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理解:
成长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潜能如暗流般推动我们前行
检验内心功课是否“奏效”的标准是:我们感受到有满足感(动机)、意志力得到恢复(行为)、负面情绪短暂而非长期(情绪)、构念符合现实且及时更新(大脑),以及能够把之前非常痛苦的事件转变成正常的记忆(身体)
内心功课就是重新处理过去的问题,让自我能够自然而然地继续成长
自我成长是一项耗时耗力、不无痛苦且需要勇气的工作,可能是我们在感到支离破碎和痛苦时最不想做的事情
改变,从“内心的功课”开始
成长是一场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潜能如暗流般推动我们前行。当"自我之轮"停滞时,我们可以通过重新发现愿望、恢复意志力、处理情绪、重构信念和治愈创伤,让生命重新流动。真正的改变始于接纳而非批判,持久的力量来自热爱而非恐惧。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却通向更完整的自己。
我们自然而然地成长和发展,潜能指引和推动着这一切,这种潜能体现在我们的兴趣和我们热爱的事物上,它们可能是想法、技能、爱好、职业,也可能是我们所爱的人。这就是为什么当我们的成长停滞或停止时,我们会感到如此痛苦。当我们逐一探索自我之轮的各个部分—动机、行为、情绪、大脑和身体时,可能会觉得它们似乎是相互独立的,很难理解它们是如何共同发挥作用的。就像医学院的学生在分别学习了人体的各个部分后必须面对活生生的病人一样,我们现在需要看看自我之轮的这五个不同的部分在协同运转时是什么样子的。
让自我之轮运转起来
图1展现了我们的全套工具,可以帮助我们推动停滞不前的“自我之轮”。
我们可以因为自我的任何部分出现问题而进入自我之轮。我们可能会觉得无论多么努力都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或者即使实现了一些重要目标也感到不满足,没有完全活出自己。我们可能被自己制定的行为计划搞得倦怠不堪或筋疲力尽,这些计划把我们的生活变成了一连串的任务,只有在完成这些任务后,我们才会感觉良好。我们可能在难以消除的情绪,也就是反复出现的羞愧、内疚、悲伤、怨恨或后悔中挣扎。我们可能被一些明知对自己生活不利的固有信念困扰,却无法摆脱它们。最后,我们可能因为很久以前受到的伤害而感到痛苦,却不知道如何应对。无论什么原因让我们开始内心的功课,我们都可以从那一部分开始。无论你从哪一部分进入自我之轮的功课,你都可以按照自己觉得最自然的方式进行探索。如果你喜欢更有条理的方式,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
1. 重新发现核心愿望:这是我们自己的愿望,而不是外界的愿望。
2. 恢复意志力。没有足够的精力,我们就无法完成内心的功课。疲惫不堪时我们会完全回到以前的做事方式。恢复意志力意味着停止许多耗费精力的行为“计划”,更好地恢复自己的能量,减少转移注意力的行为,将意志力转向内在的改变。
3. 重新处理情绪。我们停止转移注意力的行为和行为规则时,必然会面对一些长期黏滞不去的情绪,这些情绪在旧构念的影响下不停地向我们发出信号。
4. 研究构念。一旦我们知道了哪些负面情绪会反复出现,就可以找到并探索那些持续激活黏滞情绪的旧信念或封闭信念。艾莎的“我不够优秀”和埃米莉的“我需要有经济保障才能自由创作”都是在重大事件的压力下封闭起来的构念。回到过去的场景追溯这些构念的根源,可以帮助他们有效地使用最后一个技巧。
5. 重新学习。我们在这一步找到新的框架,并努力通过新的体验来重新打开和更新我们的封闭构念。这将恢复和治愈自我中那些长期被忽视的部分。
虽然这个过程看起来是非常明了的线性顺序,但我们有时候可以在“瞬间”完成自我之轮几个不同部分的功课,也就是说,我们无须费力地一步步处理,就可以洞察到某种情绪、构念或记忆。我们在自我成长方面都拥有丰富的经验。哪种顺序最适合我们,我们就使用哪种顺序。检验内心功课是否“奏效”的标准是:我们感受到有满足感(动机)、意志力得到恢复(行为)、负面情绪短暂而非长期(情绪)、构念符合现实且及时更新(大脑),以及能够把之前非常痛苦的事件转变成正常的记忆(身体)。你可能会好奇,为什么介绍的所有技巧都以“re”开头,如rediscovering(重新发现)、restoring(恢复)、reprocessing(重新处理)、researching(研究)和relearning(重新学习)。这是因为自我中停滞不前的部分被困在过去。内心功课就是重新处理过去的问题,让自我能够自然而然地继续成长。
当停滞不前的自我之轮开始运转后,我们可能会认为自己终于完成了内心的功课。然而,我们会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就是我们仍有愿望、仍在努力、仍在发展和成长、仍有可能在其他事情上遇到瓶颈。不过知道了内在变化的机制,我们便不那么容易感到绝望和无助。每当发展动力减弱或停滞时,我们都可以重新运用这些技巧。在卡伊与自己的身体重新建立了更健康的关系后,他得以从一直与他如影随形的羞耻、厌恶和绝望中解脱出来,开始自然而然地更加关爱自己。然而,他心中的轻松和喜悦很快被一种新的困扰取代。他意识到,虽然自己已经快30岁了,但还没怎么真正约会过。他之前一直认为是自己太胖妨碍了他约会,但现在他意识到真正的原因是他缺乏建立和维持亲密关系所需要的社交技巧。即使面对与他互有好感的人,他也感到局促和焦虑。虽然意识到这一点让他很沮丧,但卡伊心中并没浮现往常那种熟悉的绝望感。有了推动自我之轮并改变的经历,他现在知道需要时他可以再次推动自我之轮。艾莎在自我之轮开始运转的几个月后离开了原来的公司。她理解并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并开始相信对自己能力的直觉判断,她对老板和同事的怨恨就被对不公和偏见的愤怒取代,这种愤怒是因现实而起的愤怒。与领导谈过几次话后,她明白了领导不想为了挽留她而做些什么,于是她在竞争对手公司找了一份更好的工作。到了新公司后,她意识到自己想在新公司为有色人种女性组织一个指导小组,帮助她们应对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各种内在和外在的复杂问题。虽然带头发起这样一项倡议让艾莎发怵,但她觉得她的使命给了她很大动力,无论看起来进展多么缓慢,无论多么困难,她都坚持不懈地推动项目向前发展。当埃米莉意识到她不必等到财务自由再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时,她又开始画画了。令她苦恼的是,她发现自己并不像小时候那样喜欢画画了。于是她开始探索其他发挥创造力的方式。经过几个月的尝试,她发现自己非常喜欢写小说,尤其是爱情小说。一开始,她觉得很难为情,甚至连最亲密的朋友都没有告诉。不过一段时间后,随着她对“我的朋友应该钦佩我”这个封闭构念做了更多的内心功课,她开始在这件事上坦诚多了。一年后,她意识到自己已经深深地爱上写作,于是开始减少在公司的工作时间,把更多的时间用于写作。 大多数内心功课的最后走向基本都是这样:我们想实现自己另一方面的潜能,在成长之路上继续前行下去。
这是一项长期工作
在各种各样的要求不断加在我们身上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保持成长?虽然这并不容易,但我们可以尽力在生活中为自己留出一些自我成长的空间,然后发挥我们的聪明才智好好利用它。以下是我们可以做的几件事。
寻找时间。花时间做内心功课意味着我们必须从其他地方抽出时间。大多数人的日程表都被他们认为有意义或必要的事情填得很满。即使这些事情既没有意义也没有必要,人们好像也很难放弃它们。这里的建议是,我们要清楚自己想要从哪里抽出时间,并且充分意识到自己将失去什么、希望得到什么。
寻找空间。一个小小的私人空间,如私密的房间、洗衣房、咖啡馆的一个角落,会对自我成长有很大的帮助。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与他人待在一起,甚至周围有让我们想起他人的东西,都会把我们拉回到我们一直努力对外界维护的角色和故事中,让我们无法触及自己真实的、脆弱的一面,而面对自己的脆弱是做内心功课必须跨出的一步。
接受,然后改变。这好像是一个自相矛盾的要求—在尝试改变之前,我们需要先接受自己的现状。我们可能会认为,最快、最积极的自我改变的起点是强烈的自我批评或自我憎恨。事实却恰恰相反。对当前状态的同情和接受是通往自我成长最有弹性的跳板,我们可以从这里大步开始自我成长。我们可能会问,如果接受自己的现状并且觉得“很好”,为什么还要费心去成长呢?这是因为我们可以在当下接受自己的局限,同时又渴望在未来突破这些局限。
不要留恋创伤。许多人都找到了与痛苦和恐惧共存的方法,甚至用它们来激励自己取得成就和成功。当我们努力治愈创伤时,我们可能会想:如果治愈了创伤,是不是就没有东西激励我们了?如果我们觉得是创伤让我们成功,为什么要治愈它们呢?这是因为,我们的动力不仅来自恐惧,还来自探索、好奇和兴趣。无论是逃离危险,还是奔向所热爱的事物,我们都会跑得飞快。唯一的区别是,逃离危险会让我们停留在路上第一个安全的地方,而奔向热爱则会把我们带到我们的潜能所在。我们可以在治愈创伤后,仍然为自己的伤疤感到骄傲,同时继续在多年锤炼出来的坚韧精神的鼓舞下成长。
要有耐心。认识自己并不容易。
自我成长很难,不过好在它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无论我们学到了什么技能—找到核心愿望、恢复意志力、处理情绪、质疑自己的想法或治愈创伤—只要我们一息尚存,都可以不断练习和巩固这些技能。的确,自我成长是一项耗时耗力、不无痛苦且需要勇气的工作,可能是我们在感到支离破碎和痛苦时最不想做的事情。不过,自我成长也能让我们实现愿望,感受到自我完整之美。在这件事上,没有人能代替我们。只有我们自己才能找到自身潜能的那根无形的、不断牵引着我们前行的线。无论我们多么疲惫,它都在那里等着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