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力》读书摘记

部分内容可能来自网络或者由AI生成。
如有雷同,纯属巧合,仅供学习参考之用。


一、核心内容概述

《影响力》由心理学家罗伯特·西奥迪尼撰写,系统揭示了人类行为背后六大心理原则。本书通过大量社会心理学实验与商业案例,解析互惠、承诺与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稀缺等影响力武器的作用机制。作者不仅展现这些原则如何被营销、销售等领域巧妙利用,更提出抵御非理性顺从的防御策略,被誉为"社会心理学领域的《孙子兵法》"。


二、六大影响力原则解析

1. 互惠原则(Reciprocity)

  • 核心机制:人类本能渴望回报他人的善意,负债感驱动顺从行为 ,人们普遍存在一种心理倾向,即当接受了他人的某种恩惠或好处后,会产生一种亏欠感,进而想要以某种方式回报对方。
  • 典型案例
    • 超市免费试吃提升购买率(接受试吃者平均多消费25%)
    • 募捐机构随信附赠小礼物(如贴纸)显著提高捐款比例
  • 防御策略:区分真诚帮助与刻意施惠,拒绝"强加式"恩惠

2. 承诺与一致(Commitment & Consistency)

  • 核心机制:人们会主动维护自我形象,兑现公开承诺 ,一旦人们做出了某个承诺,无论是公开声明还是内心的自我承诺,都会倾向于在后续行为中保持与该承诺的一致性。
  • 应用场景
    • 健身App要求用户设定公开训练目标(兑现率提升40%)
    • 汽车销售先让客户试驾(行为承诺引导购买决策)
  • 防御策略:警惕"登门槛"策略,慎对非自愿承诺

3. 社会认同(Social Proof)

  • 核心机制:不确定情境下,大众行为成为决策参照系 ,当看到很多人都在做某件事或持有某种观点时,就会认为这种行为或观点是正确的、合适的,进而倾向于跟随。
  • 经典案例
    • 罐头笑声使电视节目笑点感知度提升20%
    • 酒店"重复使用毛巾"提示语强调"75%客人参与"效果最佳
  • 防御策略:注意伪造数据(如刷单造假),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4. 喜好(Liking)

  • 核心机制:人们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请求。影响喜好的因素包括外表魅力、相似性、赞美、接触与合作等。
  • 五大触发要素
    • 外表吸引力(颜值溢价效应)
    • 相似性(老乡/校友身份拉近距离)
    • 赞美(汽车销售员刻意模仿客户言行)
    • 接触与合作(共同完成任务增进好感)
    • 关联原理(明星代言引发"光环效应")
  • 防御策略:把交易者与交易本身分离评估

5. 权威(Authority)

  • 核心机制:人们倾向于服从权威人士的指示和意见,因为权威往往代表着专业、可靠和正确。在面对权威时,人们会不自觉地放弃自己的思考和判断,选择听从。
  • 三重象征符号
    • 头衔("博士"头衔使服从率提升34%)
    • 服饰(白大褂让假医生处方接受率达95%)
    • 身份标志(豪车车主更易获得陌生人帮助)
  • 防御策略:自问"这个权威是否真专家?是否有说谎动机?"

6. 稀缺(Scarcity)

  • 核心机制:当人们认为某种东西或机会稀缺、难得时,会更渴望拥有它,其价值在人们心中也会相应提升。同时,当面临失去某种东西的风险时,人们的反应往往比获得时更为强烈。
  • 双重驱动力
    • 损失厌恶("最后3件库存"激发抢购)
    • 逆反心理(禁书效应提升信息吸引力)
  • 应用陷阱
    • 机票网站虚假倒计时
    • 电商"限时秒杀"重复循环
  • 防御策略:区分真实稀缺与人为制造,关注产品本身价值

三、现实应用与防御策略

1. 正向应用场景

  • 职场沟通:通过"承诺一致"原则推动项目落地(如会议纪要公开行动计划)
  • 个人品牌:运用"社会认同"原则建立专业背书(客户案例可视化展示)
  • 家庭教育:利用"稀缺"原则培养孩子时间管理(如"本周游戏时间仅剩1小时")

2. 常见商业陷阱识别

  • 健身房套路:免费体测(互惠)→ 定制方案(权威)→ 限时优惠(稀缺)
  • 知识付费话术:“仅限前100名”(稀缺)+ “XX专家推荐”(权威)+ 用户好评滚动(社会认同)

3. 系统性防御方法

  • 延迟决策:遭遇强烈情绪波动时强制冷却期(如"24小时后再决定")
  • 关键问题清单
    • 我是否在非理性状态下做决定?
    • 如果没有这个"限量"标签,我还会需要它吗?
    • 对方是否在刻意使用某种影响力武器?

四、个人启示与行动指南

1. 决策能力提升

  • 建立防御反射:遇到"立即行动"压力时自动触发质疑机制
  • 量化评估法:用决策矩阵对比不同选择的客观价值

2. 影响力建设

  • 诚信使用原则:将社会认同转化为真实客户案例积累
  • 增强个人权威:通过持续专业输出打造知识IP

3. 消费观重塑

  • 购物前灵魂三问
    • 我需要还是想要?
    • 是否在为"稀缺幻觉"买单?
    • 若无社交展示属性,还会选择它吗?

总结
《影响力》是一部穿透人性本质的操作手册,它既揭示了商业社会的隐形操控术,也提供了认知免疫的防御疫苗。正如西奥迪尼所言:"知道炮弹射来的方向,才是躲避炮弹的前提。"掌握这些心理原则,我们不仅能更有效地影响他人,更重要的是——避免在无意识中成为他人影响力的提线木偶。

————书籍摘要————

  • 互惠、承诺和一致、社会认同、喜好、权威和稀缺

◆ 第1章 影响力的武器

  • 我们在要别人帮忙的时候,要是能给一个理由,成功的概率会更大。因为人就是单纯地喜欢做事有个理由。

  • 说:“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因为时间有点赶,我可以先用复印机么?”提出要求并说明理由真是太管用啦:94%的人答应让她排在自己前面。她也试过只提要求:“真不好意思,我有5页纸要印。我可以先用复印机吗?”这么说的效果就差多了。在这种情况下,只有60%的人同意了她的请求。

  • 一分钱一分货,价格贵就等于东西好。许多研究表明,要是人们对物品的质量拿不准,经常会使用这一范式

  • 一是这类武器有能力激活一种近乎机械化的过程;二是只要掌握了触发这种过程的能力,人们就能从中渔利。而第三点则是,使用者能借助这些自动影响力武器的威力,这种武器就好像一根沉甸甸的大棒,只要用了它,就能让另一个人乖乖就范。

◆ 第2章 互惠

  • 互惠原理能用作获取他人顺从的有效策略,原因之一在于它的效力实在是太强了。有些要求,要是没有亏欠感,本来是一定会遭到拒绝的;可靠着互惠原理,你很容易让别人点头答应。

  • 要让老板或者别人,觉得对你有亏欠,应该要还你

  • 只要在向我们提出请求之前,先对我们施个小小的恩惠,就能极大地提高我们依其言行其事的概率

  • 免费样品的真正妙处在于,它同时也是一份礼物,能把互惠原理应用起来。推销的人提供免费样品,表面上不过是为了让消费者晓得他们的商品,暗中却把礼物天然具备的亏欠感给释放了出来,十足十是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的柔道手法。

  • 互惠原理通过两条途径来实现相互让步。头一条很明显:它迫使接受了对方让步的人以同样的方式回应;第二条尽管不那么明显,但更为关键:由于接受了让步的人有回报的义务,人们就乐意率先让步,从而启动有益的交换过程。

  • 这种技巧很简单,一般叫做“拒绝—后撤”术,也叫“留面子”法

  • 提出极端的要求,但并不指望对方同意,只不过从这一立场他们可以方便地往后退,并让对方作出真正的让步

◆ 第3章 承诺和一致

①通过诱使对方做出承诺,利用人性中言行一致的品德使人顺从。
②这一原理的应用不需要对方做出明确的承诺,人们为了维持体面形象的一致性,也会不自觉落入这一陷阱。
③登门槛效应:从细枝末节的请求出发,诱使对方逐步自发的树立起自我形象和认知,以赢得对方越来越大的顺从。
④公开选择立场的人会产生维持它的动机,以保持前后一致。(立 flag)
⑤书面承诺比口头承诺更有效,因为书面承诺付出的努力更多 (需要写下来(っ•̀ω•́)っ✎⁾⁾)。
⑥用威逼利诱手段得到的承诺不具备太好的效力,要让承诺者主动为自己的承诺负责。

  • 它其实很简单:人人都有一种言行一致(同时也显得言行一致)的愿望。一旦我们作出了一个选择,或采取了某种立场,我们立刻就会碰到来自内心和外部的压力,迫使我们按照承诺说的那样去做。在这样的压力之下,我们会想方设法地以行动证明自己先前的决定是正确的。

  • 信仰、言语和行为前后不一的人,会被看成是脑筋混乱、表里不一,甚至精神有毛病的。另一方面,言行高度一致大多跟个性坚强、智力出众挂钩,它是逻辑性、稳定性和诚实感的核心。

  • 这种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叫做“登门槛”。

  • 🔆“拒绝后撤术”其实和“登门槛效应”可以相辅相成:提出大要求,提高小要求的成功率。再通过小要求“以小积大”

  • 🔆后撤术:以大要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小要求的手法。登门槛:以小请求开始、最终要人答应更大请求的手法。

  • 一旦主动作出了承诺,自我形象就要承受来自内外两方面的一致性压力。一方面,是人们内心里有压力要把自我形象调整得与行为一致;另一方面,外部还存在一种更为鬼祟的压力,人们会按照他人对自己的感知来调整形象。

  • 定下目标,把它写下来。不管你的目标是什么,关键是你定了这个目标,这样你就有了努力的方向。接着,把它写出来。把东西写下来,有种神奇的力量。所以,定下目标,把它写下来。等你达到了这个目标,再定另一个,也写下来。你会进步如飞的。

  • 书面承诺如此有效还有另一个原因:它比口头承诺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有证据清楚地表明,为一个承诺付出的努力越多,它对承诺者的影响也就越大。

  • 费尽周折才得到某样东西的人,比轻轻轻松就得到的人,对这件东西往往更为珍视

  • 有效的承诺还有一个比上述三点(公开、主动、付出努力)更重要的特征

  • (“宝贝儿啊,说谎不好,所以我希望你别说谎”);另一些孩子,可能要加上一个稍微强烈些的理由(“……要是你说谎,我会对你失望的”);

◆ 第4章 社会认同

  • 社会认同原理。该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

  • “别人都在做的事情肯定错不了”,这种心态在很多场合都会遭到利用。每晚开始营业前,调酒师常常会在自己的小费罐子里放上几张之前客户给的票子,给后来的客人留下一个印象:把钱折起来当小费是酒吧里司空见惯的礼貌行为

  • 社会认同原理这样说,认为一种想法正确的人越多,持有这种想法的人就越会觉得它正确。教派的任务很明确:既然事实证据无法更改,那就只有改变社会证据了。你能说服别人,自己也必然信服。

  • 一般来说,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太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 因此一般而言,在需要紧急救助的时候,你的最佳策略就是减少不确定性,让周围人注意到你的状况,搞清楚自己的责任。尽可能精确地说明你需要什么样的帮助,而不要让旁观者自己判断,因为尤其是在人群里,社会认同原理以及由此产生的多元无知效应很可能会使他们认为你的情况并不紧急。在本书提到的所有顺从技巧里,这一条恐怕最为重要,必须记住。毕竟,要是没得到紧急救助,你说不定就没命了

◆ 第5章 喜好

  • 我们大多数人总是更容易答应自己认识和喜欢的人所提出的要求。

  • “无穷链”方式寻找新客户:只要客户承认自己喜欢某件产品,就可以向他施加压力,问他还有哪些朋友可能喜欢这种产品。之后销售人员就去找他的朋友们,他的朋友们又推荐其他朋友,其他朋友再推荐更多的潜在客户,如此形成一条“无穷链”。

  • 光环效应指的是,一个人的一个正面特征就能主导其他人看待此人的眼光。现有证据清楚地表明了,大多数时候外表魅力就是这样的一个特征。

  • 我们喜欢与自己相似的人。不管相似之处是在观点、个性、背景还是生活方式上,我们总有这样的倾向。

  • 利用“喜欢我们”这一微不足道的信息,人们就能有效地诱使我们还以好感、答应请求。所以,很多时候,别人恭维我们、亲近我们,其实是有求于我们。

  • 单纯的赞美无须准确。积极的评价,不管是真是假,都能让人产生对恭维者同等程度的喜欢。

  • 接触与合作, 事实上,在不愉快的条件下(如挫折、冲突和竞争)持续接触某人或某物,反而会减少好感。

◆ 第6章 权威

  • “我们的研究发现,在权威的命令下,成年人几乎愿意干任何事情。”

  • 现实当中,我们其实很少对权威的要求痛苦地举棋不定。确切地说,我们往往没怎么思考,就下意识地顺从了,颇有“按一下就播放”的势头。来自公认权威的信息能为我们判断如何行动提供宝贵的捷径。

  • 人们都无法正确预测自己或他人面对权威的影响力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每一次,人们都严重低估了权威的影响力。权威地位的这种性质或许可以说明把它当成顺从策略为什么会如此成功,它不仅对我们很管用,而且我们还预料不到它会这么管用。

  • 为免受权威地位的误导,防御策略之一就是提前做好心理准备。因为我们一般都会低估权威(及其象征)对自己行为的影响,一旦它出现在要求顺从的场合,我们往往会来不及提防。故此,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方法,就是提高对权威力量的警惕性。

◆ 第7章 稀缺

  • 对失去某种东西的恐惧,似乎要比对获得同一物品的渴望,更能激发人们的行动力。

  • 稀缺性原理钻了我们思维捷径上的漏洞。这个漏洞本来也自有道理。我们都知道,难于得到的东西,一般都要比能轻松得到的东西好。故此,我们基本可以根据获得一样东西的难易程度,迅速准确地判断它的质量。

  • 机会越来越少的话,我们的自由也会随之丧失。而我们又痛恨失去本来拥有的自由。保住既得利益的愿望,是心理逆反理论的核心。

  • 面对稀缺压力产生恰当的警觉还算容易,但根据警觉采取行动就难得多了。一部分问题在于,我们对稀缺的典型反应阻碍了我们的思考能力。一看到想要的东西要得不到了,我们的身体就亢奋起来。尤其是在涉及直接竞争的环境下,我们更是血脉贲张,眼光短浅,情绪激昂。这种内在的冲动一旦冒出,我们知性、理性的一面就后退了。处在此种亢奋状态,人很难平静下来思量对策。CBS电视台总裁罗伯特·伍德在自己的“海神号历险”之后评论说:“你完全陷入了狂热,你的逻辑早就飞到了爪哇国。”既然这是我们的困境,那么了解稀缺压力的成因和运作原理,或许不足以保护我们,因为了解是一种认知行为,而认知过程是抵挡不了我们面对稀缺压力所产生的情绪性反应的。

  • 一旦在顺从环境下体验到高涨的情绪,我们就可以提醒自己:说不定有人在玩弄稀缺手法,必须谨慎行事。

  • 这里隐藏着一点重要的洞见:喜悦并非来自对稀缺商品的体验,而来自对它的占有。我们千万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每当碰到某种稀缺压力,我们同时也会面对一个问题:我们到底想从这样东西里获得什么?如果答案是,占有这件稀缺的东西能让我们享受来自社会、经济或心理上的好处,那就去占有它吧!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