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无人农场作为智慧农业的典型代表,正深刻重塑农业生产模式。昆山陆家无人农场凭借其先进技术与创新理念,成为了行业内的典范,为农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本文将深入剖析其建设与运营情况,展现智慧农业的魅力与潜力。
二、无人农场的技术架构与核心系统
(一)智慧服务系统
昆山无人农场智慧服务系统集成了多个关键模块,包括农机管控、农情监测、智能灌溉等,构建起农业生产的“数字大脑”。例如,位于农场的智慧田园指挥决策中心,可对农场内3840亩大田进行全方位管控。通过该系统,实现了生产环节的数字化、智能化,有效提升了决策的科学性与生产效率。
(二)智能灌溉系统
基于农田实际需水情况,智能灌溉系统借助传感器精准感知土壤墒情和气象数据。农场内每块田地都设有土壤墒情监测仪,能实时记录土壤的温度、湿度和实时水位。一旦检测到土壤湿度低于设定阈值,系统会自动开闸灌水。据统计,在智能管理下,农业园区可节约用水50%以上,大大提升了灌溉精准度与水资源利用率。
(三)农机管控系统
该系统可对农机进行全方位监管,涵盖农机定位、作业轨迹和状态监测。通过卫星定位与物联网技术,能够远程调度农机,规划最优作业路径。农场中的耕播机、插秧机、植保机、收割机等无人农机均安装了北斗导航系统。管理人员只需设定好路线和任务,农机就能自主前往田间作业,实现了自动化、无人化,有效提高了农机使用效率,降低了人力成本。如两台无人农机同时作业时,可在不同地块分别进行收割和耕整地,相比传统作业方式,效率大幅提升。
三、无人农场的建设特点与优势
(一)智能装备与无人化管理
陆家无人农场配备了先进的智能耕种、收获设备,实现了智能装备的自动化运作。从播种到收获,农机可按系统指令自主完成作业,田间管理无需大量人力。目前,无人装备已覆盖稻麦生产耕、种、管、收的全程作业。农场仅需4名工作人员,即可通过监测设备和无人机完成对整个园区的管护,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与质量,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
(二)信息化与数字化集成
农场利用天地一体化观测技术,融合卫星遥感、低空无人机与地面传感器数据,实现了作物生长的信息化监测。农场内分布着气象站、孢子捕捉仪、土壤墒情检测仪等30多个设备,可实时采集相关数据。智慧大田指挥决策中心对这些农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为生产决策提供有力依据,推动了“耕种管收”的数字化,打造出高效智能的示范农田。
(三)产业融合与示范效应
陆家未来智慧田园以无人农场为核心,规划建设了A+温室工场等设施,构建了产学研一体化场景基地。总规划面积达5330亩的园区,不仅实现了高标准农田建设全覆盖,还推动了智慧农业与文旅融合。通过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现代农业园区新模式,发挥了显著的示范效应,为农业产业升级与乡村振兴提供了样板。
四、无人农场建设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一)技术协同与适配难题
不同系统、设备间曾存在兼容性问题。为此,农场通过统一技术标准,开展系统集成测试,并搭建适配中间件,实现了数据互通与协同运作,保障了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确保了智慧服务系统中各模块以及农机设备之间能良好配合。
(二)人才与技术推广瓶颈
智慧农业对专业人才需求较高,推广过程中面临认知与技术门槛。陆家无人农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等科研机构、高校合作,借助其入驻的6个科研团队,开展人才培训活动。同时,打造科普展示区,向公众宣传无人农场的优势,提升了社会认知度,有效促进了技术推广。
五、结语
昆山陆家无人农场建设是智慧农业发展的生动实践,通过技术创新与模式探索,充分展现了农业现代化的潜力。尽管面临一些挑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与推广,无人农场有望成为农业发展的主流模式,推动农业向更高效、智能、可持续的方向迈进,为全球农业升级贡献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