软交换是一种现代通信技术,它将传统电信网络中的呼叫控制功能与媒体传输功能分离,实现了网络的分层架构。在本文中,我们将深入探讨软交换的基本原理,包括其主要功能、支持的协议、网络参考模型以及设计架构。
一、软交换的主要功能
软交换的核心功能是处理呼叫控制和信令,它负责建立、维护和终止通信会话。这些功能包括但不限于:
1. 呼叫控制:软交换设备能够接收和处理用户的呼叫请求,根据请求内容进行路由选择,确保呼叫能够正确地连接到目的地。
2. 信令处理:软交换支持多种信令协议,如SIP(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H.323等,用于控制呼叫的建立、修改和释放。
3. 计费和计费数据收集:软交换可以记录通话时长和其他相关信息,为计费系统提供数据。
4. 接入控制:软交换可以对用户进行身份验证和授权,确保网络的安全性。
5. 服务质量(QoS)管理:通过策略控制,软交换能够保证关键业务的带宽需求,提高通信质量。
二、软交换支持的主要协议
软交换技术涉及多种通信协议,其中最常见的是:
1. SIP:一种应用层控制协议,用于初始化、管理和结束多媒体会话,如语音、视频通话。
2. H.323:ITU-T制定的一套多媒体通信标准,适用于IP网络,包括语音、视频、数据的交互。
3. MGCP/MGCP:媒体网关控制协议,用于控制媒体网关的信令和媒体流。
4. SIGTRAN:信令传输协议,用于在软交换和信令网关之间传输传统信令协议,如SS7。
5. RSVP:资源预留协议,用于在IP网络中预留资源以保证通信质量。
三、基于软交换的网络参考模型
软交换网络通常遵循“三/七层”模型或“四/七层”模型,其中“三层”模型包括接入层、传输层和应用层,而“四层”模型则额外增加了控制层。各层的功能如下:
1. 接入层:用户通过各种接入设备(如PSTN、DSL、WiFi等)连接到网络。
2. 传输层:负责数据的传输,包括IP网络、ATM、SDH等。
3. 控制层:软交换设备所在层,处理呼叫控制和信令。
4. 应用层:提供各种增值服务,如语音邮件、统一消息、视频会议等。
四、软交换的设计架构
软交换通常采用模块化设计,包括以下主要部分:
1. 呼叫控制模块:负责呼叫处理和路由决策。
2. 信令处理模块:实现与各种信令协议的交互。
3. 计费和统计模块:收集和处理计费信息。
4. 策略和QoS管理模块:设定和执行网络策略,保障服务质量。
5. 接口模块:与各种网络设备、应用服务器等进行接口通信。
总结来说,软交换作为现代通信网络的关键组成部分,通过分离呼叫控制与媒体传输,实现了网络的灵活性和扩展性。它的主要功能包括呼叫控制、信令处理、接入控制等,支持多种协议,并遵循特定的网络参考模型和设计架构。随着技术的发展,软交换将在VoIP、物联网等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