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市场需求和反馈调整产品定位,调整产品既定设计策略和营销策略
案例:PayPal公司根据用户反馈及时将网络货币产品修改为电子邮件货币产品,将媒体广告修改为注册用户即送美元的裂变营销方式
至少PayPal公司有一个能算得上宏伟的目标,一个在网络泡沫破灭之后被怀疑论者视为宏伟的目标——我们想要创造一种新的网络流通货币来替代美元。我们的第一个产品可以使人们用掌上电脑转账。但是却没人需要这个产品,记者们甚至把这个想法评为1999年最糟糕的十大商业构想之一。掌上电脑当时还是稀罕物,但是电子邮件已经普及,所以我们决定另辟蹊径——开发一个电子邮件支付系统。
直到1999年秋,我们的电子邮件支付产品都运转良好——每个人都可以登录我们的网页转账,很简便。但是我们的用户仍不够,而且增长缓慢,成本却在上涨。如果想要PayPal维持下去,我们需要至少100万用户。广告影响力过弱,得不偿失;和大银行的预期交易也频频落空。于是我们决定付钱让人注册,以此吸引客户。
每位新用户一注册即可得到10美元,每推荐一个朋友来注册就能再得10美元。这个方法帮我们招来数十万新用户,呈指数级增长。当然,这个揽客战略本身并不持久——你要付钱让用户注册,呈指数级增长的用户就意味着呈指数级增长的成本。天价成本在当时的硅谷司空见惯,但是我们的脑袋还是清醒的,我们认为这一战略还是理性的。考虑到巨大的用户基数及我们从顾客的交易中收取的小额手续费,我们肯定会获利。
我们知道达到目标还需要更多资金,我们也清楚繁荣景象即将逝去。我们并不指望投资者会相信我们能渡过即将到来的难关,所以在冲击到来前公司尽力筹资。2000年2月16日,《华尔街日报》发表了一篇报道,称赞我们公司发展迅速,并且暗示PayPal公司已经价值5亿美元。报道发表的第二个月,我们筹资已达1亿美元,而我们最重要的投资者把《华尔街日报》对我公司的估价视为权威。其他投资者更是忙不迭地向我们公司投资。一家韩国公司甚至没有经过协商签合同,直接电汇给我们500万美元。我想把钱还回去,他们也不告诉我地址。2000年3月那轮融资给了我们取得成功的时间。我们刚一完成交易,网络泡沫就破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