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沉浸式体验动态现实世界,或在影院观看电影时,眼睛视野中的每一个点都传递着不同类型的信息。大脑必须将这些信息分别处理,再整合成连贯的视觉感知。
“自从20世纪60年代Hubel与Wiesel因发现视觉皮层中对特征敏感的神经元而获得诺贝尔奖以来,我们已经了解到,视觉刺激的各个特征可以激活视觉皮层中特定的神经元模块,”慕尼黑大学神经生物学教授Laura Busse指出。“然而,大脑如何处理自然视频流,并整合这些分布于不同神经元中的活动,从而形成复杂的感知体验,我们仍知之甚少,”她的同事、系统神经科学教授Anton Sirota补充道。
在近期发表于《Neuron》杂志的一项研究中,慕尼黑大学三位神经科学家——博士后研究员Lukas Meyerolbersleben,以及系统神经科学研究生院的两位研究生——在Busse和Sirota的指导下,探讨了视觉回路如何对自然电影作出反应。他们结合了对视觉神经回路及神经振荡活动(即神经元群体之间的同步电活动,用于编码与传递信息)的深入理解。
“我们利用美国艾伦研究所提供的大型开源神经数据集,结合广泛的数据分析,发现视野中局部区域的图像特征(如亮度和对比度)会在接收这些输入的特定视觉回路中引发不同频率的振荡活动,”Meyerolbersleben解释道。
研究中所用的“自然电影一号”是一段来自电影《历劫佳人》的30秒片段,作为视觉刺激呈现给实验小鼠(为适应小鼠眼睛与显示器之间的距离,图像经过了扭曲校正)。图像中红色椭圆标记了实验中某次记录会话中一个中心感受野(RF)神经元周围的区域;研究人员提取该神经元的视觉响应特征,并在皮层第4层记录下所有重复播放中出现的神经活动突发,并将其与影片开头对齐叠加进行分析。
V1-L4 LFP 中的高频功率(而非 NB-gamma 功率)与自然场景中的亮度对比有关
研究结果表明,一部结构复杂的电影会在不同频率、皮层层级和空间位置上引发丘脑-皮质回路的同步活动。这种活动模式如同一场由数千个神经元“协奏”而成的交响乐,有助于形成一致且连贯的视觉感知体验。
“我们认为,大脑正是通过这场复杂的神经交响,完成了对自然视觉输入的处理与整合。这项研究是理解自然视觉处理机制的重要一步,”Sirota表示。
Busse教授补充道:“我们的发现还为未来脑机接口的发展提供了潜在方向,例如通过从大脑中直接读取视觉流,或开发用于视力恢复的神经假体。”
仅用于学术分享,若侵权请留言,即时删侵!
加入社群
欢迎加入脑机接口社区交流群,
探讨脑机接口领域话题,实时跟踪脑机接口前沿。
加微信群:
添加微信:RoseBCI【备注:姓名+行业/专业】。
加QQ群:913607986
欢迎来稿
1.欢迎来稿。投稿咨询,请联系微信:RoseBCI
点击投稿:脑机接口社区学术新闻投稿指南
2.加入社区成为兼职创作者,请联系微信:RoseBCI
一键三连「分享」、「点赞」和「在看」
不错过每一条脑机前沿进展