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K-means算法及其MATLAB实现详解
#### 一、实验背景及目的
K-means是一种常见的无监督学习算法,广泛应用于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领域。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使用MATLAB来实现K-means算法,并对不同的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以便更好地理解算法的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 二、实验内容
##### (一) 数据准备
实验使用了三个数据文件:`FEMALE.TXT`、`MALE.TXT` 和 `test2.txt`。这些文件包含了用于聚类分析的样本数据。
##### (二) 实验步骤
1. **合并数据文件并进行初步聚类**
- 将`FEMALE.TXT`和`MALE.TXT`两个文件合并,并使用身高和体重作为特征进行聚类。
- 设定类别数为2,并使用K-means算法进行聚类分析。
- 观察不同初始值对聚类结果的影响,并在二维平面上可视化聚类结果。
2. **探索合理类别数**
- 对同一数据集使用K-means算法进行不同数量的聚类(2类、3类、4类、5类),绘制聚类指标与类别数的关系曲线。
- 分析曲线,探讨如何确定最合适的类别数。
3. **分级聚类方法的比较**
- 使用分级聚类方法对同一数据集进行聚类分析,并与K-means的结果进行对比。
- 了解分级聚类方法的特点及其适用场景。
4. **扩展实验**
- 引入额外数据集`test2.txt`,与之前的数据合并后重新进行上述实验。
- 分析引入新数据后聚类结果的变化,并撰写实验体会。
##### (三) 实验原理
1. **K-means算法概述**
- **算法目标**:K-means的目标是最小化每个聚类内部样本点到该聚类中心的距离平方和。
- **算法步骤**:
1. 随机选择K个初始聚类中心。
2. 将每个样本分配给最近的聚类中心。
3. 计算每个聚类的新中心(即该聚类所有样本点坐标的平均值)。
4. 重复步骤2和3直到聚类中心不再发生变化或达到最大迭代次数。
- **算法流程**:
- 初始化:随机选择K个样本作为初始聚类中心。
- 聚类:将每个样本分配给最近的聚类中心。
- 更新:根据当前聚类情况重新计算聚类中心。
- 检查:检查聚类中心是否发生变化,如果变化不大,则算法收敛;否则回到“聚类”步骤继续迭代。
2. **实验源代码解析**
- **主程序**:
- 读取数据文件,并将数据合并。
- 输入类别数C。
- 调用`fuzzycm`函数进行K-means聚类。
- 可视化聚类结果。
- **子程序`fuzzycm`**:
- 参数设置:默认迭代终止条件等。
- 迭代更新聚类中心,直至满足收敛条件。
- 输出聚类结果及相关指标。
#### 三、实验结果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注意到以下几点:
1. **初始值的影响**:不同初始值的选择可能会影响最终的聚类结果。这表明K-means算法对于初始值的选择较为敏感,为了获得更稳定的聚类效果,可以通过多次运行算法并选择最优结果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
2. **类别数的选择**:通过绘制聚类指标与类别数的关系曲线,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到随着类别数的增加,聚类指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通常,我们可以寻找曲线的拐点,以此作为选择合适类别数的依据之一。
3. **分级聚类与K-means的比较**:分级聚类方法提供了更多的灵活性,能够生成层次结构的聚类结果。而K-means则更加适用于确定特定数量的聚类。两种方法各有优势,可以根据具体应用场景选择最适合的聚类方法。
4. **数据扩展的效果**:当引入更多数据时,聚类结果可能会有所改变,这表明数据的质量和数量都会对聚类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 四、结论
通过对K-means算法及其MATLAB实现的研究,我们不仅掌握了该算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流程,还深入理解了数据质量和数量对聚类效果的重要性。此外,通过对比不同聚类方法,我们也认识到选择合适的聚类算法对于提高分析效率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