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国际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职业市场对于具备双语能力的电子信息专业人才的需求大幅增加。这种趋势促使高校电子信息教育必须与国际教育接轨,采用双语化教学,培养学生具备语言应用能力和专业能力,以适应时代的需求。
电子信息学专业课主要分为三个部分:电学类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电学类基础课程包括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等,这些是电子信息和相关专业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专业主干课程则是各电子类专业都需要掌握的核心课程,如单片机技术、FPGA、电子线路CAD、C语言编程、电子测量技术、传感器技术等。专业核心课程指的是在专业主干课程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具有代表性和研究方向的专业课程,例如通信技术、光电技术、电视机技术等。
电子信息学专业英语具有词汇量大、专业性强、缩写词汇多等特点。教师在授课时应确保专业基础课程的核心词汇掌握率达到90%以上,专业主干课程词汇掌握率达到80%以上,专业核心课程词汇掌握率达到70%以上。同时,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专业英语学习能力,不仅传授词汇和句子的汉语释义,更要通过词汇和句型分析来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长句和难句的能力,以及逻辑推断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双语教学并不仅限于用两种语言讲课,它是一个包含教材选取、课堂准备、课堂组织、授课过程、作业完成、考核等环节在内的完整体系。教师应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制定合适的双语授课体系,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阅读能力。因为大多数高新设备的说明书和操作手册是用英文写成的,所以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是必要的。
在教学实践中,单纯增加基础英语课程的学时并不一定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能力,因为职业院校的学生通常英语水平不高,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也不足。此外,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差异较大,前者侧重于日常生活英语,而后者则涉及专业术语和长句,因此,提高学生专业英语能力的最有效方式应是将专业英语学习融入到专业课的教学中去。教师应注重双语教学的实施,而不是仅仅在讲课时交替使用中英两种语言。此外,教师还应考虑到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的问题,避免一味追求纯英语授课。对于双语教学体系的制定和实施,需要教师有较高的专业英语水平,同时能够理解学生的英语学习需求和掌握适合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