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固件开发项目实例1000例专栏
文章平均质量分 88
固件开发是一个广泛而深入的领域,它涉及到硬件与软件的紧密结合。一个以大量项目实例为基础的“固件开发项目1000例”专栏,可以为开发者提供宝贵的实践经验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固件开发中的关键概念和技术细节。下面是对该专栏的一个详细介绍:
栏目概述
目标读者:本专栏面向所有对嵌入式系统、物联网设备、
xiaoheshang_123
华为在职资深工程师~~
展开
专栏收录文章
- 默认排序
- 最新发布
- 最早发布
- 最多阅读
- 最少阅读
-
手把手教你玩转Linux最小系统开发搭建的专栏--第二章:流水线——微架构的“效率引擎”2.2 经典五级流水线:取指(IF)→译码(ID)→执行(EX)→访存(MEM)
本文介绍了经典五级流水线的工作原理及其在现代CPU中的核心作用。五级流水线将指令执行分为取指(IF)、译码(ID)、执行(EX)、访存(MEM)和写回(WB)五个阶段,通过并行处理提升效率。文章详细解析了每个阶段的执行过程,包括硬件组件和操作细节,并指出实际应用中存在的三类冒险(结构、数据、控制冒险)及其解决方案。最后通过Gem5模拟器演示了流水线的实际运行情况,强调五级流水线是微架构的基础设计,为后续高级优化技术奠定基础。原创 2025-08-31 13:58:29 · 0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Linux最小系统开发搭建的专栏--第六章:扩展与实战——从最小系统到功能平台6.1 驱动集成实战:为最小系统添加GPIO/串口/I2C驱动(内核模块编译与加载)
本文介绍了为嵌入式最小系统添加GPIO、串口和I2C驱动的完整流程。主要内容包括:1)环境准备,包括工具链安装、内核源码获取和设备树配置;2)三种驱动的开发实战:GPIO驱动通过sysfs控制LED灯,串口驱动实现通信功能,I2C驱动读取温湿度传感器数据;3)模块编译方法及功能验证步骤。每个驱动开发都详细说明了内核配置、代码实现和编译过程,并提供了具体示例代码和命令。通过系统化的驱动集成,开发人员可以快速扩展最小系统的功能,实现与各种外设的交互。原创 2025-08-30 23:54:56 · 4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第二篇:PCIe通信模型与数据传输第6章:DLLP与流控机制——如何避免PCIe链路拥塞
。原创 2025-08-30 20:21:05 · 2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专栏--驱动篇】软件深度开发:11. DMA引擎编程实战(SG-DMA与DMA Scatter/Gather)
本文深入解析Linux内核中SG-DMA(Scatter-Gather DMA)的开发与优化技术。主要内容包括:SG-DMA核心概念(SGList、DMA通道等)、编程框架(初始化、SGList构建、任务提交、中断处理)、性能优化策略(零拷贝、SGList预分配等)以及典型调试技巧。文章还探讨了NVMe协议集成和CXL协议缓存一致性等高级应用场景。SG-DMA技术能显著提升PCIe设备性能,开发者需重点掌握减少CPU参与、资源高效管理等核心要点。文末提供了相关学习资源和代码获取方式。原创 2025-08-29 14:14:36 · 5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专栏--基础篇】构建知识体系:2. 核心协议分层解析(物理层/数据链路层/事务层)
摘要: PCIe协议采用分层架构设计,分为物理层、数据链路层和事务层。物理层负责信号转换与链路训练(如NRZ/PAM4编码);数据链路层通过TLP包、流量控制和ARQ机制保障可靠传输;事务层将I/O请求封装为TLP,处理地址映射与原子操作。开发中需注意眼图闭合、信用分配和BAR冲突等问题。分层设计实现了模块化与扩展性,建议结合标准文档和开源代码深入学习。原创 2025-08-29 11:22:51 · 15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第二篇:PCIe通信模型与数据传输第9章:PCIe调试实战——从协议分析到故障定位的全流程指南
本文为PCIe调试实战指南,系统介绍了从协议分析到硬件/软件故障定位的全流程方法。首先阐述了调试所需的工具链(如Wireshark、硬件分析仪)和环境配置;其次详细解析了TLP/DLLP协议分析方法,通过案例说明如何定位事务层和链路层错误;随后分别从硬件(信号质量、PHY配置)和软件(内核日志、驱动调试)层面提供排查方案;最后通过NVMe识别失败、GPU通信延迟、链路断开三个典型案例,演示综合调试思路。强调PCIe调试需遵循"协议→硬件→软件"的递进原则,并附赠配套调试脚本获取方式。原创 2025-08-29 11:21:09 · 12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专栏--第二篇:PCIe通信模型与数据传输第5章:TLP(Transaction Layer Packet)包结构解析
本文解析了PCIe事务层核心数据单元TLP的包结构。TLP由Header和Payload组成,其中Header包含地址、操作类型等关键字段,长度可变(12-24字节);Payload最大支持1024字节。文章详细介绍了内存读写、IO访问等TLP类型及其应用场景,并提供了调试技巧,如使用Wireshark抓包工具和硬件分析仪排查常见的Payload长度不匹配、地址对齐错误等问题。掌握TLP结构是理解PCIe通信协议的基础,对设备开发调试具有重要意义。原创 2025-08-28 14:11:16 · 15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CPU微架构专栏--1.3 一条指令的“奇幻之旅”:从取指到写回的全流程解析(
本文解析了CPU指令执行的完整流程,将其比作"奇幻之旅"。文章详细介绍了经典五级流水线模型:取指(IF)从内存获取指令,译码(ID)解析指令含义,执行(EX)进行运算,访存(MEM)访问内存数据,写回(WB)保存结果。通过ADD指令示例,展示了各阶段的具体操作和关键组件(PC、ALU、寄存器堆等)。文章还讨论了流水线的理想与现实,包括三种常见冒险类型(结构、数据、控制)及其解决方案。最后提到现代CPU通过超标量和超线程技术进一步提升性能,为理解微架构奠定基础。原创 2025-08-28 10:31:40 · 10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CPU微架构专栏--第三章:缓存——微架构的“速度缓冲带”3.5 实战分析:用perf工具定位缓存缺失
本文介绍了使用Linux下的perf工具分析和优化缓存缺失问题的方法。通过一个测试程序模拟了随机访问(空间局部性差)和顺序访问(缓存容量不足)两种典型场景,并分三个步骤进行调优:首先用perf stat统计缓存事件,发现随机访问的缓存命中率仅87.5%;然后用perf record定位到45.67%的缓存缺失来自随机访问循环;最后提出分块访问和循环展开等优化方案,使性能提升20-30%。文章强调了perf工具在性能调优中的价值,它能精准定位问题并验证优化效果。原创 2025-08-27 14:08:38 · 18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Linux最小系统开发搭建的专栏--1.1 什么是Linux最小系统?(定义、核心组件与典型场景)
Linux最小系统是最精简的Linux运行环境,仅包含启动和运行所需的Bootloader、内核和根文件系统三大核心组件。其特点是体积小(几MB至几十MB)、功能聚焦、高度可裁剪,专为资源受限的嵌入式设备、物联网终端等场景优化。相比完整Linux发行版,最小系统节省硬件资源、提升效率,适用于工业控制、操作系统学习等需要精简定制化的场景。原创 2025-08-27 10:22:29 · 20 阅读 · 0 评论 -
3.4 设备树(Device Tree)的作用与修改:适配开发板硬件(GPIO、时钟、外设)
设备树(DeviceTree)是Linux内核动态适配开发板硬件的核心机制,通过.dts源文件描述硬件配置(如GPIO、时钟、外设),编译为.dtb文件供内核解析。其核心作用包括:1)统一记录硬件信息;2)通过compatible属性匹配驱动;3)动态分配资源。硬件适配需修改设备树关键场景:1)GPIO引脚复用配置;2)时钟参数调整(PLL/分频);3)外设功能参数设置(如UART波特率)。修改后需验证设备树解析日志,检查外设功能。适配原则强调精准描述硬件、驱动匹配、最小化修改和分步验证。设备树实现了硬件配原创 2025-08-27 00:00:00 · 14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专栏--【案例篇】典型应用场景21. GPU加速卡PCIe通信优化实践
【摘要】本文系统介绍了GPU加速卡PCIe通信优化实践,针对带宽争用、延迟敏感和协议开销等挑战,提出硬件、软件和协议层三位一体的优化方案。硬件层通过PCIe5.0升级和信号完整性加固实现带宽翻倍;软件层采用中断合并和队列深度调整提升吞吐量;协议层创新引入NVLink4.0和FLIT调度技术。实施后,通信带宽利用率从50%提升至93.75%,延迟从10μs降至1.82μs,成功应用于AI训练(ResNet-50训练时间缩短42%)和8K视频处理(延迟降低73%)等场景。原创 2025-08-26 11:44:12 · 15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Linux最小系统开发搭建的专栏--第三章:缓存——微架构的“速度缓冲带”3.1 为什么需要缓存?(局部性原理:时间局部性vs空间局部
本文摘要: 缓存是解决CPU与内存速度差异(冯·诺依曼瓶颈)的关键技术,基于程序访问的局部性原理:时间局部性(重复访问相同数据)和空间局部性(访问相邻数据)。通过高速小容量存储介质(如SRAM)暂存热点数据,缓存以空间换时间,将内存访问延迟从100ns降至1ns。类比快递驿站,缓存减少远端访问次数,但需权衡空间占用与数据一致性(如多核同步问题)。缓存作为"速度缓冲带",是局部性原理的工程实践,支撑现代CPU高效运行。原创 2025-08-26 10:23:25 · 12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专栏--驱动篇】软件深度开发:10. MSI中断处理机制与优化策略
本文深入解析了PCIe设备的MSI中断机制,对比了MSI与传统INTx中断在信号传输方式、中断数量和延迟等方面的差异,详细介绍了MSI中断配置流程(设备支持检测、请求MSI中断、注册处理函数)和优化策略(中断亲和性、批量处理、延迟优化、MSI-X动态配置)。文章还提供了典型调试技巧和高级应用场景(如CXL协议中断集成和虚拟化适配),强调通过减少中断延迟、灵活扩展和精准调试来提升性能。配套资源包括标准文档、开源项目和实验平台,为开发者构建高效中断处理系统提供了实用指导。原创 2025-08-25 16:42:23 · 18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Linux最小系统开发搭建的专栏--第六章:微架构的“终极战场”——从设计到落地6.1 微架构设计的“三座大山”:性能、功耗、面积
优秀的微架构需根据目标场景(高性能、低功耗、低成本)动态调整策略,结合先进制程、架构创新和软件协同,最终实现“性能足够强、功耗足够低、面积足够小”的平衡。:Intel至强可扩展处理器(多核+高频率+大缓存)、AMD EPYC(多核+3D V-Cache)。:通过重配置硬件(如FPGA的逻辑单元)实现多种功能(如AI加速与图形渲染共用计算单元);:多个核心共享L3缓存和内存总线,减少重复设计(如Intel的Mesh架构)。:集成AI加速器(如NPU)、图形引擎(如GPU)等,提升特定任务性能;原创 2025-08-26 00:30:00 · 13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专栏--【实战篇】硬件开发指南:8. 热插拔电路设计与实现方案
《PCIe热插拔电路设计与实现指南》摘要:本文系统讲解PCIe热插拔技术,涵盖机械结构设计(双冗余弹簧、30-50gf力度)、电气保护(过流/ESD/浪涌三级防护)和信号协议(PRSNT#/IRST#时序规范)三大核心模块。提供基础电路与带ESD保护的完整方案,重点分析分级上电管理(12V→3.3V/1.8V)和电流检测设计。测试验证包括500次插拔寿命测试、电源时序测量(上升时间<100ms)及多设备兼容性验证。常见问题如系统死机(增加300Ω限流电阻)、设备识别异常(调整PRSNT#上拉电阻)等均原创 2025-08-26 05:15:00 · 20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专栏--第二篇:PCIe通信模型与数据传输第5章:TLP(Transaction Layer Packet)包结构解析
本文解析了PCIe通信中TLP(事务层数据包)的结构与工作原理。TLP包由头部、数据负载和可选的ECRC校验码组成,头部包含类型、长度、地址等关键字段,数据负载最大支持1024DWORD。TLP类型包括内存读写、配置访问和消息传递等,应用于DMA传输、设备枚举等场景。文章还介绍了TLP通信流程,包括请求发起、路由转发和响应处理,并提供了使用Wireshark等工具进行TLP抓包调试的方法。最后总结了TLP在PCIe通信中的核心作用,为理解PCIe数据传输机制提供了基础。原创 2025-08-25 14:10:58 · 16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专栏--【调试篇】故障诊断手册18. 数据错误(CRC/ECRC)根因分析
《PCIe数据错误诊断手册》摘要 本手册系统介绍了PCIe链路中CRC/ECRC数据错误的诊断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数据错误现象分类(CRC、ECRC、TLP CRC等);2)分层排查流程:物理层(信号质量检测)、硬件配置验证、驱动调试与协议层分析;3)典型故障案例(信号衰减、内存故障等)及解决方案;4)高级调试技巧(热插拔重置、FPGA仿真)。手册强调分层隔离原则,推荐使用LeCroy分析仪、Wireshark等工具,并提供内核调试命令和参数调整方法。适用于硬件工程师和系统调试人员处理PCIe数据传输错原创 2025-08-25 12:40:06 · 17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掌握PCIe核心技术:从协议规范到实战开发》--第二篇:PCIe通信模型与数据传输第8章:PCIe 6.0与CXL技术展望——下一代高速互连协议的创新与应用
PCIe6.0与CXL技术白皮书:下一代高速互连的创新突破 本文深入解析PCIe6.0与CXL的技术演进与融合应用。PCIe6.0通过PAM4调制和128b/130b编码将单通道带宽提升至32GT/s,同时优化流控与功耗管理。CXL则基于PCIe物理层构建缓存一致性协议,实现CPU与加速器的低延迟内存共享。二者的融合在AI训练(带宽提升至64GB/s)、边缘计算(延迟<10ms)和HPC(支持1024块GPU集群)等场景展现出显著优势。尽管面临信号完整性和功耗等挑战,随着PCIe7.0(64GT/s)原创 2025-08-25 10:25:32 · 17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Linux最小系统开发搭建的专栏--3.6 启动测试:通过U-Boot加载内核,观察内核启动日志(内存检测、驱动加载)
本文详细介绍了通过U-Boot加载Linux内核的启动测试流程。主要内容包括:1)U-Boot启动流程概述和关键观察点;2)具体操作步骤,从硬件连接到内核启动日志分析;3)常见故障场景(如内核加载失败、内存检测异常、驱动未加载)的排查方法;4)测试要点总结,强调日志分析、关键验证点和问题定位技巧。文章以STM32MP157开发板为例,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串口日志判断系统各环节是否正常工作,为嵌入式系统开发提供了实用的调试指导。原创 2025-08-24 21:28:21 · 24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Linux最小系统开发搭建的专栏--2.5 编译与烧录:生成u-boot.bin并写入开发板Flash(TF卡/EMMC/NOR Flash)
本文详细介绍了U-Boot的编译与烧录过程。首先说明如何检查编译环境、执行编译命令并验证生成的u-boot.bin文件,同时提供了常见编译错误的解决方法。其次针对TF卡、eMMC和NORFlash三种存储介质,分别阐述了具体的烧录步骤和注意事项。最后讲解了如何验证烧录结果,包括硬件连接、启动日志观察和常见启动问题排查。通过本文,读者可以掌握从U-Boot编译到成功烧录的完整流程,为后续Linux内核移植打下基础。原创 2025-08-24 21:28:09 · 19 阅读 · 0 评论 -
如何把romecode映射到sMCU的0地址处的核心是建立物理存储与逻辑地址的对应关系
摘要: 将romecode映射到MCU的0地址是嵌入式系统启动的关键步骤,涉及物理存储与逻辑地址的关联。映射方式包括内部ROM(掩膜ROM/OTP)、外部SPIFlash或混合架构的实现,通过硬件配置和内存控制器完成。软件层面需配合链接脚本和引导程序,确保romecode正确加载到0地址。验证方法包括读取0地址数据、执行romecode及校验完整性。该过程确保MCU复位后能可靠执行romecode,保障系统启动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原创 2025-08-20 14:43:07 · 16 阅读 · 0 评论 -
现代复杂芯片的核心通信基础设施--NoC(片上网络)介绍
、。原创 2025-08-20 14:17:39 · 42 阅读 · 0 评论 -
PCIe基本概念:如何诊断 PCIe 链路的问题
诊断 PCIe 链路问题需要综合考虑硬件连接、系统日志、命令行工具、第三方软件和 BIOS 设置等多个方面。通过逐步排查,可以有效地定位和解决问题,确保 PCIe 设备的正常工作。原创 2025-08-12 09:58:04 · 31 阅读 · 0 评论 -
PCIe基本概念:升级 PCIe 链路
本文介绍了提升PCIe链路性能的多种方法。主要内容包括:1)硬件升级(更换高性能PCIe设备、升级主板和CPU支持更高PCIe标准);2)BIOS更新;3)驱动程序更新(Linux和Windows系统操作指南);4)配置调整(BIOS设置和操作系统设置);5)使用诊断工具;6)检查电源供应。文章通过分步骤说明,提供了从硬件到软件全方位的优化方案,帮助用户有效提升PCIe链路的性能和稳定性。原创 2025-08-11 14:25:00 · 33 阅读 · 0 评论 -
学Simulink——基于软开关与高频变换的整流器系统场景实例:移相全桥ZVS整流器在轻载条件下的效率优化
本文详细介绍了使用Simulink+Simscape Electrical建立移相全桥ZVS整流器模型的方法,重点探讨轻载条件下的效率优化。文章从系统结构设计入手,分步骤讲解了建模过程,包括主电路搭建、移相控制实现和参数配置。通过仿真分析开关管Vds波形、谐振电流等关键指标,提出调整谐振参数、添加辅助电路等优化措施来改善轻载时的ZVS性能。该建模方法为研究软开关技术提供了有效工具,有助于工程师快速验证理论分析和优化系统性能。原创 2025-08-09 16:38:45 · 24 阅读 · 0 评论 -
PCIe基本概念:PCIe 链路训练过程-PCIe 物理层初始化(Physical Layer Initialization):时钟和电源管理初始化
PCIe链路训练中的错误处理机制会对系统性能产生多方面影响,具体表现为:物理层错误导致延迟增加和带宽下降;链路层错误引发重训练过程,降低传输连续性;数据传输错误则增加重传负担。这些错误处理过程会占用系统资源,延长响应时间,降低整体性能。优化建议包括改善信号质量、升级硬件、更新固件、分析错误日志及采用冗余设计。通过综合优化可显著减少错误发生频率,提高系统可靠性和运行效率。原创 2025-08-09 15:47:43 · 30 阅读 · 0 评论 -
PCIe基本概念:链路训练和状态机(Link Training and Status State Machine, LTSSM)
PCIe链路训练与状态机(LTSSM)是PCIe协议中的关键机制,负责链路的建立与配置。LTSSM包含7个主要状态:Detect.Inactive(等待激活)、Detect.Quiet(发送TS1检测对端)、Detect.Active(建立同步)、Polling.Inactive/Active(确认连接)、Configuration(配置参数)和L0Recovery(进入工作状态)。每个状态通过特定任务和条件转换实现链路训练,最终使设备进入L0状态进行正常数据传输。该流程通过TS1/TS2序列交换和参数配置原创 2025-08-09 15:47:22 · 36 阅读 · 0 评论 -
PCIe基本概念:PCIe 链路训练过程-PCIe 物理层初始化(Physical Layer Initialization):时钟和电源管理初始化
PCIe设备的时钟和电源管理初始化是确保设备正常工作的关键步骤。时钟初始化包括选择时钟源(内部/外部)、通过时钟树分配信号、使用PLL/DLL恢复稳定时钟,并进行频率校准。电源管理涉及核心/辅助电源域初始化、配置D0-D3不同功耗状态,以及处理唤醒/休眠事件。初始化流程依次执行硬件/软件复位、时钟初始化(选择源、分配信号、恢复稳定、校准频率)和电源管理(初始化电源域、配置状态、处理事件)。以PCIe GPU为例,通过上述步骤可确保设备正确启动,为后续操作做好准备。原创 2025-08-07 16:45:58 · 27 阅读 · 0 评论 -
PCIe基本概念:查看 PCIe 链路训练的状态
摘要: 查看PCIe链路训练状态的方法因操作系统而异。Linux用户可通过lspci -vv、ethtool或/sys文件系统获取链路宽度、速度等详细信息;FreeBSD使用pciconf -lv命令;Windows可通过设备管理器查看设备属性的高级标签页。此外,第三方工具如PCIe Explorer或HWiNFO能提供更直观的链路状态分析。这些方法适用于诊断PCIe设备通信问题,确保硬件性能优化。原创 2025-08-07 10:16:28 · 28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RISC-V指令集--第三部分:RISC-V编程实践 3.2 RISC-V调试与优化 调试工具的使用
第三部分:RISC-V编程实践 3.2 RISC-V调试与优化 调试工具的使用。原创 2025-08-02 20:20:46 · 29 阅读 · 0 评论 -
SIMULINK开发项目实例 1000 例专栏之第954例--基于新能源与储能系统的场景实例: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混合储能系统协同控制
本文介绍了基于Simulink的氢燃料电池与锂电池混合储能系统建模与仿真方法。系统通过氢燃料电池提供稳定能量输出,锂电池实现快速响应,结合DC-DC变换器实现电压调节。文章详细说明了从模型创建、组件配置(燃料电池、锂电池)、负载管理器设计到控制器开发的完整流程,并推荐采用PID控制实现功率分配。最后通过仿真测试评估系统响应速度、工作效率和稳定性等性能指标,为混合储能系统设计提供实用指导。原创 2025-08-02 14:57:24 · 40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RISC-V指令集--第四部分:RISC-V高级应用 4.1 RISC-V操作系统开发 操作系统的基本概念
摘要: 本节介绍RISC-V操作系统开发的基本概念,涵盖操作系统的定义、核心功能(进程管理、内存管理等)及类型(RTOS、嵌入式OS等)。重点解析RISC-V对操作系统的硬件支持,包括特权级别、异常处理、MMU和系统调用机制(如ecall指令)。此外,概述了操作系统的基本组成(内核、引导程序等)、开发工具链(QEMU、OpenSBI)及典型启动流程(从Bootloader到用户进程)。最后以Xv6为例,为实际开发RISC-V操作系统提供基础框架。原创 2025-08-01 14:24:53 · 38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RISC-V指令集--第三部分:RISC-V编程实践 3.1 RISC-V汇编语言编程 RISC-V汇编语言编程实例
本文通过6个典型实例展示了RISC-V汇编语言编程方法,包括:基础算术运算、条件判断、循环结构、函数调用、系统调用和数组操作。每个实例包含完整代码和注释,演示了RISC-V指令的简洁性和结构化特点。文章最后指出这些程序可通过riscv64-unknown-elf-gcc工具链编译运行,并预告下节将介绍RISC-V程序的编写与调试技巧。这些实例为理解RISC-V底层编程提供了实用参考。原创 2025-08-02 03:00:00 · 33 阅读 · 0 评论 -
手把手教你玩转RISC-V指令集--第四部分:RISC-V高级应用 4.1 RISC-V操作系统开发 RISC-V在操作系统开发中的应用
第四部分:RISC-V高级应用 4.1 RISC-V操作系统开发 RISC-V在操作系统开发中的应用。原创 2025-07-31 19:41:08 · 40 阅读 · 0 评论 -
SIMULINK开发项目实例 1000 例专栏之第994例--基于传统电网建模与稳定性分析的场景实例:双机系统在短路故障下的暂态稳定仿真
双机系统(Two-Machine System)是电力系统中用于研究动态稳定性和控制策略的一个典型模型。它由两台同步发电机通过输电网络相互连接,模拟实际电网中的互联操作。当发生短路故障时,系统的暂态稳定性会受到挑战,可能导致发电机失步或电压崩溃。本教程将带你使用 MATLAB/Simulink 对基于同步发电机的双机系统进行建模,并对其在短路故障条件下的暂态稳定性进行仿真和分析。原创 2025-07-31 00:00:00 · 44 阅读 · 0 评论 -
PCIe基本概念:PCIe(Peripheral Component Interconnect Express)的链路稳定(Link Stabilization
PCIe链路稳定是确保设备间可靠通信的关键过程,包括物理层初始化、链路训练、配置和保持四个阶段。链路训练通过协商宽度、速率和信号均衡来优化通信性能,配置阶段完成寄存器设置,链路保持则通过心跳机制和错误检测维持稳定性。该机制通过CRC校验、重传和重训练确保数据传输可靠性,同时优化带宽和系统稳定性。例如,PCIe x16链路在Gen4速率下完成训练和配置后,能实现高效稳定的数据传输。原创 2025-07-30 10:19:41 · 45 阅读 · 0 评论 -
PCIe基本概念:检测链路宽度(Link Width Detection)
PCIe链路宽度检测是设备间通信的重要环节,通过协商确定有效的数据通道数量(x1-x16)。检测过程包括:设备初始化后,通过链路训练状态机交换各自支持的宽度能力,选择较小值作为协商结果,并支持动态调整和降级机制。例如,x16设备与x8设备协商后会采用x8宽度。这一机制确保了链路的稳定性和带宽优化,对高性能计算尤为关键。原创 2025-07-27 23:36:18 · 45 阅读 · 0 评论 -
PCIe基本概念:检测链路宽度
PCIe链路宽度检测是链路训练的关键阶段,用于确定设备间支持的最大通道数。检测过程包括:初始化链路宽度寄存器、交换包含宽度信息的TS1序列、检测对端设备、比较和选择双方支持的最小宽度值(如x8和x16中选择x8),最后更新链路寄存器配置。该过程确保设备间建立最优数据传输通道,提升传输效率。典型链路宽度包括x1、x2、x4、x8、x16等规格。原创 2025-07-24 16:34:10 · 48 阅读 · 0 评论 -
PCIe基本概念:检测 PCIe 链路带宽(扩展1:确保 PCIe 链路的总带宽和稳定性)
摘要:要优化PCIe链路的总带宽和稳定性,需关注以下要点:1)根据需求选择合适PCIe版本和链路宽度;2)确保硬件兼容性及软件支持;3)采用高质量线缆和连接器;4)优化信号完整性;5)合理配置BIOS/UEFI设置;6)定期监控与维护;7)实施冗余设计。例如,对PCIe4.0x16显卡,需确认主板兼容性、调整BIOS设置、使用优质线材,并进行持续监控。通过系统化优化可显著提升PCIe链路的性能和可靠性。(149字)原创 2025-07-24 10:29:46 · 54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