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MATLAB车牌识别的BP算法与模板匹配法比较:一套可添加图片的模板匹配法及
教学讲解
这个车牌识别项目我折腾了快两个月,两种算法切换着调试就像在玩跷跷板。先说模板匹配法,这
玩意儿简直就是图像处理界的"老司机"——简单粗暴但有效。我电脑里存着四十几张自制模板,每张都是不
同省份的车牌字符,从"京A"到"粤B"全齐活。
先看核心代码片段:
```matlab
% 模板匹配核心操作
for k = 1:num_templates
corr_coef(k) = max(xcorr2(bw_char, templates{k}));
end
[~, index] = max(corr_coef);
```
这个xcorr2函数就像拿着放大镜在像素海里捞针,把待识别字符和模板逐个比对。有趣的是当遇到
相似字符时(比如"8"和"B"),相关系数会呈现明显的阶梯差异。有次调试发现模板库里的"川"字边缘毛躁
,直接导致识别率掉了3个百分点,用imdilate做了形态学处理才救回来。
BP神经网络那边完全是另一个画风。七层网络结构里藏着近万个参数,活像只难以驯服的电子宠物
。数据增强环节最要命——得用imrotate给数字做随机旋转,加椒盐噪声时得控制好密度,不然网络就跟你
闹脾气。
关键训练代码:
```matlab
net = feedforwardnet([32 32]);
net.trainFcn = 'trainrp'; % 弹性反向传播
net = train(net, train_data, train_label);
```
这里选弹性反向传播纯粹是血泪教训——标准BP在车牌识别这种小样本场景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有
次网络把"沪"全认成"泸",排查发现是激活函数用错,把tansig换成logsig才正常。
实测97.3% vs 95%的准确率差距,表面看模板匹配略胜一筹。但深究发现BP在模糊车牌处理上更稳
定——某张被雨水糊了的车牌,模板法直接罢工,BP却靠特征提取蒙对了。不过遇到新能源车牌那种加长型,
模板法的模块化优势就显现了,临时加三张新模板就能搞定,神经网络得重新采集200多张样本训练。
说到底,这两种算法就像扳手和螺丝刀的关系。模板匹配适合快速部署,改改模板就能应对新车型;
BP网络更像练内功,前期投入大但后期扩展性强。最近在尝试把两种方法做级联,先用神经网络粗筛再用
模板精判,效果居然能飚到98.6%——看来算法界的"跷跷板"还得继续玩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