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第四版课后题答案解析】
计算机网络是信息技术领域的核心学科,它涉及网络的构建、维护和优化。潘爱民译的《计算机网络》第四版是学习这一领域的经典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问题。以下是部分课后题目的解答,涵盖了一些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
1. 本题探讨了数据传输速度与实际距离的关系,通过对比狗携带数据与通信线路的数据传输速率,强调了带宽和时延的权衡。在短距离内,狗的携带速度可能超过通信线路。
2. 局域网模型的优势在于易于扩展和成本效益,尤其在节点数量增加时,以及提供更高的交互性和计算能力。
3. 光纤通信提供了高带宽,但长距离传输会导致较高的时延,而低带宽的调制解调器在短距离内能提供更低的时延。
4. 网络时隙和传输时间的标准偏差对声音传输的重要性在于稳定性,变动性大的短延迟可能比长延迟但稳定的情况更糟糕。
5. 交换机延迟在长距离通信中不是主要因素,因为即使经过多个交换机,总的附加距离对总延迟的影响相对较小。
6. 卫星通信的传输延迟由光速和距离决定,大约为533毫秒,强调了卫星通信的固有时延问题。
7. 该题讨论了电子投票系统的挑战,包括社会、法律和技术层面的安全和稳定性问题。
8. 计算路由器之间的所有可能连接组合及其检查所需时间,说明了网络拓扑分析的复杂性。
9. 题目涉及路由器间的平均路径长度计算,表明在树形网络中,路径长度与网络深度有关。
10. 分析了信道利用率,区分了成功传输、空闲和冲突事件的概率,展示了信道效率的计算方法。
11. 协议分层简化了设计,使改动某一层不会影响其他层,便于管理和维护。
12. ISO协议模型中的物理层负责实际通信,其他层则进行抽象和控制。
13. 面向连接和无连接通信的主要区别在于连接的建立、数据传输的顺序保证以及通信资源的预分配。
14. 报文流和字节流的区别在于是否保留数据报文的边界,字节流不保留报文边界,可能导致接收端无法区分原始报文。
15. 协商是指通信双方就参数达成一致,如最大分组长度,确保有效通信。
16. 服务是下层向上层提供的,如网络层向传输层提供路由选择服务,确保数据包正确传输。
这些题目解答揭示了计算机网络中的关键概念,包括带宽、时延、网络拓扑、通信模式、协议分层和服务模型,这些都是理解和应用计算机网络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