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N通信的工作原理
采用CSMA/CD的工作原理,即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冲突检测机制。每个节点在发送消息前会先监听总线,若总线空闲则开始发送;若多个节点同时发送导致冲突,会立即停止发送,冲突节点会在发送完自己的消息后再次检测冲突。----------包含冲突检测
总线上的每个位都有固定的时间段,发送节点将每个位的电平保持一段时间,接收节点则在相应的时间段内检测位的电平,以确保数据的同步和准确性。
通过帧的优先级来管理消息传输。较低优先级的帧会在总线上等待较高优先级的帧发送完毕后再发送,确保重要消息的及时传输。
CAN总线采用差分信号传输方式,具有较好的抗干扰能力。发送时,CAN控制器将CPU传输的信号转换为逻辑电平,CAN收发器接收到逻辑电平后,将其转换为差分电平并输出到CAN总线;接收时,CAN收发器将CAN_H和CAN_L线路上传输的差电平转换为逻辑电平并输出到CAN控制器,再由CAN控制器转换为相应的信号(二进制)并发送到CPU。
LIN通信原理
LIN网络中有一个主节点和多个从节点,所有通讯都由主节点中的主任务发起。主节点发送,从属任务在收到和过滤识别码后被激活并开始消息响应的传输,响应包含数据字节和检查和字节,报头和响应部分组成一个消息帧。
包括初始同步和重同步。初始同步时,主节点发送同步间隔场和同步场数据,同时调整自身位速率与主节点一致。重同步则利用UART帧起始位的下降沿进行同步。
物理层采用单线连接,两个电控单元间的最大传输距离为40m,传输速率小于20kb/s,采用NRZ编码,基于SCI/UART协议,成本低,功耗小,适用于对传输速率要求不高的场景。
MOST通信原理
MOST总线采用环形结构,数据在环形总线内只能朝着一个方向传输。它有着数据信道与控制信道的设计,一旦设定完成,适合用于实时性音讯、视讯串流传输。
利用光脉冲传输数据,与以前的铜缆相比具有减轻重量和减小电磁干扰的优势。
符合OSI模型:在制订上完全合乎ISO/OSI的7层数据通讯协议参考模型,具有良好的兼容性和规范性。
以太网通信原理
CSMA/CD机制:允许多个设备共享同一传输介质。设备在发送数据前会不断监听传输介质上的信号,若无活动信号则可发送数据;在发送过程中同时监测信号,若检测到冲突,即多个设备同时发送数据导致信号干扰,设备会中止发送,并发送一段短的干扰信号通知其他设备,然后随机选择一个退避时间,退避时间结束后重新尝试发送数据。---------冲突检测
以太网将数据连接层分为逻辑链路控制层和介质访问控制(MAC)层。数据在传输时会被封装成帧,帧包含发送的数据有效负载以及发件人和收件人的MAC和物理地址、纠错数据等。每个帧都封装在包含许多字节数据的数据包中,以设置连接并标识帧的起始点,然后通过电缆或光纤传输到接收端。
IEEE802.3标准给出了以太网的MAC层和物理层的协议规范,确保了以太网设备之间的兼容性(芯片的可交换性)和互操作性(以太网供电)。
CAN线+LIN线+MOST+以太网
最新推荐文章于 2025-06-10 08:46:00 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