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3s环境单节点,物理机ip是172.10.15.209,serverpod开启了主机网络, clientpod的ip10.42.0.58,cni0的ip是10.42.0.1/24

k3s环境单节点,物理机ip是172.10.15.209,serverpod开启了主机网络,
clientpod的ip10.42.0.58,cni0的ip是10.42.0.1/24,在serverpod的上ping 10.42.0.58,clientpod上抓包的ip是10.42.0.1,不应该是172.10.15.209的ip吗?这是为什么?解析原理是什么?网络包流转是什么?

我们面对的是一个k3s单节点集群的网络问题。用户描述了以下场景:

  • 物理机IP:172.10.15.209

  • Server Pod:开启了主机网络(hostNetwork: true)

  • Client Pod:IP为10.42.0.58

  • CNI0网桥IP:10.42.0.1/24

问题:在Server Pod(主机网络)中ping Client Pod的IP(10.42.0.58),在Client Pod中抓包发现源IP是10.42.0.1(即CNI0的IP),而不是物理机的IP(172.10.15.209)。用户想知道为什么以及网络包是如何流转的。

背景知识

  1. k3s网络模型:k3s默认使用Flannel作为CNI,VXLAN或其它模式。这里使用的是Flannel的默认配置(通常为VXLAN,但根据描述,这里可能是bridge模式?因为提到了cni0网桥)。

  2. 主机网络(hostNetwork):当Pod使用主机网络时,它共享宿主机的网络命名空间,因此Pod的IP就是宿主机的IP(172.10.15.209)。

  3. CNI0网桥:在Flannel的bridge模式下,Flannel会在每个节点上创建一个名为cni0的网桥,Pod会连接到这个网桥。cni0网桥的IP通常是该节点Pod子网的网关(如10.42.0.1/24)。

问题解析

当在Server Pod(即宿主机网络)中执行ping 10.42.0.58(Client Pod)时,网络包的流转过程如下:

  1. 路由决策
  • 宿主机(物理机)的路由表会决定如何到达目标IP(10.42.0.58)。

  • 在k3s(Flannel)部署中,宿主机上会有一条路由规则,将目标为Pod网段(10.42.0.0/24)的流量指向cni0网桥。

  • 检查路由表:ip route show

  • 应该有一条类似这样的路由:10.42.0.0/24 dev cni0 proto kernel scope link src 10.42.0.1

  1. 包从宿主机到cni0
  • 由于目标IP(10.42.0.58)属于10.42.0.0/24子网,因此宿主机内核会将数据包发送到cni0网桥。

  • 此时,数据包的源IP是宿主机网络接口的IP(172.10.15.209)吗?不是!因为当数据包从宿主机进入cni0网桥时,如果目标地址是同一局域网(二层可达),那么源IP仍然是发送接口的IP,但这里有一个关键点:宿主机在发送数据包到cni0网桥时,实际上是将数据包从宿主机的网络栈发送到一个虚拟网桥设备(cni0),这个设备连接着该节点上的所有Pod(包括Client Pod)。

  1. 源IP为什么是10.42.0.1?
  • 注意:在路由过程中,当宿主机将数据包发送到cni0时,如果数据包的源IP是宿主机的IP(172.10.15.209),那么对于cni0网桥上的Pod(Client Pod)来说,它们看到的数据包源IP应该是172.10.15.209吗?但实际上不是。

  • 原因在于:当数据包从宿主机路由到cni0网桥时,内核会检查数据包的源IP是否属于cni0网桥所在的子网。如果是,则保留源IP;如果不是,则可能会进行源地址转换(SNAT)?但是,在Flannel的bridge模式下,并没有配置SNAT。

  • 然而,实际上在Flannel的bridge模式中,宿主机上的cni0网桥是一个二层设备,连接着宿主机上的Pod和宿主机本身(通过一个veth pair)。当宿主机(作为一台主机)向Pod发送数据包时,它必须使用一个在Pod子网内的IP地址作为源IP,否则Pod无法直接回包(因为Pod的路由表默认网关是cni0的IP,即10.42.0.1,而如果源IP是172.10.15.209,那么回包会发送到10.42.0.1,然后由宿主机进行转发,这样是可行的,但是为什么抓包看到的是10.42.0.1?)。

  1. 关键点:ARP与二层转发
  • 当宿主机要发送一个数据包到10.42.0.58,它首先检查路由表,发现该目标地址需要从cni0设备发出。

  • 然后,宿主机在cni0网桥上发起ARP请求,询问10.42.0.58的MAC地址。

  • Client Pod会响应这个ARP请求,将自己的MAC地址告诉宿主机。

  • 然后,宿主机构造一个以太网帧:

  • 目标MAC:Client Pod的MAC地址

  • 源MAC:cni0网桥的MAC地址(或者是宿主机的veth在主机端的MAC?实际上,在主机端,cni0网桥有一个MAC地址,而连接到cni0的每个veth设备在主机端也有MAC,但数据包在网桥内转发时,源MAC会改为网桥的MAC?)

  • 在IP层,数据包的源IP是什么?这里就是关键:宿主机在发送数据包到cni0网桥时,会使用一个与cni0网桥同网段的IP地址作为源IP,即10.42.0.1(cni0网桥的IP)。为什么?

  • 因为宿主机上有一个IP地址配置在cni0网桥上(10.42.0.1/24)。当宿主机上的进程(包括主机网络Pod)发送数据包到一个Pod时,内核会使用cni0网桥的IP作为源IP,因为数据包是从cni0设备发出的(设备绑定有IP地址10.42.0.1),并且目标地址10.42.0.58是cni0设备的直连网络(同一网段)。

  1. 验证
  • 在宿主机上执行:ip addr show cni0

  • 可以看到cni0的IP地址是10.42.0.1。

  • 在宿主机上执行:ip route get 10.42.0.58

  • 输出会显示类似:10.42.0.58 dev cni0 src 10.42.0.1 uid ...

  • 这里明确指定了源IP(src)为10.42.0.1。

  1. 总结原因
  • 当从宿主机(或主机网络Pod)访问同一节点上的Pod时,内核路由机制会选择cni0网桥的IP(10.42.0.1)作为源IP,因为:
  1. 目标地址(10.42.0.58)与cni0网桥的IP(10.42.0.1)在同一个子网(二层网络)。

  2. 宿主机上配置了cni0的IP地址,因此当数据包从cni0设备发出时,源IP自动设置为该设备的IP(即10.42.0.1)。

  3. 这样,Pod(10.42.0.58)收到数据包后,会认为源IP是10.42.0.1(即它的默认网关),然后它回包给10.42.0.1,再由cni0网桥转发给宿主机,宿主机再根据情况决定是否进行NAT转换(这里不需要,因为回包的目标就是10.42.0.1,直接由宿主机网络栈处理)。

  4. 网络包流转

  • 步骤1:在Server Pod(宿主机网络)中执行ping 10.42.0.58

  • 步骤2:宿主机内核查找路由表,确定10.42.0.58通过cni0网桥发送,并选择源IP为10.42.0.1(因为cni0的IP配置,且目标在同一子网)。

  • 步骤3:宿主机通过ARP获取到Client Pod的MAC地址(如果缓存没有则广播ARP请求)。

  • 步骤4:构造ICMP请求包(源IP:10.42.0.1,目标IP:10.42.0.58)并通过cni0网桥发送(二层转发)。

  • 步骤5:Client Pod接收到ICMP请求包,抓包看到源IP为10.42.0.1。

  • 步骤6:Client Pod回复ICMP响应包(源IP:10.42.0.58,目标IP:10.42.0.1)。

  • 步骤7:cni0网桥收到响应包,发现目标IP是10.42.0.1(即自己),于是交给宿主机网络栈处理。

  • 步骤8:宿主机网络栈将响应包交给正在等待的ping进程。

为什么不是172.10.15.209?

  • 因为如果使用172.10.15.209作为源IP,那么Client Pod在回包时会发送到10.42.0.1(因为Client Pod的默认网关是10.42.0.1),然后由宿主机进行转发。这样也能通,但是效率较低(多了一次转发)。而内核优化为直接使用cni0的IP作为源IP,这样Client Pod回包就直接到cni0(即宿主机),宿主机直接处理,避免了额外的转发。

  • 另外,从网络分层的角度看,当宿主机向同一个二层网络内的设备(Pod)发送数据包时,使用该二层网络的IP地址(10.42.0.1)作为源IP是合理的,因为它们属于同一个局域网(广播域)。

如何验证?

  1. 在宿主机上执行:ip route get 10.42.0.58
  • 观察输出的src字段,应该为10.42.0.1。
  1. 在Client Pod中抓包:tcpdump -i eth0 icmp
  • 会看到请求包的源IP是10.42.0.1,而不是172.10.15.209。

总结

这是Linux内核路由选择的正常行为:当数据包从一个网络接口发出,并且目标地址属于该接口的直连网络时,内核会使用该接口的IP地址作为数据包的源IP地址。因此,从宿主机访问同一节点上的Pod,源IP是cni0的IP(10.42.0.1)而不是宿主机的物理IP(172.10.15.209)。

问题分析

在您的 k3s 单节点环境中,当从主机网络模式的 Server Pod(IP 为物理机 IP 172.10.15.209)ping Client Pod(IP 10.42.0.58)时,Client Pod 抓包显示的源 IP 是 10.42.0.1(cni0 的 IP),而非预期的物理机 IP 172.10.15.209。这是由 k3s 的 CNI 网络模型(Flannel)和 Linux 内核路由机制共同导致的。


核心原理与网络包流转解析

1. 网络拓扑关键组件
组件IP 地址角色
物理机172.10.15.209宿主机
Server Pod172.10.15.209使用 hostNetwork,共享宿主机网络栈
cni0 网桥10.42.0.1/24Flannel 创建的虚拟网桥,节点内 Pod 流量的网关
Client Pod10.42.0.58普通 Pod,通过 veth pair 连接到 cni0
2. 路由决策过程(物理机视角)

当在 Server Pod(宿主机网络)执行 ping 10.42.0.58 时:

  1. 路由表查询
    宿主机内核检查路由表,确定如何到达 10.42.0.58

    $ ip route show
    10.42.0.0/24 dev cni0 proto kernel scope link src 10.42.0.1
    
    • 关键规则:目标 10.42.0.0/24 网段的流量从 cni0 设备发出
    • src 10.42.0.1:强制指定源 IP 为 cni0 的 IP(非物理机 IP)
  2. 源 IP 选择机制

    • Linux 内核的 Reverse Path Filter (RPF) 要求:当流量从某接口发出时,源 IP 必须是该接口的子网 IP。
    • 由于 cni0 接口配置了 IP 10.42.0.1/24,而物理机 IP 172.10.15.209 不属于 10.42.0.0/24 网段,因此内核自动将源 IP 替换为 cni0 的 IP(10.42.0.1)。

3. **网络包完整流转路径
graph TD
  A[Server Pod<br>ping 10.42.0.58] --> B{宿主机路由决策}
  B -->|“目标 10.42.0.58 → cni0 网段”<br>“src 强制设为 10.42.0.1”| C[cni0 网桥]
  C -->|二层转发| D[Client Pod veth 设备]
  D --> E[Client Pod eth0]
  E -->|抓包显示源 IP: 10.42.0.1| F[Wireshark/tcpdump]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1. 发包阶段(物理机 → Client Pod)

    • ICMP 请求从 Server Pod(宿主机)发出,目标 IP 10.42.0.58
    • 内核匹配路由规则:从 cni0 发出,源 IP 替换为 10.42.0.1
    • 包进入 cni0 网桥,通过 ARP/MAC 表 找到 Client Pod 的 MAC 地址
    • 通过 veth pair 将包送达 Client Pod
  2. 抓包阶段(Client Pod 视角)

    • Client Pod 看到的是从 cni0 网桥直接发来的包
    • 源 IP = 10.42.0.1(cni0 的 IP)
    • 源 MAC = cni0 的 MAC 地址
    • 物理机 IP 172.10.15.209 全程未出现在数据包中
  3. 回包阶段(Client Pod → 物理机)

    • Client Pod 回复 ICMP Response
    • 目标 IP = 10.42.0.1(收到的源 IP)
    • 目标 MAC = cni0 的 MAC
    • 包到达 cni0 后,由宿主机网络栈处理(因目标 IP 10.42.0.1 是 cni0 的本地 IP)

为什么不是 172.10.15.209?

  1. CNI 网络模型约束
    Flannel 的 bridge 模式 要求节点内 Pod 流量必须通过 cni0 网桥转发,且宿主机访问 Pod 时被视为“外部流量”,需遵守网桥子网规则。

  2. 内核的 Strict RPF 规则
    Linux 默认启用严格反向路径过滤:

    $ sysctl net.ipv4.conf.all.rp_filter
    net.ipv4.conf.all.rp_filter = 1  # 严格模式
    
    • 若强行使用 172.10.15.209 作为源 IP 访问 10.42.0.58,内核会丢弃该包(因为物理网卡不属于 10.42.0.0/24 子网)。

解决方案(如需显示物理机 IP)

若需要在 Client Pod 抓包时看到物理机 IP,需满足以下条件:

方案 1:跨节点通信(不适用单节点)
  • 将 Client Pod 调度到其他节点
  • 此时流量走 Flannel VXLAN/IPSec,源 IP 保留为物理机 IP
方案 2:修改路由策略(高级)
# 1. 添加显式路由规则
sudo ip route add 10.42.0.58 dev cni0 src 172.10.15.209

# 2. 关闭 RPF 过滤(有安全风险!)
sudo sysctl net.ipv4.conf.cni0.rp_filter=0

警告:此方案破坏网络隔离,可能导致不可预期行为,仅用于调试。


关键结论

现象原因
源 IP 显示为 10.42.0.1内核强制使用 cni0 的 IP 作为源地址
未显示 172.10.15.209物理机 IP 不属于 Pod 子网,被 RPF 规则阻止
通信仍成功cni0 充当网关完成地址转换和转发

这种设计是 Kubernetes CNI 网络的通用行为,保证了:

  1. Pod 流量的正确封装
  2. 宿主机访问 Pod 的 NAT 兼容性
  3. 网络策略的可靠实施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风水道人

写作不易且行且珍惜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