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讲嘉宾
黄文俊
有容云资深系统架构师
主要负责容器云平台产品架构及设计. 8年工作经验, 有着企业级存储, 云计算解决方案相关理解. 关注于微服务设计思考, 开发流程优化, docker及kubernetes技术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
主题
本次分享主要是介绍我公司如何使用Jenkins Pipeline, Container 和 Kubernetes Deployment的能力, 通过增加使用文本模版引擎, 扩展Kubernetes Config能力, 完成公司产品开发CI工作流的建立。主要内容包括:
1、 Jenkins 和 kubernetes
2、应用容器化和应用微服务化设计思考
3、容器环境下的编译和单元测试
4、对Kubernetes服务模版和服务配置的扩展
5、服务部署和升级
6、自动化测试
摘要
Jenkins作为最为流行的持续集成工具,在结合使用容器技术,Kubernetes 集群的基础上,该如何发挥出新的能力, 在应用微服务化的基础上,提供更好的CI方式,值得我们每一个开发人员去持续不断的摸索。
Jenkins 和 Kubernetes
Jenkins作为最流行的持续集成工具,有着丰富的用户群、强大的扩展能力、丰富的插件,是开发人员最为常见的CI工具。在Jenkins 加强其Pipeline功能后,更是可以通过丰富的step库,实现各种复杂的流程。同时随着Docker的流行,Jenkins内也增加了对Docker的支持,可以实现容器内流程的执行。
而Kubernetes随着版本迭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在容器圈内的热度也越来越高,同时每次版本发布,所新增的功能也不断增加。做为当前主流的容器管理平台,其强大的能力无需在此多做介绍。
应用容器化和应用微服务化设计思考
容器化不意味着微服务化,传统单体应用也可以容器化,但是很难享受到容器化后带来的好处。微服务化也不是一定要容器化,应用拆解为微服务后,一样可以不利用容器而是通过传统的运维来完成系统构建和部署。当微服务化和容器化相结合之后,就能充分利用各方优势,带来了弹性伸缩,简化部署,易于扩展,技术兼容等优点。
我们在针对应用进行微服务化拆分的过程中,主要先考虑到的是功能点、控制对象、开发组的人员配置安排,产品路线图规划等。例如,针对现有开发组人员人数、分配和各自的技能熟练程度,就可以考虑到服务模块数量的控制,安排好服务模块开发小组;针对功能点和中远期产品规划,就可以将特定功能归纳到一个服务模块中,并在版本开发迭代的过程中,通过扩展这个服务模块的能力,来完成产品功能的开发,或者暂时将部分功能整合在一个模块中,随着功能增加或迭代开发,再进行进一步的模块拆分或拆解。
对于模块开发的要求,由于使用了容器技术,对于开发语言或特定框架的选型,可以交给具体的模块开发人员。在团队内,我们不做强制要求,但是做建议要求,避免出现过多的技术栈,导致后期的维护困难。在我们团队内,就只集中在两种后端开发语言的使用,相应的框架或主要的开发库,也都有相应而且明确的选择。对于模块的API接口,使用REST,并且至少按照成熟度模型LEVEL2提供API。
容器环境下的编译和单元测试
我们整个CI工作流的驱动,都是由Jenkins完成,并且使用了Jenkins Pipeline。第一,Pipeline可以更好的组合job内的Stage,重复利用模块间相同的部分,并且随着开发复杂度的增加来逐步增加扩展stage,实现更多所需的功能;第二,将Pipeline Groovy脚本来源设置为源代码内,可以根据源代码功能点来控制流程,同时也完成了对脚本的版本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