API 参考html5plus.org;uni-app 也支持通过扩展原生插件来丰富 App 端的开发能力,具体参考插件开发文档
各平台的 API 新增,不需要 uni-app 升级,开发者就可以直接使用。
#说明
- uni.on 开头的 API 是监听某个事件发生的 API 接口,接受一个 CALLBACK 函数作为参数。当该事件触发时,会调用 CALLBACK 函数。
- 如未特殊约定,其他 API 接口都接受一个 OBJECT 作为参数。
- OBJECT 中可以指定 success,fail,complete 来接收接口调用结果。
- 平台差异说明若无特殊说明,则表示所有平台均支持。
- 异步 API 会返回
errMsg
字段,同步 API 则不会。比如:getSystemInfoSync
在返回结果中不会有errMsg
。
#API Promise 化
-
具体 API
Promise 化
的策略:-
异步的方法,如果不传入 success、fail、complete 等 callback 参数,将以 Promise 返回数据。例如:
uni.getImageInfo()
-
异步的方法,且有返回对象,如果希望获取返回对象,必须至少传入一项 success、fail、complete 等 callback 参数。例如:
复制代码// 正常使用 const task = uni.connectSocket( success(res){ console.log(res) } ) // Promise 化 uni.connectSocket().then(res => { // 此处即为正常使用时 success 回调的 res // uni.connectSocket() 正常使用时是会返回 task 对象的,如果想获取 task ,则不要使用 Promise 化 console.log(res) })
-
-
不进行
Promise 化
的 API:- 同步的方法(即以 sync 结束)。例如:
uni.getSystemInfoSync()
- 以 create 开头的方法。例如:
uni.createMapContext()
- 以 manager 结束的方法。例如:
uni.getBackgroundAudioManager()
- 同步的方法(即以 sync 结束)。例如:
#Vue 2 和 Vue 3 的 API Promise 化
Vue 2 和 Vue 3 项目中
API Promise 化
返回格式不一致,以下为不同点
和返回格式互相转换
-
不同点
- Vue2 对部分 API 进行了 Promise 封装,返回数据的第一个参数是错误对象,第二个参数是返回数据。此时使用
catch
是拿不到报错信息的,因为内部对错误进行了拦截。 - Vue3 对部分 API 进行了 Promise 封装,调用成功会进入
then 方法
回调。调用失败会进入catch 方法
回调
使用示例:
Vue2
Vue 3
复制代码// 默认方式 uni.request({ url: "https://www.example.com/request", success: (res) => { console.log(res.data); }, fail: (err) => { console.error(err); }, }); // Promise uni .request({ url: "https://www.example.com/request", }) .then((data) => { // data为一个数组 // 数组第一项为错误信息 即为 fail 回调 // 第二项为返回数据 var [err, res] = data; console.log(res.data); }); // Await async function request() { var [err, res] = await uni.request({ url: "https://www.example.com/request", }); console.log(res.data); }
- Vue2 对部分 API 进行了 Promise 封装,返回数据的第一个参数是错误对象,第二个参数是返回数据。此时使用
-
返回格式互相转换
Vue2
Vue3
// Vue 2 转 Vue 3, 在 main.js 中写入以下代码即可
function isPromise(obj) {
return (
!!obj &&
(typeof obj === "object" || typeof obj === "function") &&
typeof obj.then === "function"
);
}
uni.addInterceptor({
returnValue(res) {
if (!isPromise(res)) {
return res;
}
return new Promise((resolve, reject) => {
res.then((res) => {
if (res[0]) {
reject(res[0]);
} else {
resolve(res[1]);
}
});
});
},
});
组件使用的入门教程
- 组件是视图层的基本组成单元。
- 组件是一个单独且可复用的功能模块的封装。
每个组件,包括如下几个部分:以组件名称为标记的开始标签和结束标签、组件内容、组件属性、组件属性值。
- 组件名称由尖括号包裹,称为标签,它有开始标签和结束标签。结束标签的
<
后面用/
来表示结束。结束标签也称为闭合标签。如下面示例的<component-name>
是开始标签,</component-name>
是结束标签。 - 在开始标签和结束标签之间,称为组件内容。如下面示例的
content
- 开始标签上可以写属性,属性可以有多个,多个属性之间用空格分割。如下面示例的
property1
和property2
。注意闭合标签上不能写属性。 - 每个属性通过
=
赋值。如下面的示例中,属性property1
的值被设为字符串value
。
运行时(runtime)
runtime不是运行在电脑开发环境,而是运行在真正的终端上。
uni-app在每个平台(Web、Android App、iOS App、各家小程序)都有各自的runtime。这是一个比较庞大的工程。
- 在小程序端,uni-app的runtime,主要是一个小程序版的vue runtime,页面路由、组件、api等方面基本都是转义。
- 在web端,uni-app的runtime相比普通的vue项目,多了一套ui库、页面路由框架、和uni对象(即常见API封装)
- 在App端,uni-app的runtime更复杂,可以先简单理解为DCloud也有一套小程序引擎,打包app时将开发者的代码和DCloud的小程序打包成了apk或ipa。当然,事实上DCloud确实有小程序引擎产品,供原生应用实现小程序化,详见
uni-app runtime包括3部分:基础框架、组件、API。
- 基础框架:
- 包括语法、数据驱动、全局文件、应用管理、页面管理、js引擎、渲染和排版引擎等
- 在web和小程序上,不需要uni-app提供js引擎和排版引擎,直接使用浏览器和小程序的即可。但app上需要uni-app提供
- App的js引擎:App-Android上,uni-app的js引擎是v8,App-iOS是jscore
- App的渲染引擎:同时提供了2套渲染引擎,
.vue
页面文件由webview渲染,原理与小程序相同;.nvue
页面文件由原生渲染,原理与react native相同。开发者可以根据需要自主选择渲染引擎。
- 组件:
- runtime中包括的组件只有基础组件,如
<view>
、<button>
等。扩展组件不包含在uni-app的runtime中,而是下载到用户的项目代码中。(这些组件都是vue组件) - 为了降低开发者的学习成本,uni-app的内置基础组件命名规范与小程序基本相同。
- 这几十个组件不管在哪个平台,已被处理为均有一致表现。
- 在小程序端,uni-app基础组件会直接转义为小程序自己的内置组件。在小程序的runtime中不占体积。
- 在web和android、iOS端,这几十个组件都在uni-app的runtime中,会占用一定体积,相当于内置了一套ui库。
- 组件的扩展:
- 有了几十个基础组件,大多数扩展组件也都是基于这些基础组件封装的。比如官方提供的扩展ui库
uni ui
。 - 在web平台,for web的各种ui库(如elementUI)也可以使用,但这些库由于操作了dom,无法跨端在app和小程序中使用。
- 在App平台,uni-app也支持使用原生编程语言来自行扩展原生组件,比如原生的地图、ar等。
- uni-app同时支持将微信自定义组件运行到微信小程序、web、app这3个平台。注意微信自定义组件不是vue组件。
- 有了几十个基础组件,大多数扩展组件也都是基于这些基础组件封装的。比如官方提供的扩展ui库
- runtime中包括的组件只有基础组件,如
- API:
- uni-app runtime内置了大量常见的、跨端的 API,比如联网(uni.request)、读取存储(uni.getStorage)
- 同时uni-app不限制各端原生平台的API调用。开发者可以在uni-app框架中无限制的调用该平台所有能使用的API。即,在小程序平台,小程序的所有API都可以使用;在web平台,浏览器的所有API都可使用;在iOS和Android平台,os的所有API都可以使用。
- 也就是说,使用uni-app的标准API,可以跨端使用。但对于不跨端的部分,仍可以调用该端的专有API。由于常见的API都已经被封装内置,所以日常开发时,开发者只需关注uni标准API,当需要调用特色端能力时在条件编译里编写特色API调用代码。
- ext API:web和app的runtime体积不小,如果把小程序的所有API等内置进去会让开发者的最终应用体积变大。所以有部分不常用的API被剥离为ext API。虽然仍然是uni.开头,但需要单独下载插件到项目下
- 小程序平台:uni对象会转为小程序的自有对象,比如在微信小程序平台,编写uni.request等同于wx.request。那么所有wx.的API都可以这样使用。
- web平台:window、dom等浏览器专用API仍可以使用
- app平台:除了uni.的API,还可以使用plus.的API、Native.js,以及通过uts编写原生插件,或者使用java和objectC编写原生插件。这些原生插件调用os的API并封装给js使用。
- 由于历史沿革,DCloud在开发app时有:5+App、wap2app、uni-app等3种模式。这3种方式的runtime在底层能力上是公用的,所有uni-app可以调用5+(也就是plus.xxx)的API。虽然都可以使用5+的系统能力,但uni-app的逻辑层运行在js层,渲染层是webview和原生nvue双选。而5+不区分逻辑层和渲染层,全部运行在webview里,在性能上5+不及uni-app。
DCloud还提供了插件市场,大多数用得着的组件和API都已经有现成的插件。
#逻辑层和渲染层分离
在web平台,逻辑层(js)和渲染层(html、css),都运行在统一的webview里。
但在小程序和app端,逻辑层和渲染层被分离了。
分离的核心原因是性能。过去很多开发者吐槽基于webview的app性能不佳,很大原因是js运算和界面渲染抢资源导致的卡顿。
不管小程序还是app,逻辑层都独立为了单独的js引擎,渲染层仍然是webview(app上也支持纯原生渲染)。
所以注意小程序和app的逻辑层都不支持浏览器专用的window、dom等API。app只能在渲染层操作window、dom,即renderjs。
常用视图容器
所有的视图组件,包括view、swiper等,本身不显示任何可视化元素。它们的用途都是为了包裹其他真正显示的组件。
表单组件
navigator
页面跳转。
该组件类似HTML中的<a>
组件,但只能跳转本地页面。目标页面必须在pages.json中注册。
uni-app代码编写,基本语言包括js、vue、css。以及ts、scss等css预编译器。
在app端,还支持原生渲染的nvue,以及可以编译为kotlin和swift的uts。
DCloud还提供了使用js编写服务器代码的uniCloud云引擎。所以只需掌握js,你可以开发web、Android、iOS、各家小程序以及服务器等全栈应用。
总结:在计算机应用技术学习过程中,我始终把学习作为获得新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和方法,切实做到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思想上积极进取,积极的把自己现有的知识用于社会实践中,在实践中也才能检验知识的有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