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大三学生的学习生活之感

本文作者回顾了自己大学期间学习理工科知识的经历,反思了如何将高数、线性代数等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探索了如贝叶斯公式等概念的实际应用场景及其背后的有趣故事。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在这篇文章里,我会把这大学两年的乱七八糟的经历,分享一些给大家,题材可能比较宽泛,更多的是关于我所学的专业知识的理解。它具体也不知道这篇文章会以什么样子的形式展示,其实我也不知道。但这里所做的一些胡说与尝试,能否在认知和想法上,给我们带来一些不一样的刺激和体验。这是我比较关心的。

 

        催生这篇文章的原因是前几天张宇的一堂“狗-sin狗”的课,他让我看到洛必达法则、泰勒公式背后有趣故事,在大学的教材和课程中,大多都是对知识的总结、而不是讲解。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贝叶斯公式,概率论考试第一道简单的计算题,代入公式求解即可。但是这个式子的实际意义是干什么的呢?从一个故事开始,考试的时候我看一个学霸在卷子上写下B,于是我歪着嘴角也写下了B,卷子发下来发现错了,那我对这个学霸的可信程度就会降低(新信息发生后修正的过程,P(B|A)/P(B))。或许在考试题目中很简单的定理、概念,但它在热门的机器学习、语音识别方都很广泛的应用。


        当我接触到CUMCM的数码相机定位问题和CT系统参数标定问题,我连矩阵就是旋转、矩阵的变换就是基的变换这些最基本的概念都没印象了,然而线性代数都学完了。大一大二在上课的时候,觉得这些课程都是在讲些神马,什么傅里叶变换、什么时域变频域。

 

        现在回想当初的课程,高数、线代、概率论,这些都在之后的电路分析、自动控制原理有所应用。现在看来,那些课程的设置都是合理的,但为什么到现在才意识到之间的关系?或许是老师的讲解问题,也会是学生的理解和研究问题。这就是我写这篇反思的愿景,对已有知识的做一些通俗理解,并对它进行一些探索。

 

        再讲一下我们专业知识中一些类似或者存在共性的一些发现。电路原理中讲过的二端口网络、自动控制原理讲过的系统,在我看来,任何一个东西都有输入、输出和反馈,它们都可以看成一个系统,比如一开始讲到贝叶斯公式那里我对学霸可信度的变化,输入:我抄了他的答案,输出:我做错了,反馈给我的:下次再抄的时候,我需要斟酌一下。电路中的系统、控制理论中的系统、一种生活的系统,生活是多维的,而这种多维又是密不可分的,像现代的智能算法可能都在去描述着系统中的未知吧。嗯~~~,所以胡说到此结束了。

 

        其实万事开头难,有时候如果过分地追究一个完美的开始的话,可能一直都不会开始。所以我从现在开始了。如果你们看完有想法、建议,都可以发给我,大家一起交流一下。我的计划和愿景,是希望它可以成为一个分享、交流、学习的一种平台。同时也希望找到自己的归属感。以后会看效果,决定会不会接着以这种形式来胡说和探索。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