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组成原理》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领域的重要基础课程,涉及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本题集主要涵盖RISC架构的特点、中断系统的设计、计算机时间周期概念、二进制数的表示、CPU内部寄存器的作用、数据传输与指令执行的区分、寻址范围计算以及浮点数运算等多个知识点。
1. **RISC(精简指令集计算机)特征**:
- 选择常用且简单的指令,复杂的操作通过简单指令组合实现。
- 指令长度固定,指令格式种类少,寻址方式有限,简化了指令解析。
- 只允许LOAD和STORE指令进行内存访问,其他指令在寄存器之间操作。
- 多个通用寄存器用于提高数据处理效率。
- 流水线技术使得每个时钟周期可以完成一条指令。
- 控制器通过组合逻辑实现,提高了电路设计的简洁性和效率。
2. **中断系统**:
- 中断请求:中断源通过特定的信号向CPU发出中断请求。
- 多中断处理:如果有多个中断源同时请求,需要有优先级机制来决定响应顺序。
- 响应条件:CPU在执行完当前指令或在特定时钟周期后响应中断。
- 现场保护:保存CPU状态以便中断处理完成后恢复。
- 入口地址:中断服务程序的起始地址,通常由硬件自动提供或通过中断向量表查找。
- 现场恢复与返回:中断处理完毕后,恢复被中断的程序状态并返回到中断前的位置。
- 中断嵌套:处理中断过程中新中断的处理策略,需确保正确恢复中断链。
3. **时间周期概念**:
- 指令周期:完成一条指令所需的时间,包括取指、分析和执行。
- 机器周期:CPU执行基本操作的基准时间,通常等于取指时间。
- 时钟周期:时钟频率的倒数,是最基本的时间单位,一个机器周期由多个时钟周期组成。
4. **二进制数表示**:
- 十进制数-113的原码、反码、补码和移码计算,体现了二进制负数的不同表示形式。
- 最大数比较,涉及不同基数之间的数值转换和比较。
5. **CPU内部结构**:
- 程序计数器(PC)负责存储下一条要执行的指令地址,跟踪指令序列。
- 数据传输中,指令和数据的区分主要通过执行周期和取指周期,以及流向控制器和运算器的路径。
6. **寻址范围**:
- 计算机的寻址范围基于存储容量和字长,例如16位字长的64KB存储器,寻址范围是32KB(因为地址是字地址)。
7. **浮点数运算**:
- 阶码和尾数的概念用于表示浮点数,变形补码运算是浮点数加法的一种方式,涉及到阶码调整和尾数运算。
8. **总线与仲裁**:
- 总线是连接计算机各组件的通信路径,包括数据、地址和控制总线。
- 总线仲裁解决多设备共享总线时的冲突,常见方式有串行连接查询、计数器定时查询和独立请求,各有优缺点。
这些知识点构成了计算机硬件系统的基础,理解和掌握它们对于理解和设计计算机系统至关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