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粒子群算法】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求解单峰函数极值问题解析与实现

目录

1. 从鸟群觅食到算法诞生

2. 单峰函数极值:神秘的宝藏

3. 粒子群优化算法核心探秘

3.1 粒子的奇幻之旅

3.2 速度与位置的更新魔法

3.3 算法流程全解析

4. 代码实战:Python 实现粒子群优化算法

4.1 环境搭建与准备

4.2 代码逐行解读

4.3 运行结果与分析

5. 算法优缺点大揭秘

5.1 优点闪耀

5.2 缺点剖析

6. 应用领域大放送

7. 总结与展望


1. 从鸟群觅食到算法诞生

在神奇的大自然中,鸟群的觅食行为充满了智慧。想象一下,一群鸟儿在广袤的天空中寻找食物,它们并不知道食物的确切位置,但每只鸟都能感知自己当前位置与食物的距离。在这个过程中,鸟儿们并非盲目飞行,而是通过相互协作与信息共享,逐渐靠近食物所在的区域。

粒子群优化算法(Particle Swarm Optimization,PSO)正是受到鸟群觅食行为的启发而诞生的。1995 年,James Kennedy 和 Russell Eberhart 首次提出了这一算法,它模拟鸟群的群体智能行为,将待优化问题的解看作是搜索空间中的粒子,每个粒子都有自己的位置和速度,通过粒子之间的协作与竞争,不断更新自身的位置和速度,以寻找最优解 。比如在寻找函数极值的问题中,这些粒子就如同鸟群,在解空间中不断探索,最终找到函数的极值点。这种模拟自然现象的算法,为解决复杂的优化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接下来,我们深入了解它的核心原理。

2. 单峰函数极值:神秘的宝藏

在数学的奇妙世界里,单峰函数就像是一座神秘的山峰,它在某个区间内只有一个峰值,宛如宝藏隐藏在其中 。从定义上来说,若函数\(f(x)\)在区间\([a,b]\)上仅有唯一的最大值点\(C\),并且在\(C\)点左侧,函数单调递增,在\(C\)点右侧,函数单调递减,那这个函数就是区间\([a,b]\)上的单峰函数。比如二次函数\(y = -x^2 + 2x + 1\),当\(x = 1\)时,函数取得最大值,在\(x < 1\)时函数递增,在\(x > 1\)时函数递减,它就是典型的单峰函数。

单峰函数的极值求解在众多领域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工程优化中,例如在设计桥梁时,工程师需要考虑材料的强度、成本等因素,通过求解单峰函数极值来确定桥梁结构的最优参数,既能保证桥梁的安全性,又能降低成本 。在机器学习里,损失函数的优化常常涉及到单峰函数极值求解。以逻辑回归模型为例,我们通过最小化损失函数来确定模型的最优参数,使得模型在训练数据上的预测误差最小,从而提高模型的准确性和泛化能力。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来求解单峰函数极值,就如同找到开启宝藏的钥匙,为众多领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支持,而粒子群优化算法正是这样一把极具潜力的钥匙,接下来我们看看它是如何运作的。

3. 粒子群优化算法核心探秘

3.1 粒子的奇幻之旅

在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奇妙世界里,每个粒子都肩负着寻找最优解的使命。这些粒子如同在解空间中探索的探险家,它们的位置代表着问题的一个潜在解 。比如在求解单峰函数极值时,粒子的位置就是函数自变量的取值,通过不断调整位置,来寻找使函数值达到极值的那个自变量。

粒子还有一个重要属性 —— 速度,它决定了粒子在解空间中移动的方向和距离 。就像鸟儿飞行有速度一样,粒子的速度决定了它探索解空间的路径。粒子在飞行过程中,会记住自己曾经到达过的最优位置,也就是个体最优解(pbest),同时,整个粒子群也会记录下所有粒子中出现过的最优位置,即全局最优解(gbest) 。这些最优位置就像是粒子心中的灯塔,引导着它们不断前行,向着函数极值点靠近,在一次次的探索中,逐渐揭开单峰函数极值的神秘面纱。

3.2 速度与位置的更新魔法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核心奥秘,就藏在粒子速度和位置的更新公式里 。速度更新公式为:\( v_{i}(t + 1) = w \cdot v_{i}(t) + c_1 \cdot r_1 \cdot (pbest_{i} - x_{i}(t)) + c_2 \cdot r_2 \cdot (gbest - x_{i}(t)) \)

其中, \( v_{i}(t) \) 是粒子 \( i \) 在当前迭代 \( t \) 的速度, \( w \) 是惯性权重,它如同粒子的 “记忆砝码”,控制着粒子对先前速度的继承程度。当 \( w \) 较大时,粒子倾向于在更大的解空间中探索,全局搜索能力较强;当 \( w \) 较小时,粒子更专注于在当前区域进行精细搜索,局部搜索能力突出 。比如在寻找一个复杂单峰函数极值时,开始时设置较大 \( w \) ,粒子能快速在大范围内寻找可能的极值区域,后期减小 \( w \) ,粒子能在小区域内精确确定极值点。

\( c_1 \) 和 \( c_2 \) 是学习因子,也被称为加速常数 。 \( c_1 \) 是个体学习因子,调节粒子向自身历史最优位置(pbest)学习的强度,体现了粒子的 “自我认知”; \( c_2 \) 是社会学习因子,控制粒子向全局最优位置(gbest)学习的程度,反映了粒子的 “社会协作” 。如果 \( c_1 \) 较大,粒子会更多地在自己熟悉的区域搜索,强调个体经验;而 \( c_2 \) 较大时,粒子会更快地向全局最优解靠拢,但也可能导致过早收敛到局部最优。

\( r_1 \) 和 \( r_2 \) 是介于 \( 0 \) 到 \( 1 \) 之间的随机数,它们为算法注入了随机性 。就像给粒子的探索之旅增添了一些不确定性,避免粒子们都按照相同的路径搜索,陷入局部最优解。不同的随机数使得粒子在每次迭代中都有机会尝试新的方向,增加了找到全局最优解的可能性 。

粒子的位置更新则依据这个公式:\( x_{i}(t + 1) = x_{i}(t) + v_{i}(t + 1) \)

即粒子在 \( t + 1 \) 时刻的位置是当前位置 \( x_{i}(t) \) 与更新后的速度 \( v_{i}(t + 1) \) 之和 。这个简单的加法运算,却实现了粒子在解空间中的动态移动,不断逼近单峰函数的极值点。通过速度和位置的不断更新,粒子群在解空间中持续探索,逐渐缩小与最优解的距离 。

3.3 算法流程全解析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执行过程,就像是一场有条不紊的探索之旅 。首先是初始化粒子群,我们要确定粒子的数量,随机赋予每个粒子在解空间中的初始位置和速度 。这些初始位置和速度就像是粒子们的出发起点和初始动力,虽然是随机的,但却为整个探索之旅奠定了基础。比如在求解单峰函数极值时,我们可能初始化 50 个粒子,让它们在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内随机分布。

接着,对每个粒子进行适应度评估 。在单峰函数极值问题中,适应度就是粒子当前位置对应的函数值 。通过计算函数值,我们能判断每个粒子当前解的优劣,就像判断每个探险家当前所在位置距离宝藏(极值点)的远近。

然后是更新个体与全局最优解 。每个粒子会将当前位置的适应度与自己历史上的最优位置(pbest)的适应度进行比较,如果当前更好,就更新 pbest 。同时,整个粒子群会在所有粒子的 pbest 中找出最优的,更新为全局最优解(gbest) 。这一步就像是粒子们在交流自己的探索成果,互相学习,共同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之后进入核心的更新速度和位置环节 。根据前面提到的速度和位置更新公式,利用每个粒子的当前位置、速度、pbest 以及 gbest 来更新速度和位置 。粒子们依据更新后的速度和位置,继续在解空间中探索,不断调整自己的路径,向极值点靠近。

最后是迭代过程 。不断重复适应度评估、更新个体与全局最优解、更新速度和位置这些步骤,直到满足预设的停止条件 。停止条件可以是达到最大迭代次数,比如设置为 1000 次迭代;也可以是连续多次迭代后,全局最优解的变化小于某个阈值,说明已经接近最优解,没有必要继续搜索 。当满足停止条件时,算法结束,此时的全局最优解就是我们找到的单峰函数极值点的近似解 。通过这样一步步的流程,粒子群优化算法就能高效地求解单峰函数极值问题。

4. 代码实战:Python 实现粒子群优化算法

4.1 环境搭建与准备

在开始代码实战之前,我们需要搭建好 Python 开发环境,并安装必要的库。首先,确保你的电脑上已经安装了 Python。如果尚未安装,可以前往 Python 官方网站(https://www.python.org/downloads/ )下载最新版本的 Python 安装包进行安装。安装过程中,记得勾选 “Add Python to PATH” 选项,这样可以方便在命令行中直接使用 Python 命令。

接下来,我们要安装一个重要的库 ——NumPy。NumPy 是 Python 的核心科学计算支持库,提供了多维数组对象,以及各种派生对象(如矩阵),还针对数组运算提供了大量的数学函数库。安装 NumPy 非常简单,如果你使用的是 pip 包管理器,只需在命令行中输入以下命令:

 

pip install numpy

如果你使用的是 conda 环境管理工具,可以使用以下命令安装:

 

conda install numpy

安装完成后,我们就可以开始编写代码,用粒子群优化算法来求解单峰函数极值问题啦。

4.2 代码逐行解读

下面是使用 Python 实现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单峰函数极值的代码,以求解函数 \( f(x) = x^2 \) 的最小值为例:

 

import numpy as np

# 粒子类

class Particle:

def __init__(self, bounds):

# 初始化粒子位置,在指定边界内随机取值

self.position = np.random.uniform(bounds[0], bounds[1])

# 初始化粒子速度,在-1到1之间随机取值

self.velocity = np.random.uniform(-1, 1)

self.best_position = self.position

self.best_value = self.evaluate()

# 目标函数

def evaluate(self):

return self.position ** 2

# 更新速度和位置

def update(self, global_best_position, w=0.5, c1=1.5, c2=1.5):

r1, r2 = np.random.random(2)

self.velocity = (w * self.velocity +

c1 * r1 * (self.best_position - self.position) +

c2 * r2 * (global_best_position - self.position))

self.position += self.velocity

# 检查边界

if self.position < bounds[0]:

self.position = bounds[0]

elif self.position > bounds[1]:

self.position = bounds[1]

# 更新最佳位置

current_value = self.evaluate()

if current_value < self.best_value:

self.best_value = current_value

self.best_position = self.position

# 粒子群优化算法

def pso(bounds, num_particles, max_iter):

particles = [Particle(bounds) for _ in range(num_particles)]

global_best_position = min(particles, key=lambda p: p.best_value).best_position

for _ in range(max_iter):

for particle in particles:

particle.update(global_best_position)

global_best_position = min(particles, key=lambda p: p.best_value).best_position

return global_best_position, min(particles, key=lambda p: p.best_value).best_value

# 主程序

if __name__ == "__main__":

bounds = [-10, 10]

num_particles = 30

max_iter = 100

best_position, best_value = pso(bounds, num_particles, max_iter)

print(f"最优位置: {best_position}, 最优值: {best_value}")

下面对代码进行逐行解读:

  • import numpy as np:导入 NumPy 库,并别名为np,后续使用np来调用 NumPy 的功能。
  • class Particle::定义粒子类,每个粒子都是这个类的一个实例,具有位置、速度、个体最优位置和适应度等属性和方法。
    • def __init__(self, bounds)::类的初始化方法,接收解空间的边界bounds作为参数。
      • self.position = np.random.uniform(bounds[0], bounds[1]):使用np.random.uniform函数在边界bounds内随机生成粒子的初始位置。
      • self.velocity = np.random.uniform(-1, 1):同样使用np.random.uniform函数在 - 1 到 1 之间随机生成粒子的初始速度。
      • self.best_position = self.position:初始化粒子的个体最优位置为初始位置。
      • self.best_value = self.evaluate():计算初始位置的适应度(即目标函数值),并将其作为个体最优值。
    • def evaluate(self)::定义目标函数,这里是 \( f(x) = x^2 \),返回粒子当前位置的平方。
    • def update(self, global_best_position, w=0.5, c1=1.5, c2=1.5)::定义更新粒子速度和位置的方法,接收全局最优位置global_best_position以及惯性权重w、个体学习因子c1、社会学习因子c2作为参数,默认值分别为 0.5、1.5、1.5。
      • r1, r2 = np.random.random(2):生成两个 0 到 1 之间的随机数r1和r2。
      • self.velocity = (w * self.velocity + c1 * r1 * (self.best_position - self.position) + c2 * r2 * (global_best_position - self.position)):根据速度更新公式计算粒子的新速度。
      • self.position += self.velocity:根据位置更新公式更新粒子的位置。
      • 接下来的if - elif语句检查粒子位置是否超出边界,如果超出则将其限制在边界内。
      • current_value = self.evaluate():计算更新位置后的适应度。
      • if current_value < self.best_value::如果新的适应度比个体最优值更好,则更新个体最优值和个体最优位置。
  • def pso(bounds, num_particles, max_iter)::定义粒子群优化算法的主函数,接收解空间边界bounds、粒子数量num_particles和最大迭代次数max_iter作为参数。
    • particles = [Particle(bounds) for _ in range(num_particles)]:使用列表推导式创建num_particles个粒子,每个粒子的初始位置和速度在边界bounds内随机生成。
    • global_best_position = min(particles, key=lambda p: p.best_value).best_position:找出初始粒子群中的全局最优位置。
    • for _ in range(max_iter)::开始迭代过程,循环max_iter次。
      • for particle in particles::遍历每个粒子。
        • particle.update(global_best_position):更新每个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 global_best_position = min(particles, key=lambda p: p.best_value).best_position:更新全局最优位置。
    • return global_best_position, min(particles, key=lambda p: p.best_value).best_value:返回全局最优位置和全局最优值。
  • if __name__ == "__main__"::程序入口,当脚本直接运行时执行以下代码。
    • bounds = [-10, 10]:设置解空间的边界为 - 10 到 10。
    • num_particles = 30:设置粒子数量为 30。
    • max_iter = 100:设置最大迭代次数为 100。
    • best_position, best_value = pso(bounds, num_particles, max_iter):调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函数,得到最优位置和最优值。
    • print(f"最优位置: {best_position}, 最优值: {best_value}"):输出最优位置和最优值。

4.3 运行结果与分析

运行上述代码,我们可以得到如下结果:

 

最优位置: -0.0003273303774170741, 最优值: 1.0714678271117723e-07

从结果可以看出,经过 100 次迭代,粒子群优化算法找到了函数 \( f(x) = x^2 \) 的最小值近似解。在理论上,函数 \( f(x) = x^2 \) 的最小值为 0,当 \( x = 0 \) 时取得。算法得到的最优位置非常接近 0,最优值也非常接近理论最小值,这验证了粒子群优化算法在求解单峰函数极值问题上的有效性。

我们还可以探讨不同参数对结果的影响。例如,增加粒子数量num_particles,可以使算法在搜索解空间时更加全面,可能更快地找到更优解,但同时也会增加计算量和运行时间 。增大最大迭代次数max_iter,可以让算法有更多的机会探索解空间,提高找到更优解的可能性,但如果迭代次数过多,可能会导致算法收敛后继续无效迭代,浪费计算资源。调整惯性权重w、个体学习因子c1和社会学习因子c2也会对算法性能产生显著影响 。较大的w有利于全局搜索,较小的w则更注重局部搜索;c1较大时粒子更依赖自身经验,c2较大时粒子更倾向于向群体最优学习 。通过不断调整这些参数,并观察算法的运行结果,我们可以找到最适合特定问题的参数组合,进一步提升算法的性能 。

5. 算法优缺点大揭秘

5.1 优点闪耀

粒子群优化算法以其独特的优势,在众多优化算法中脱颖而出,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了高效的途径。

算法最为显著的特点就是简单易实现 。其概念源于鸟群觅食行为,直观易懂,编程实现的难度较低 。不像一些传统优化算法,需要复杂的数学推导和计算,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实现过程相对简洁,即使是初学者也能较快上手 。比如在求解单峰函数极值问题时,代码实现仅需几十行,清晰明了,降低了开发成本和时间。

该算法的参数较少,主要包括惯性权重、学习因子等 。与其他进化算法相比,减少了参数调整的工作量和复杂度 。较少的参数意味着在实际应用中,我们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去尝试不同的参数组合,就能较快地找到适合问题的参数设置 。以在神经网络训练中应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权重为例,相比遗传算法等,粒子群优化算法只需调整几个关键参数,就能有效地优化神经网络,提高训练效率和模型性能 。

粒子群优化算法还具有收敛速度快的优点 。粒子之间通过信息共享,能够快速向最优解靠近 。在迭代初期,粒子们凭借各自的探索以及对全局最优解的追逐,迅速在解空间中缩小搜索范围 。例如在求解复杂的工程优化问题时,粒子群优化算法往往能在较少的迭代次数内找到较优解,大大提高了问题的解决效率 。

算法的全局搜索能力也很强 。通过粒子的速度和位置更新机制,它能够跳出局部最优解,探索解空间的不同区域 。即使面对具有多个局部极值的复杂函数,粒子群优化算法也有较大概率找到全局最优解 。就像在路径规划问题中,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在复杂的地图环境中,搜索到全局最优的路径,避免陷入局部最优路径,提高了路径规划的质量和可靠性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并行处理能力也不容忽视 。由于每个粒子的更新计算相互独立,该算法本质上是并行的,非常适合在多处理器系统上实现 。这使得在处理大规模问题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处理器的计算资源,加速算法的运行,进一步提高求解效率 。比如在处理大数据集的机器学习模型参数优化问题时,利用并行计算的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显著缩短计算时间,满足实际应用对效率的要求 。

5.2 缺点剖析

粒子群优化算法虽有诸多优点,但也并非十全十美,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它的一些不足之处 。

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在某些复杂问题中,粒子之间的信息交互可能导致群体趋同,使得算法过早地收敛到局部最优解,而无法跳出寻找全局最优解 。以求解多峰函数极值为例,当粒子群在某个局部最优解附近聚集时,由于粒子之间相互学习,可能会强化这种局部最优的趋势,导致所有粒子都被困在该局部最优解,错过全局最优解 。为了改进这一问题,可以采用多次运行算法,取多次结果中的最优解;或者引入混沌搜索,增加算法的随机性,使粒子有机会跳出局部最优解 。

粒子群优化算法对参数设置非常敏感 。虽然其参数较少,但这些参数的取值对算法性能有着显著影响 。不恰当的参数设置可能导致算法收敛速度慢、精度低或陷入局部最优 。例如,惯性权重设置过大,粒子可能会过度依赖先前的速度,在全局搜索时难以收敛;设置过小,粒子则可能在局部搜索时缺乏灵活性 。学习因子的不合理设置也会影响粒子向个体最优和全局最优学习的效果 。针对这个问题,可以采用自适应参数调整策略,让参数在算法运行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动态变化,以提高算法的适应性 。

该算法的理论基础还不够完善 ,缺乏严格的数学证明和理论分析 。这使得在应用过程中,我们更多地是基于经验和实验结果来选择参数和策略,缺乏坚实的理论依据 。不像一些经典的数学优化方法,有完善的理论体系支撑其正确性和收敛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粒子群优化算法的进一步发展和应用 。目前,相关研究人员正在努力加强对其理论基础的研究,希望能从数学角度深入理解算法的行为和性能 。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性能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初始种群的分布 。如果初始种群分布不合理,可能导致算法在搜索过程中难以找到全局最优解 。比如初始种群过于集中在解空间的某个小区域,那么算法在搜索初期就会局限在这个小范围,很难探索到其他可能存在全局最优解的区域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可以采用多种初始化策略,增加初始种群的多样性,提高发现全局最优解的概率 。

6. 应用领域大放送

粒子群优化算法凭借其独特的优势,在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而深入的应用,为解决各种复杂问题提供了强大的支持 。

在函数优化领域,粒子群优化算法是求解各类复杂函数极值的得力工具 。无论是单峰函数还是多峰函数,它都能通过粒子的群体搜索,高效地找到函数的最优解 。例如在求解一些具有复杂数学表达式的函数极值时,传统的解析方法可能因函数的复杂性而难以求解,而粒子群优化算法则可以通过迭代搜索,快速找到近似最优解,为科学研究和工程计算提供了便利 。

在神经网络训练中,粒子群优化算法可用于优化神经网络的权重和偏置 。通过将神经网络的参数看作粒子的位置,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在参数空间中搜索到更优的参数组合,提高神经网络的训练效果和泛化能力 。以图像识别任务为例,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卷积神经网络的参数,可以提升模型对图像特征的提取能力,从而提高图像识别的准确率 。

机器学习中的超参数优化也离不开粒子群优化算法 。在训练机器学习模型时,超参数的选择对模型性能有着重要影响 。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通过搜索超参数空间,找到最优的超参数配置,提升模型的准确性和稳定性 。比如在支持向量机模型中,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寻找最优的惩罚参数 C 和核函数参数 γ,能够显著提高模型的分类性能 。

在模式识别领域,粒子群优化算法可用于特征选择和分类器参数优化 。通过选择最具代表性的特征,去除冗余和噪声特征,能够提高模式识别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优化分类器的参数,如神经网络分类器的权重、决策树分类器的分裂准则等,可以提升分类器的性能 。在人脸识别系统中,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选择关键的面部特征点,并优化分类器参数,能够提高人脸识别的准确率和速度 。

控制系统优化也是粒子群优化算法的重要应用领域 。在工业控制系统中,需要对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优化,以提高系统的性能 。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根据系统的性能指标,如稳定性、响应速度、误差等,搜索最优的控制器参数 。例如在电机调速系统中,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优化 PID 控制器的参数,能够使电机在不同负载下都能保持稳定的转速,提高系统的控制精度和可靠性 。

在路径规划问题上,粒子群优化算法同样表现出色 。无论是机器人在复杂环境中的路径规划,还是物流配送中的车辆路径规划,粒子群优化算法都能通过模拟粒子的移动,寻找从起点到终点的最优路径 。它可以考虑多种约束条件,如障碍物、时间限制、成本等,找到满足条件的最佳路径方案 。在自动驾驶汽车的路径规划中,粒子群优化算法能够根据实时路况和地图信息,规划出安全、高效的行驶路径 。

在调度问题中,粒子群优化算法可用于任务调度、资源分配等 。例如在生产车间中,需要合理安排不同产品的生产顺序和机器设备的使用时间,以最大化生产效率和最小化成本 。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通过对任务和资源的组合进行搜索,找到最优的调度方案 。在云计算资源分配中,利用粒子群优化算法可以根据用户的需求和服务器的性能,合理分配计算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服务质量 。

粒子群优化算法以其强大的优化能力,在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将在更多领域展现出更大的潜力 。

7. 总结与展望

在探索粒子群优化算法求解单峰函数极值的奇妙旅程中,我们领略了它独特的魅力。从模拟鸟群觅食行为获得灵感,到通过粒子间的协作与竞争在解空间中寻找最优解,粒子群优化算法以其简单易实现、收敛速度快、全局搜索能力强等优点,为解决单峰函数极值问题提供了高效的方法。通过 Python 代码实战,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到它在实际应用中的强大威力,能够快速找到单峰函数的极值点 。

然而,粒子群优化算法也并非尽善尽美,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对参数敏感等问题,限制了它在一些复杂场景中的应用 。但这也为我们未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一方面,我们可以深入研究粒子群的运动行为,揭示其群体运动的内在规律,为算法的改进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另一方面,开发新的改进策略,如自适应参数调整、与其他智能算法融合等,以提升算法的性能,使其在更多复杂问题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粒子群优化算法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工程优化等领域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希望读者能通过本文,对粒子群优化算法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积极探索它在不同领域的应用,为解决实际问题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在优化算法的奇妙世界里不断探索前行 。

%%%%%%%%%%%%%%粒子群算法求函数极值%%%%%%%%%%%%%%% %%%%%%%%%%%%%%%%%初始化%%%%%%%%%%%%%%%%%%%%% clear all; %清除所有变量 close all; %清图 clc; %清屏 N = 100; %群体粒子个数 D = 10; %粒子维数 T = 200; %最大迭代次数 c1 = 1.5; %学习因子 1 c2 = 1.5; %学习因子 2 w = 0.8; %惯性权重 Xmax = 20; %位置最大值 Xmin = -20; %位置最小值 Vmax = 10; %速度最大值 Vmin = -10; %速度最小值 %%%%%%%%%%%初始化种群个体(限定位置和速度)%%%%%%%%%%%%% x = rand(N,D) * (Xmax-Xmin)+Xmin; v = rand(N,D) * (Vmax-Vmin)+Vmin; %%%%%%%%%%%初始化个体最优位置和最优值%%%%%%%%%%%%%%% p = x; pbest = ones(N,1); for i = 1:N pbest(i) = func1(x(i,:)); end %%%%%%%%%%%%%%初始化全局最优位置和最优值%%%%%%%%%%%% g = ones(1,D); gbest = inf; for i = 1:N if(pbest(i) < gbest) g = p(i,:); gbest = pbest(i); end end gb = ones(1,T); %%%%%%%%按照公式依次迭代直到满足精度或者迭代次数%%%%%%%%% for i = 1:T for j = 1:N %%%%%%%%%%更新个体最优位置和最优值%%%%%%%%%%%% if (func1(x(j,:)) < pbest(j)) p(j,:) = x(j,:); pbest(j) = func1(x(j,:)); end %%%%%%%%%%%更新全局最优位置和最优值%%%%%%%%%%% if(pbest(j) < gbest) g = p(j,:); gbest = pbest(j); end %%%%%%%%%%%%%更新位置和速度值%%%%%%%%%%%%% v(j,:) = w*v(j,:)+c1*rand*(p(j,:)-x(j,:))... +c2*rand*(g-x(j,:)); x(j,:) = x(j,:)+v(j,:); %%%%%%%%%%%%%%边界条件处理%%%%%%%%%%%%%%% for ii = 1:D if (v(j,ii) > Vmax) | (v(j,ii) < Vmin) v(j,ii) = rand * (Vmax-Vmin)+Vmin; end if (x(j,ii) > Xmax) | (x(j,ii) < Xmin) x(j,ii) = rand * (Xmax-Xmin)+Xmin; end end end %%%%%%%%%%%%%%记录历代全局最优值%%%%%%%%%%%%% gb(i) = gbest; end g; %最优个体 gb(end); %最优值 figure plot(gb) xlabel('迭代次数'); ylabel('适应度值'); title('适应度进化曲线') %%%%%%%%%%%%%%%%%%适应度函数%%%%%%%%%%%%%%%% function result = func1(x) summ = sum(x.^2); result = summ; end详细解释一下这段代码
03-22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大雨淅淅编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