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警惕信任的绝对化

个人理解:
做出的很多判断都会趋向绝对化
我们倾向于通过性格或人格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通过环境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
反思性信任,即深思熟虑地评估实际上可以在哪些事情上信任哪些人,同时在期望不明确时将其摊开来讲清楚
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我们最好不要信任不足也不要信任过度,但似乎信任稍微多一点比信任少一点要好 -- 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行为的期望成为对方自我实现的预言
信任会振奋人心,而不信任则会令人泄气;积极特质的信念,往往会强化这些特质

警惕信任的绝对化

警惕信任的绝对化

不要信任自己的信任,要培养反思性信任。

在生活中,关于信任的完美故事可能会像这样:根据经验,做出信任的判断。虽然有时候我们会误读一些信号,但总体上会以合理的方式行动,承担合理的风险,然后过着合理的幸福生活。当然,现实世界中,在工作车间、销售公司、部门会议及联合国特遣部队中,情况并非都如此。我们实际上生活在李尔王的国度,在这个国度,对信任的误判很常见。我们对他人或小组的信任太少,并将那些让我们莫名其妙感觉自己被背叛的人妖魔化。而有时我们又会过度信任,将他人当作天使,而当他们几乎不可避免地背叛我们这种过度信任时,也会导致我们再将他们妖魔化。这就是信任的悲剧。换句话说,信任经常会落入充满危险的“病症”之中。在这种情况下,信任是绝对的,对不同的情况缺乏鉴别,也没有足够的敏锐度。这样带来的后果可能并不严重,但有时候却影响深远。

信任为什么会变得绝对化呢?事实上,不仅是信任,我们做出的很多判断都会趋向绝对化。一些心理学因素都在将判断推向这一方向,如以下几种因素。
●  不合理的期望。人们经常期望别人是能力和承诺的模范。不合理的是,他们想要的是天使。专行独断的人想要服从的天使,官僚主义者想要服从流程的天使,民主主义者想要全心全意、有思想的天使,狂热分子想要全身心投入的天使,诸如此类。而当这些期望落空时,他们的态度会来一个大反转,深深地感到失望和背叛,于是将他人妖魔化而不再将其当作天使。这并不合理。我记得几年前自己也曾感觉到背叛,当时一名同事出人意料地离开了工作,却几乎没有通知其他人。好在后果很快得到了控制。随着时间的推移,回头再看这件事,我发觉自己当时过于理想化了。虽然他当时投身于工作,但一个极好的机会不期而至,如果错过就太傻了。
●  意料之外的期望。一起工作的人,很容易对彼此的期望持有不同的想法。例如,你觉得自己下周可以处理我的问题,而我觉得你理解这件事的紧急程度;你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应该对几个重要的方面同步推进,而我理所当然地认为我们都应该准备周二的重要会议;你认为自己应该灵活地实行新制度,而我则担心法律后果,并觉得我们应该严格执行。当我发现自己的问题没有得到答复,没有为周二的会议做好准备,或者出现违反制度的行为时,我很可能会对你的能力或承诺不再那么信任。如果我们养成阐明期望的习惯,那么我们都会变得更好!
●  基本归因误差。这一概念是由斯坦福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Lee Ross)提出的,它描述的是人们如何解释自己以及他人的行为。我们倾向于通过性格或人格来解释他人的行为,而通过环境因素来解释自己的行为。例如,对于保罗为什么周二上班迟到了,我可能会提到他的性格:“保罗就是那种经常迟到的人,指望他准时上班根本不可能。”但如果我是保罗,我可能会相当诚实地说:“我吃早饭的时候打翻了咖啡,不得不收拾干净,更糟糕的是,路上堵得很厉害。”而对于保罗为什么早早地完成了年度报告,我可能又会提到他的性格:“保罗在关键时刻确实可以完成工作。”但如果我是保罗,我可能会承认:“我觉得这挺重要的,我周末过得很轻松,所以接下来我就努力地去做了。”所有这些判断都有一定真实的成分,然而,认为其他人的行为大部分由性格决定,而自己的行为大部分由情况决定,并不合理。性格归因在本质上很笼统,这会导致绝对信任或绝对不信任,随之会将他人天使化或妖魔化。
●  过度泛化。人们很容易认为一个经常迟到的人在关键时刻靠不住。但事实上这个人很可能靠得住。我们随意地将信任或不信任某个人的一个方面转移到另一个方面,这种做法很有风险。我们都会认为,我们在某一方面可以信任一个人,而在另一个方面则不能。对于信任的可靠判断并非压倒性的绝对化。我们并不是在所有事情上都可以信任某人,而是有选择和要求的,比如可以在这种事情上信任某人,但在另一种事情上不信任。
●  选择性信息处理。在皇帝眼里有的人是不会做错事的,而有的人似乎就不会做对的事,至少在某些“皇帝”眼里是这样,无论是这些“皇帝”是总统、部门领导,还是教练。这样的人患有“绝对信任综合征”,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也同样无法避免。与所有的心智模型一样,对于信任的判断一旦形成,会导致选择性的信息处理,以求证明。一旦总结出某人值得信任或不值得信任,日常关系中的混杂证据很可能会强化已经形成的判断。例如,富人越富,穷人越穷;一朝是天使,就永远是天使,一朝是恶魔,就永远是恶魔。要改变这种判断,可能需要大量相反的证据。

以上几点的共同寓意就是:不要信任自己的信任,要培养反思性信任

我们对于信任的判断往往过于绝对化。比绝对信任更好的一个原型是反思性信任,即深思熟虑地评估实际上可以在哪些事情上信任哪些人,同时在期望不明确时将其摊开来讲清楚。反思性信任更加有分寸和针对性,有助于评估在哪些方面信任哪些人。反思性信任会涉及更深入的知识处理,也会带来更积极的象征性行为,而这是通过避免宣扬不合理的积极或消极的期望而达成的。反思性信任将我们引入了另一个心理困境——皮格马利翁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我们最好不要信任不足也不要信任过度,但似乎信任稍微多一点比信任少一点要好。)原因在于象征性行为:信任会振奋人心,而不信任则会令人泄气。例如,当阿莉西亚信任本尼迪克特会在其负责范畴内化解一场冲突,监控某项目的法律影响,或者以职业的严谨态度来进行分析时,本尼迪克特很有可能了解这些。可能阿莉西亚会直接告诉他,但通常他是从她的自信以及毫不犹豫中认识到的。即使本尼迪克特并没有那么投入,他很可能也会尽量提升自己以完成任务。而如果阿莉西亚不信任本尼迪克特,那么他很可能会从她的行为中探测出这样的信息,继而减少投入,并且也不会信任作为同事或领导的阿莉西亚。希腊神话中的皮格马利翁,是信任能带来鼓舞人心力量的一种自然的比喻。萧伯纳将其改写成了一部同名的现代戏剧,后来又被改编成一部有名的音乐剧:《窈窕淑女》(My Fair Lady)。在这部音乐剧中,一位原本居住在伦敦东区的卖花女被一位愤世嫉俗的方言学家改造成了优雅的社交名媛;而在这一过程中,方言学家逐渐爱上了这位卖花女。心理学家用这个故事作为例子来比喻皮格马利翁效应,即人们对他人的积极特质的信念,往往会强化这些特质。当然,也存在反向的皮格马利翁效应,即对他人消极特质的信念,也会进一步凸显这些消极特质。不过,皮格马利翁效应虽然很真实,但不完全可靠。因此,信任稍微多一点会显得明智,因为这不会冒太大的风险,不过也不能信任太多。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