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暑假都是想事的好时节,本周进入闭关。过去几个月时间太忙,有一个题目萦绕很久。 这个题目是对过往工作的总结,也是一个继续走下去的号子。那就是我们做对了什么?以及未来该怎么做。
今年是德之匠的第四个年头了。过了3年生存关,进入了稳定期。回顾历程,有几点感悟。
-
Company of One的企业模式在专业服务业是成立的。
《Company of One》 这本书奠定了我们业务模式的理论基础。非常适合专业服务业的从业者。我每次都会推荐给有缘人。大家都说很好,只是真正领悟其真谛,并且践行的寥寥。我们的感受有如下几点:
- 长期、持续的专人服务模式,对客户来说是更愿意接受的。举个例子,我是团队负责人,是多能工。所以当客户有个新的需求时,谈方案,报价钱,我们能在一个会上都解决。而在传统团队是无法实现的,因为涉及销售、顾问、开发三个部门。沟通所花费的时间是指数级的。
- 适用于ERP领域的Company of One,我们称之为Super Cell,它就像是“金羊毛”小组。为完成一个任务,集结在一起的能力互补的最小团队。由于是最小化,能够减少无效沟通,提升默契程度。最小化,意味着没有冗员,效率最高。举个我感受最深的例子,由于合作时间长,足够默契,因此可以减少业务顾问的设计文档的文本时间。同时,开发人员由于聚焦的专业知识,对业务顾问的设计中有疏忽或不足的地方,可以直接进行二次设计,进行了补位。这大大节省了设计的往复沟通时间。并且这种补位行为,能够建立起有趣的同袍情谊。
- 从经济角度来看,维持最小规模的好处在于能够始终保持团队的工作负荷平衡度。因为一旦Grow Up,就会因为要养团队,而接烂项目。这就是Company of One中所说的拒绝长大的原因。当然代价就是跳过很多的项目机会。刚开始我们拒绝项目时,还有些忐忑。时间长了后,会发现只要在市场上保持足够的专业,项目是做不完的。
2. 深项目是提升客户投资回报的关键。
所谓“深项目”就是深入到应用的深层,除了满足面上的需求,向深入的需求领域探索。我们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做 “德之匠信息化阶段模型”。
企业的信息化应用存在一个逐渐深化的过程。这个深化过程,就是我们所说的“深”项目的深。我们过去说过一个现象,叫做“上线即停滞”。就我个人经历,绝大多数信息化的应用只是就像一场急雨。 急雨后的地面,表面是湿的,但是并未深入到下面的土壤层。只有下雨时间够长,才能让深层土壤也达到水饱和。
从信息化角度,顾问方长期伴随,客户方持续投入,更容易做出“深项目”。而”深项目“是提升企业信息化投资收益率的唯一手段。
3. 传统团队是做不了深项目的。
由于甲方团队人员的稳定度不高,无法做到一以贯之的长期计划。如果再遇到不能长期伴随的传统服务模式,则无法完成深入需求的挖掘和实现。另外,传统团队的运维支持人员因为是打工的状态,其追求的是“客户尽量无事”,所以会天然排斥新需求的涌现。这两者共同决定了为啥“上线即停滞”的普遍信息化现象。
4. AI帮助有限。
23年初ChatGPT把我们领入了AI时代,反观2年半的使用过程。客观评价一下,一句话:“有用,但不重要。”。 为什么这样说呢。看看我们的工作内容。顾问服务的内容有三个:功能培训、数据服务、定制开发。前两项约占一半,定制开发占一半。前者AI完全帮不上忙。后者,在我们的熟练开发者面前,AI经常是犯错误多过带来的帮助。特别是3个月前,AI代码完成度在NetSuite领域不太完美。直到Gemini 2.5后才让人安心些。我们相信未来会越来越好。但是,对我们的效率提升没有多大的增量。
5. 工作生活平衡是Super Cell的终极意义。
Super Cell背后是团队成员的一个个家庭。由于我们能够自主决定工作时间和工作地点,这让兼顾家庭生活和工作成为了可能性。以我个人为例,每天6点半开始一天的工作安排,7点送娃上学,8点海外项目支持例会。9点开始一天的设计和开发工作。11点半跟媳妇公园散步,午觉到2点。然后开始下午的工作。5点接娃放学。晚上再工作两个小时。一天的工作时间大约6个小时左右。这对一个中年技术宅来说,就是天堂般的生活。
没有过去牛马时每天3个小时的通勤时间。24节气都能在公园中感受。所有的时间都是有意义的。
以上是我个人的感受。作为一个先行者,现在停下来给顾问同学们留个记号:此路可行!
如果有任何关于NetSuite的问题,欢迎来谈。邮箱:service @truston.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