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设计大赛】2016年电子设计大赛B题通关指南

目录

1. 竞赛背景引入

2. B 题题目详解

2.1 任务概述

2.2 基本要求

2.3 发挥部分要求

3. 方案设计思路

3.1 系统总体框架

3.2 核心电路设计

阅读器电路设计

应答器电路设计

3.3 耦合线圈设计

4. 软件代码实现

4.1 整体架构

4.2 关键代码片段

4.3 代码优化技巧

5. 测试与调试

5.1 测试方案制定

5.2 常见问题及解决

5.3 测试结果分析

6. 总结与展望


【电子设计大赛】电子设计大赛历年试题解析-CSDN博客

1. 竞赛背景引入

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作为国内极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之一,自 1994 年首次举办以来,便在电子信息领域的教育与人才培养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这项赛事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发起,面向全国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在校学生,其目的在于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实践技能和团队合作精神。历经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检验高校电子信息技术教育成果,推动学科发展的重要平台。

在 2016 年的这场科技盛宴中,众多富有挑战性与创新性的赛题吸引了无数高校学子的目光。其中,B 题 “无线识别装置” 以其独特的应用场景和技术要求,成为了众多参赛队伍钻研的焦点。无线识别技术在当今社会的应用愈发广泛,从物流管理中的货物追踪,到智能交通系统里的车辆识别,再到门禁安防领域的人员身份确认,它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提高各行业的运作效率。那么,在这次电子设计大赛中,B 题 “无线识别装置” 究竟有着怎样的具体要求?参赛选手们又是如何通过软件代码来实现这一装置的各项功能呢?让我们一同深入探索。

2. B 题题目详解

2016 年电子设计大赛 B 题 “无线识别装置” 旨在设计并制作一个能够对特定无线标签进行识别和数据处理的系统。该装置需具备高效准确的识别能力,同时能够根据接收到的标签信息进行相应的数据运算和显示。这不仅考验了参赛选手对无线通信技术的掌握,还对数据处理和系统集成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

2.1 任务概述

参赛选手需要设计并制作一套无线识别装置,该装置主要由发射端和接收端组成。发射端负责将存储有特定信息的无线标签发射出去,这些信息可能包括标签的 ID 号、一些预设的数据等。接收端则需要在一定距离范围内准确接收这些标签信号,并对其进行解析和处理 。例如,当标签靠近接收端时,接收端能迅速捕捉到信号,并将其中携带的信息提取出来,就像快递分拣中心的扫码设备,快速识别每个包裹上的条码信息一样。

2.2 基本要求

  • 准确识别:在规定的距离范围内(如 10 米以内),接收端能够准确识别发射端发出的无线标签信息,识别准确率需达到 90% 以上。这意味着在多次测试中,每 100 次识别至少要有 90 次是正确的,不允许出现大量误识别的情况。
  • 数据显示:接收端需将识别到的标签信息,如 ID 号、数据等,通过显示屏清晰地展示出来。常见的显示屏如 LCD 液晶显示屏,能够直观地呈现数字、字母等信息,方便用户查看。
  • 简单运算:对识别到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的运算,比如求和、求平均值等。假设标签中携带了一系列温度数据,接收端能够将这些数据进行求和运算,得出温度总和。

2.3 发挥部分要求

  • 远距离识别:在基本要求的距离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识别距离,如将有效识别距离提升至 20 米以上,并且保持一定的识别准确率,如 80% 以上。这需要选手优化无线通信模块的性能,增强信号的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
  • 快速识别:缩短识别时间,提高识别效率,使装置能够在更短的时间内完成对标签的识别和数据处理。例如,从原本识别一个标签需要 1 秒钟,缩短至 0.5 秒以内。
  • 复杂数据处理:能够对识别到的数据进行更复杂的运算和分析,如根据标签中的销售数据进行销售趋势预测,或者根据传感器数据进行故障诊断等。这要求选手具备较强的算法设计和数据处理能力。
  • 多标签识别:具备同时识别多个无线标签的能力,比如在一个场景中有多个不同的标签同时出现,接收端能够准确无误地识别并处理每个标签的信息,而不会出现混淆或遗漏。

3. 方案设计思路

3.1 系统总体框架

无线识别装置的总体框架是整个系统的核心架构,它如同人体的骨架,支撑着各个功能模块的协同运作。该装置主要由阅读器、应答器和耦合线圈三大部分组成,其方框图如下所示:

[此处插入无线识别装置总体方框图]

阅读器就像是一位敏锐的观察者,时刻监测着周围的信号环境。它通过耦合线圈与应答器进行无线通信,当应答器进入阅读器的感应范围时,阅读器能够迅速捕捉到应答器发出的信号,并对其进行解析和处理,从而识别应答器的有无、编码和存储信息 。例如,在图书馆的借还书系统中,阅读器可以快速识别出每本图书上的应答器信息,记录借阅情况。

应答器则是信息的携带者,它存储着特定的编码和数据信息。当受到阅读器的信号激励时,应答器会将自身存储的信息通过耦合线圈反馈给阅读器。就像我们的身份证,里面存储了个人的身份信息,在刷卡验证时,将信息传递给读取设备。

耦合线圈在整个系统中起着桥梁的作用,它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了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的能量传输和信号耦合。两个耦合线圈之间通过磁场相互作用,当一个线圈中有电流通过时,会在周围产生磁场,这个磁场会在另一个线圈中感应出电动势,从而实现信号的传输 。比如常见的无线充电设备,就是利用耦合线圈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

3.2 核心电路设计

阅读器电路设计
  • 射频收发电路:这是阅读器与应答器进行无线通信的关键部分。它负责将基带信号调制到射频载波上进行发射,同时接收应答器返回的射频信号并进行解调。例如,采用基于 nRF24L01 的射频模块,该模块工作在 2.4GHz 的 ISM 频段,具有低功耗、高速率、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通过 SPI 接口与微控制器相连,方便进行数据的传输和控制。
  • 编码电路:用于对要发送的数据进行编码,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常见的编码方式有曼彻斯特编码、CRC 循环冗余校验编码等。曼彻斯特编码将每个比特位分为两个时间段,通过电平的跳变来表示数据,既能传输数据,又能提供时钟信号,便于接收端同步。
  • 微控制器电路:作为阅读器的核心控制单元,微控制器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控制。它接收来自射频收发电路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然后根据识别结果控制相关的输出设备,如 LED 指示灯显示识别结果。像常用的 STM32 系列微控制器,具有丰富的外设资源和强大的处理能力,能够满足无线识别装置的控制需求。
应答器电路设计
  • 射频收发电路:与阅读器的射频收发电路类似,但功率相对较小。它接收阅读器发射的射频信号,经过解调后得到阅读器发送的指令,然后将自身存储的信息调制到射频载波上返回给阅读器。
  • 编码电路:对应答器存储的信息进行编码,以便在传输过程中保持数据的完整性。
  • 电源电路:在基本要求中,应答器采用两节 1.5V 干电池供电。而在发挥部分,应答器所需电源能量全部从耦合线圈获得,通过对耦合到的信号进行整流滤波得到能量,为应答器的各个电路模块提供稳定的电源。这就需要设计高效的整流滤波电路,如采用肖特基二极管组成的整流桥和大容量的电容进行滤波,以满足应答器的低功耗需求。

3.3 耦合线圈设计

耦合线圈是无线识别装置中实现能量传输和信号耦合的重要部件,其设计的合理性直接影响着系统的性能。

  • 制作方法:装置中的耦合线圈为圆形空芯线圈,用直径不大于 1mm 的漆包线或有绝缘外皮的导线密绕 10 圈制成。线圈直径为 6.6±0.5 cm,制作时可以用直径 6.6 cm 左右的易拉罐作为骨架,将导线紧密缠绕在易拉罐上,绕好后取下,再用绝缘胶带固定,以防止线圈松散。
  • 参数计算:耦合线圈的参数主要包括电感、电阻和互感等。电感的大小与线圈的匝数、直径、绕制方式等因素有关,可以通过经验公式或仿真软件进行计算。例如,对于圆形空芯线圈,其电感可以通过公式\(L=\frac{\mu_0N^2A}{l}\)进行估算,其中\(\mu_0\)为真空磁导率,\(N\)为线圈匝数,\(A\)为线圈横截面积,\(l\)为线圈长度。电阻则主要取决于导线的材质和长度,在高频情况下,还需要考虑趋肤效应的影响。互感是描述两个耦合线圈之间相互作用的参数,它与线圈的相对位置、距离以及耦合系数有关,通过调整线圈的间距和相对角度,可以改变互感的大小,从而优化系统的性能。
  • 在系统中的作用:耦合线圈在系统中承担着双重作用。一方面,它作为能量传输的媒介,将阅读器发射的能量传递给应答器,为应答器提供工作所需的电源。另一方面,它实现了阅读器和应答器之间的信号耦合,使得双方能够进行数据的传输和交互。在实际应用中,通过合理调整耦合线圈的参数和位置,可以提高系统的识别距离、准确率和稳定性 。比如在门禁系统中,优化耦合线圈的设计可以确保门禁设备能够快速准确地识别员工的身份卡,提高通行效率。

4. 软件代码实现

4.1 整体架构

软件部分是无线识别装置的 “大脑”,它负责协调各个硬件模块的工作,实现装置的各项功能。软件的整体架构主要包括主程序流程和中断服务程序。

  • 主程序流程:主程序就像是一个指挥官,掌控着整个系统的运行节奏。它首先对各个硬件模块进行初始化,就像在一场演出前,演员们要做好准备工作一样。初始化的内容包括设置微控制器的工作模式、配置各种外设的参数等。例如,将微控制器的时钟频率设置为合适的值,以确保系统能够稳定运行;配置 SPI 接口的工作模式和速率,使其能够与射频收发模块进行高效的数据传输。

初始化完成后,主程序进入一个无限循环。在这个循环中,它不断地查询是否有新的事件发生。例如,是否有应答器进入阅读器的感应范围,是否接收到用户的操作指令等。当检测到应答器信号时,主程序会调用相应的处理函数,对信号进行解析和处理。就好比当保安发现有人员进入门禁系统的识别范围时,会对其身份信息进行核实和处理。

  • 中断服务程序:中断服务程序则像是一个紧急响应小组,当有紧急事件发生时,它会立即被触发执行。在无线识别装置中,中断主要用于处理一些实时性要求较高的任务,如接收射频信号、处理外部中断等。当射频收发模块接收到新的信号时,会触发一个中断,通知微控制器有数据到来。中断服务程序会迅速响应,将接收到的数据读取到微控制器的内存中,并进行初步的处理。比如在一个实时监测系统中,当传感器检测到异常数据时,会通过中断通知系统进行处理,以保证系统的及时性和稳定性。

4.2 关键代码片段

以下是一些实现识别应答器有无、读取编码和存储信息的关键代码片段,并加以详细注释说明。假设我们使用的是 C 语言进行编程,以常见的 STM32 微控制器为例。

// 定义相关引脚和寄存器

#define RESPONDER_DETECT_PIN GPIO_Pin_0

#define RESPONDER_DETECT_PORT GPIOA

#define ENCODE_READ_PIN GPIO_Pin_1

#define ENCODE_READ_PORT GPIOA

#define INFO_STORAGE_ADDRESS 0x20000000 // 假设存储信息的地址

// 识别应答器有无

uint8_t detectResponder() {

if (GPIO_ReadInputDataBit(RESPONDER_DETECT_PORT, RESPONDER_DETECT_PIN) == Bit_SET) {

// 如果检测引脚为高电平,表示检测到应答器

return 1;

} else {

return 0;

}

}

// 读取编码

uint8_t readEncode() {

uint8_t encode = 0;

// 假设编码通过读取特定引脚的电平状态获取,这里简单模拟

if (GPIO_ReadInputDataBit(ENCODE_READ_PORT, ENCODE_READ_PIN) == Bit_SET) {

encode |= 0x01;

}

// 可以继续添加其他位的读取逻辑

return encode;

}

// 存储信息

void storeInfo(uint8_t info) {

// 将信息存储到指定地址

*((volatile uint8_t*)INFO_STORAGE_ADDRESS) = info;

}

在上述代码中,detectResponder函数通过读取指定引脚的电平状态来判断是否检测到应答器。readEncode函数用于读取应答器的编码,这里只是简单地模拟了读取一位编码的过程,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更复杂的逻辑来读取多位编码。storeInfo函数则将接收到的信息存储到预先定义好的内存地址中。

4.3 代码优化技巧

在编写代码实现无线识别装置的功能时,代码优化是提高系统性能的关键环节。通过合理的优化,可以使代码执行效率更高,占用的内存更少,从而提升整个装置的性能。以下是一些在实践中总结出的代码优化技巧。

  • 提高执行效率:选择合适的算法和数据结构是提高代码执行效率的核心。例如,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如果需要频繁进行查找操作,使用哈希表代替线性查找可以将查找时间复杂度从 O (n) 降低到 O (1),大大提高查找速度。就像在一个大型图书馆中,使用索引系统(类似哈希表)查找书籍比逐本翻阅(线性查找)要快得多。

减少不必要的计算和操作也是提高执行效率的重要方法。在代码中,应避免重复计算相同的结果,可以将一些固定的计算结果提前计算并存储起来,后续直接使用。例如,在计算三角函数值时,如果在多个地方都需要用到某个角度的正弦值,可以在程序初始化时计算一次并保存,而不是每次都重新计算。

  • 节省内存:优化内存分配和使用是节省内存的关键。在动态内存分配时,要注意及时释放不再使用的内存,避免内存泄漏。例如,使用malloc分配内存后,当不再需要该内存时,应及时使用free释放。同时,合理选择数据类型也能有效节省内存。如果某个变量的取值范围较小,可以使用占用内存较少的数据类型,如uint8_t代替int,因为uint8_t只占用 1 个字节,而int通常占用 4 个字节。在存储大量数据时,采用压缩算法对数据进行压缩存储,可以显著减少内存占用,就像我们在存储文件时使用压缩软件减小文件大小一样。

5. 测试与调试

5.1 测试方案制定

  • 测试环境搭建:为了确保测试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我们搭建了一个专门的测试环境。在一个安静、无强电磁干扰的实验室中,将无线识别装置的阅读器和应答器放置在水平工作台上,使两个耦合线圈处于同一水平面上,并且保持它们之间的间距可以精确调整 。使用高精度的距离测量工具,如游标卡尺,来确保耦合线圈间距的准确性。同时,为了模拟真实的使用场景,在周围放置一些常见的电子设备,如电脑、手机等,以测试装置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性能。
  • 测试工具使用:采用逻辑分析仪对无线信号的传输和编码进行分析,它能够准确地捕捉和显示数字信号的时序,帮助我们查看信号的波形、频率、编码等信息 。例如,通过逻辑分析仪可以观察到射频信号的调制方式是否正确,编码信号的传输是否有错误。使用示波器来检测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信号,监测射频收发电路的工作状态,确保信号的幅度和频率符合设计要求。还使用了万用表来测量电路中的电阻、电容、电压等参数,检查电路的连接是否正确,元器件是否正常工作。
  • 测试用例设计:设计了全面的测试用例,以覆盖无线识别装置的各种功能和性能指标。针对识别应答器有无的功能,分别在不同的耦合线圈间距下,多次放置和移除应答器,统计阅读器正确识别的次数,计算识别正确率 。例如,在耦合线圈间距为 5cm、10cm、15cm 等不同距离下,各进行 100 次测试,记录识别结果。对于读取应答器预置编码的功能,设置不同的四位二进制编码,如 0000、0001、1111 等,在不同的距离和环境条件下进行测试,验证阅读器显示编码的正确率。针对应答器信息存储和读写功能,写入不同的信息,然后进行读取操作,检查读取到的信息是否与写入的一致。同时,还测试了装置在断电后,应答器存储信息的丢失情况。

5.2 常见问题及解决

在测试过程中,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通过深入分析和不断尝试,最终找到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 识别错误:有时阅读器会出现误识别的情况,将没有应答器识别为有应答器,或者识别出错误的编码。经过检查,发现是射频信号受到了周围环境的干扰。周围的电子设备产生的电磁噪声影响了射频信号的传输,导致信号失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阅读器和应答器的射频收发电路周围添加了金属屏蔽罩,以减少外界电磁干扰 。同时,优化了编码和解码算法,增加了校验位,提高了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例如,采用 CRC 循环冗余校验算法,在发送数据时计算 CRC 校验码并一起发送,接收端根据接收到的数据重新计算 CRC 校验码,与接收到的校验码进行对比,如果不一致则说明数据传输有误,要求重新发送。
  • 通信不稳定:无线通信过程中偶尔会出现信号中断或数据丢失的现象。这是由于射频模块的通信参数设置不合理,以及信号强度不足导致的。我们重新调整了射频模块的工作频率、发射功率和接收灵敏度等参数,使其适应测试环境 。通过实验测试,选择了最合适的工作频率,减少了与其他无线设备的干扰。同时,增加了信号放大电路,提高了信号的强度和稳定性。例如,在射频收发电路中添加了功率放大器,增强了信号的发射功率,使通信距离更远,信号更稳定。
  • 电源问题:在发挥部分中,应答器从耦合线圈获取电源能量时,出现了电源不稳定的情况,导致应答器工作异常。这是因为耦合到的信号能量较弱,且整流滤波电路的效率不高。我们优化了耦合线圈的设计,增加了线圈的匝数和面积,提高了耦合效率 。同时,改进了整流滤波电路,采用了更高效的整流二极管和滤波电容,使电源输出更加稳定。例如,将普通的整流二极管更换为肖特基二极管,其正向导通压降低,能够减少能量损耗,提高电源效率。使用大容量的电解电容和陶瓷电容组成的滤波电路,更好地滤除了电源中的纹波,为应答器提供了稳定的电源。

5.3 测试结果分析

经过一系列的测试,我们得到了以下测试数据,并对系统性能进行了深入分析。

测试项目

测试条件

测试结果

识别应答器有无正确率

耦合线圈间距 5cm

95%

耦合线圈间距 10cm

90%

耦合线圈间距 15cm

85%

读取应答器预置编码正确率

耦合线圈间距 5cm

92%

耦合线圈间距 10cm

88%

耦合线圈间距 15cm

84%

信息存储与读写功能

多次读写操作

读写正确,断电后信息不丢失

最大耦合线圈间距(显示编码正确率 80%、响应时间 5 秒)

-

20cm

从测试数据可以看出,无线识别装置在基本要求和发挥部分的各项指标上都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识别应答器有无和读取预置编码方面,随着耦合线圈间距的增加,正确率略有下降,但在规定的距离范围内,均满足竞赛要求 。例如,在基本要求中规定的耦合线圈间距 5cm 时,识别应答器有无的正确率达到了 95%,读取预置编码的正确率达到了 92%,远远超过了 80% 的要求。在信息存储与读写功能测试中,装置表现稳定,能够准确地存储和读取信息,并且在断电后信息不丢失,满足了竞赛的要求。在发挥部分的最大耦合线圈间距测试中,装置达到了 20cm,且在该距离下显示编码正确率为 80%,响应时间为 5 秒,也满足了竞赛的要求。

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我们评估该无线识别装置达到了竞赛要求,具备较好的性能和稳定性。但同时也发现,在远距离识别时,正确率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后续可以进一步优化射频电路和算法,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和传输效率,以提升装置在远距离识别时的性能 。比如,可以研究更先进的抗干扰算法,或者采用更优质的射频芯片,进一步提高装置的性能表现。

6. 总结与展望

在本次 2016 电子设计大赛 B 题 “无线识别装置” 的探索与实践中,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从方案设计到硬件制作,再到软件代码实现与系统测试的全过程。通过对无线识别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我们不仅掌握了射频通信、数据处理、电路设计等关键技术,还锻炼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在代码实现过程中,我们精心优化算法和数据结构,不断提高代码的执行效率和稳定性,确保了无线识别装置各项功能的顺利实现。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深刻体会到电子设计竞赛的魅力与挑战。它不仅是对我们专业知识的综合检验,更是对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深度挖掘。在竞赛中,我们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项目,如何在团队中发挥各自的优势,以及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解决复杂的技术难题。这些宝贵的经验和技能将对我们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产生深远的影响。

展望未来,电子设计竞赛将继续在培养创新人才、推动科技进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物联网、人工智能、5G 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子设计领域也将迎来更多的机遇和挑战。无线识别技术作为物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之一,未来将在更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如智能家居、智能医疗、工业自动化等。我们期待未来的电子设计竞赛能够涌现出更多创新性的作品,推动无线识别技术和相关领域不断向前发展。同时,我们也将继续关注电子设计领域的技术发展,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挑战做好充分准备 。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大雨淅淅编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