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验报告2:链表倒置问题
#### 一、实验目的
本次实验的主要目的是理解和掌握链表的基本操作,并通过这些操作实现顺序表(在本实验中采用链表实现)的倒置功能。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熟悉链表的操作**:通过实际编程实践,加深对链表这种数据结构的理解,特别是对链表节点的创建、插入、删除等基本操作。
2. **链表倒置实现**:学习如何利用链表的特性来完成顺序表的倒置,即把原顺序表中的元素按照相反的顺序重新排列。
#### 二、实验内容
实验的具体任务是设计并实现一个函数,该函数接收一个顺序表作为输入,并返回一个新的顺序表,其中所有元素的顺序与原顺序表相反。这里提到的“顺序表”实际上是用链表实现的,因此主要关注的是链表的倒置。
#### 三、解题方法
##### 3.1 求解方法
对于链表的倒置,可以采用逐个元素交换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1. **初始化**:首先定义链表的数据结构和相关变量。
2. **元素交换**:从链表的第一个元素开始,与最后一个元素交换位置;然后是第二个元素与倒数第二个元素交换,以此类推,直到遍历到链表的中间位置。
3. **终止条件**:当交换次数达到链表长度的一半时停止。
##### 3.2 数据结构
定义链表的节点结构如下:
```c
typedef struct LNode {
int data;
struct LNode *next;
} LNode, *LinkList;
```
其中,`data` 用于存储链表中的数据,`next` 是指向下一个节点的指针。
##### 3.3 算法描述
1. **初始化**:首先定义链表的头结点 `L` 和指针 `p`。
2. **创建链表**:使用 `CreatList_L` 函数创建一个链表。
3. **倒置链表**:实现 `change` 函数来进行链表的倒置。
4. **循环处理**:遍历链表,每次将当前节点与其对应的对称节点进行交换,直到遍历至链表中间。
##### 3.4 算法复杂性分析
1. **时间复杂度**:对于长度为 n 的链表,需要进行 n/2 次元素交换,每次交换涉及 3 步操作(获取节点地址、交换节点、更新指针),因此总的操作次数为 3*(n/2)。时间复杂度为 O(n),即线性时间复杂度。
2. **空间复杂度**:除了链表本身的空间消耗外,额外需要的空间为常数级别,因此空间复杂度为 O(1)。
#### 四、程序设计
##### 4.1 数据结构
如前所述,本实验使用的数据结构为单向链表。
##### 4.2 源程序
根据实验要求,提供了一个完整的 C 语言源程序示例。其中包括链表的创建 (`CreatList_L`) 和链表倒置 (`change`) 的实现。
#### 五、上机实验
##### 5.1 实验环境
本实验在 Microsoft Visual C++ 2005 Express Edition 环境下进行开发和测试。
##### 5.2 输入数据
实验中使用的输入数据为随机生成的数据,需要注意处理边界情况(例如空链表或只有一个节点的链表)。
##### 5.3 实验结果
经过调试和测试,链表倒置功能实现正确,能够成功地将输入的链表进行倒置。
#### 六、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不仅掌握了链表的基本操作,还学会了如何利用这些操作实现更复杂的任务——顺序表的倒置。整个过程中,从算法设计到程序实现再到最后的调试和测试,都锻炼了编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